6.约特干遗址的雕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6148
颗粒名称: 6.约特干遗址的雕塑
分类号: TU;I267;G634
页数: 2
页码: 6-7
摘要: 约特干遗址在和田城西约10公里的约特干村附近,多数学者认为是于阗国都所在地。遗址范围很大,文化层较厚,遗物丰富。该遗址所出雕塑作品,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铜像,以日本大谷探险队收集的二件圆雕铜鎏金佛头最重要。其中一件佛头高约17厘米,头后部分缺损,面部尚存鎏金痕迹(图版69)。铜像头结高髻,额前发际微凹有红色痕迹,面型椭圆较丰满,耳略长,眼较大,眉和鼻梁线相接处有交角,额饰梅花点形白毫,口边肌肉微有变化,唇上留小髭。
关键词: 犍陀罗 小雕像 西方古典 西域文化 大谷探险队

内容

约特干遗址在和田城西约10公里的约特干村附近,多数学者认为是于阗国都所在地。遗址范围很大,文化层较厚,遗物丰富。该遗址所出雕塑作品,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铜像,以日本大谷探险队收集的二件圆雕铜鎏金佛头最重要。其中一件佛头高约17厘米,头后部分缺损,面部尚存鎏金痕迹(图版69)。铜像头结高髻,额前发际微凹有红色痕迹,面型椭圆较丰满,耳略长,眼较大,眉和鼻梁线相接处有交角,额饰梅花点形白毫,口边肌肉微有变化,唇上留小髭。这个形像与犍陀罗文化圈最北边的布都卡拉(Butkara,距瓦罕较近)佛寺发现的石佛头很相似(参见《西域文化研究》第五页73图版115)。另一件铜佛头,面部较圆、丰满,头饰与前述布都卡拉石佛头像相同(图版70)。这两件铜佛头,日本大谷探险队定为唐代,现在日本学者考证铜佛头像可能出自约特干,时代提早到三世纪左右。此外,斯文赫定在约特干还收集一件浮雕小铜佛像(图版71)。该像坐佛高约7厘米,有尖头圆形背光,径约11厘米。背光内浮雕小化佛,项光有光芒线。背光有化佛是犍陀罗后期今阿富汗一带造像的特点,项光内的光芒线似起源于波斯表现太阳的技法;铜像的时代可能在四世纪前后。除上所述,约特干还出有大量的各种铜花押及铜饰件等等。第二类是玉雕,发现较少,其中一件玉雕四臂孔雀明王像(图版72),是难得的精品。第三类为大量的各种浮雕和圆雕红陶塑像,这是约特干遗址的显著特点。所出浮雕像,几乎都是陶器上的装饰,其中有些明显可见西方古典艺术的影响。如在陶壶上浮雕出肩扛皮酒袋的人物像(图65);陶壶或瓮上浮雕狮面(图版79、80);男女双面壶(参见《西域文化研究》第五页83图版140、141)等等。有的则明显可见犍陀罗的影响,如在陶瓮口缘浮雕列拱,列拱中浮雕天人半身像或乐人像(彩版3,图版63、64);浮雕贵人像(图版59)等等。此外,陶器上还装饰浮雕鬼面(或称兽面),形制与中国的饕餮纹或铺首相似。这种浮雕印度也较多,其渊源可上溯至西方古典艺术。红陶圆雕像,情况较复杂。一种是陶器的把手、注口多圆雕成兽和兽头或人头形(图版60、61),明显可见波斯传统(或可上溯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二是圆雕人物像,实例较少。其中一件妇人坐像(图版58),面部有西方人的特征,但整体造型则类似犍陀罗的小雕像。三是大量的圆雕猿、骆驼、马、鸟、鱼等各种动物像,以猿的形像最多。这些猿像已人格化,重点是表现人间的生活状态,如拥抱像、冥想坐像、合掌像、奏乐像等等(图版49)。大家知道,和田地区无猿,邻近的印度则盛产猿,并有大量类似的小像。因此,这类作品显然是受到印度的影响。除上所述,小雕像中较特殊的是圆雕共命鸟像,人头鸟身(图版62)。佛经中有共命鸟的故事,中国神话中也有比翼鸟的传说,此件从形态上看似与佛教有关。上述诸种陶塑小像的时代,因缺乏明确地层关系和足够的比较资料,尚难确定,暂可笼统地将其定为5—6世纪,其中有的或可延伸至7世纪左右。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7

本书将国外著录的新疆古代雕塑艺术品择要收集成册,内容从西域南道的雕塑、西域北道的雕塑、高昌地区的雕塑多方面展现新疆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