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墓沟》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6119
颗粒名称: 序言
页数: 8
页码: 1-8

内容

古墓沟墓地,发现并随即发掘在1979年12月。
  经过十分认真、细致、相当艰苦的徒步勘查,终于在沙尘覆盖下,搜寻到了古墓沟墓地,复经全面发掘。至今,已整整过去了31年。经过31年,考古报告才得完成。时间委实是太长了。这中间的主、客观原因,起伏曲折,几句话难以说得清楚;其中甘苦、滋味,局外人难以体会。经过努力,报告今天终得问世,确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一件事。
  罗布淖尔荒原的地理环境、罗布淖尔湖变迁,这片土地上的古代居民、古代文明,从19世纪后期,直至20世纪30年代,为国际地理、历史、考古界所关注,甚至可以说它是西域文化研究中被关注的一个中心点。因为当年曾重点进行过地理考察、考古调查、发掘的地点,主要就在这片地区。这与当时西方列强在中亚、中国西部的殖民扩张活动存在密切关联。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政局混乱,战祸连连,社会不靖;经济凋弊、内忧外患相继。新疆地区考古自然只能处于停止状态。20世纪50年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虽努力恢复、组织力量进行新疆文物调查,筹建新疆博物馆,也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在吐鲁番等地进行了一点考古调查、发掘,但终因经济基础薄弱,工作难有可能顺利展开。在全国“大跃进”的1958年,适应形势,新疆成立了考古研究所,这表现了对新疆文物考古、古代文明研究工作的关切、重视。但当年,研究所实际只是一个空壳,除几位兼领考古研究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外,并没有一个专业考古人员,具体考古工作仍难有可能展开。1960年夏,我在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因着这一机缘,被分配到了新疆考古所,算是考古研究所最早的两名专职研究者之一。
  到新疆考古,当然怀有研究古代西域文明的热情。主要通过A.斯坦因的著作,尤其是向达先生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对20世纪前期的新疆考古有了十分简单、概略的印象。这中间最主要的考古知识,就有古代楼兰。因此,在1965年,曾发奇愿,向时任新疆科学分院院长的谷苞教授提出要求,请命进入罗布淖尔进行考古工作。当时自然一点不知道这片地区是军事禁区,是绝难进入的核试验基地。要求自然也没有任何结果,有的,只是增加了一点对罗布淖尔、楼兰的悬念。因此,罗布淖尔、楼兰,虽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早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但继后50年内,确实只能算是新疆考古工作中一处显目的空白地带,是无法进入的禁地。
  现代中国历史上,1978年的“改革开放”新政,是一个巨大的变革。这一变革,在新疆考古事业上也立即投射下了一束强大的光亮。呼应这一新的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中、日电视工作者决定合作拍摄“丝绸之路”,准备用多集电视,展示古代“丝绸之路”沙漠道的前世今生。这自然不能少了新疆,不能没有罗布淖尔大地上的交通枢纽城市——楼兰。于是,考古工作者就有幸成为了半个世纪后第一批有可能踏上罗布淖尔荒原,对这一片土地上的历史文明进行科学研究的尖兵。1979年,个人得有可能步入罗布淖尔,发现古墓沟,一点不差,就是在这束光照下才得以展开的事业。一点不是虚夸的说,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的古墓沟、楼兰古城及其附近汉代墓地的调查、发掘,才有力推进了新疆考古事业新的征程。
  适应“丝绸之路”电视片的要求,1978年,中央电视台相关编导到了乌鲁木齐,找到了我,请求考古所能协力找到已睽违人间50年的古楼兰城,向国内外关心这片土地的人们实际介绍楼兰城的今日身姿。五十多年前A.斯坦因、斯文·赫定、F.贝格曼、中国学者黄文弼曾经介绍过的这片土地上的古楼兰美女的形象,物质生活情状,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直观的展示,向世界人民介绍她们的真实面貌。这自然会是吸引人们眼球,提高收视率的好创意。为此,又明确希望我们找到一片古代楼兰墓地,并进行发掘。更理想的是请出一位美女干尸,向世界播放。只要考古工作者承担这样的使命,他们承诺,不仅负责办理进入罗布淖尔的审批手续、承担我们的工作经费(包括当年相当诱人的野外补助费),而且还切身处地考虑到在核试验基地旁边的野外作业,身体难免会有点污染损害,主动提出工作结束后,可以安排考古人员到海滨作等同工作时间的休养,恢复疲劳。这更是我们想也没有想过的事情。一直渴望工作,有进入工作的可能就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了,再加有这样的难以想象的诱惑,当然更是受鼓舞。在新疆考古舞台上已踯躅20年,哪里能有这样的机遇?因此,作为与电视台谈判、策划拍摄点的我,一点也没有考虑到明天工作会有的艰难,立即全盘接受相关条件。自然,一切都只是口头的,没有任何文字合同。君子一诺么,是可以信任的。那时既没有想过实际工作中会有的各种问题,也没有想到野外工作完成后,后续保护、分析工作必要的条件。后来的发展进程,我们确是按口头协议,认真去做的,相当完满的完成了各项允诺。从考古工作看,实际确也未虚此行。不仅找到了楼兰故城,也确是在沙尘掩覆下觅得了古墓沟,还奇迹一样发现了女性干尸、幼儿干尸,一点不少的完成了使命。但什么高额野外补助费,对等时间的“海滨休假”,等等,却始终未见有人兑现承诺。只是作为新疆考古人,找到了楼兰城,发掘了一处保存十分完好的原始社会墓地,取得了自己希望的业务收获,已获得了最好的补偿,对那些不见兑现的承诺,自然也未再追求。
  古墓沟墓地,不过四十多座墓葬,出土文物也不多。工作结束后,因为媒体的宣传,又成了当年不仅考古历史学界,而且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相关考古报告,是应该、也可以及时完成的。但当年的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物质条件之粗陋、简单,工作任务之杂、重,均非常人可以想象。办公室,只是简单的板房。野外工作完成后,最起码、必要的整理工作条件、分析用费,也求助无门。甚至要一处普通铺陈文物的场所,都是奢望。工作人员少,任务多,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去做完一件事,再接手另一件事。另外,还有种种意想不到的人为干扰、人事矛盾。古墓沟发掘资料,就在一般的纸箱、木箱中,一压就是30年。2000年,在65岁退休后,本可以集中力量完成几个发掘报告,这也是一些师友们不时会提起的要求、愿望。但又因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不能取得起码的支持,而难以如愿实施。曾经轰动一时的“古墓沟”,这一时段中发挥过的巨大“贡献”,大概只是为进行展览,被挑出一些认为不错的文物标本,巡行在世界各地。报告如何完成,却再未被考古所提起。直到2008年,笔者向时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新疆通史》编委会常务负责人的苗普生同志建议,支持一点整理经费,将这批资料提供出来,当会有助于《新疆通史》的研究。苗普生同志慨然应允,这才将《古墓沟》报告工作重新提上了日程。“好事多磨”这一老话常讲,但也只是在经历过这种种人事矛盾后,才增进了对它新的、深一层的体会。人,是在社会中生存、活动的,什么时候,作为个人,都不能轻忽了与周围人的工作关联。否则,磨难就会不断。还必须说一句,在报告整理工作开始后,须要调集全部文物,又体会到新的艰难:文物长期积压,包装是简陋的纸箱、木箱,不少破损;管理人员变动,原始文物号签失落,文物分散到了不少地方,甚至远在国外。顺利完成报告文字,又有了一层当年怎么也难想见的困难。吸取的教训是:作为一个考古人,必须牢记的一点就是:任何时候,一个考古工地结束,最要紧的、不可动摇的唯一工作,就是先完成报告。其他一切,都要放到报告完成以后再谈。这是一个绝对必须遵从的原则。还有一些旁生的具体问题,在今天的报告中,也可以清楚见到迹痕,这里就不具体谈了。今天再说这些事,绝无一点牢骚意,只是想到这一系列过程,想到它背后存在的种种因素,不仅有不堪回首之感慨,也确有不少值得后来者吸取的教训。
  今天,作为《新疆通史》的一项基础工程,《古墓沟》考古报告终于完成,内心深处,对《通史》领导者们的支持、帮助,确实深怀感谢之情。另外,应该强调说明,在这一报告整理过程中,新疆考古所新任所长王卫东同志,没有把这看成是我个人的事,而是给予了全力支持、多方帮助。任何问题,只要力所能及,都帮助解决,这使具体工作得以顺利展开,这也是报告能如期终卷的一个重要条件,自然也是不能不予说明,并致感谢的。
  在报告草成之际,粗略思考,还可强调提出以下几点,以助益读者思考。
  (一)古墓沟墓地,保存基本完好,少见后期人为破坏。
  古墓沟,是孔雀河下游北岸台地上一区保存相当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存。是考古工作人员徒步、全程踏查中搜寻到的一处墓地。沙尘覆盖厚度20~40厘米。发现时,除显露在沙外的几支立木杆透示了墓地存在的消息外,因为厚积的沙尘,全墓地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而为我们保留下来了一批比较完整的科学资料。
  (二)对墓地实施了全面、完整、科学发掘。
  发掘工作是从容实施的,工作也严谨、细致,因而获取了一批保存比较完好的资料。对认识当年罗布淖尔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居民的体质人类学特征、社会组织状况、物质生产、经济生活、文化观念、与周邻地区联系等,都是难得的研究素材,不仅对分析孔雀河水系、罗布淖尔荒原上的早期人类社会情况有重要历史价值,对同一时段内塔里木盆地人类社会史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已见历史文献资料,对新疆地区的早期历史,几乎不见明确、具体记录,对新疆原始社会阶段的历史,此前虽已有过打制石器、彩陶器的零星报导,但未见完整的发掘材料。从更广阔的空间观察,保存完好的人类早期考古遗存发现,实际也是并不多的。或有发现,也因保存不佳而使研究大受影响。而古墓沟墓地,因干旱的沙漠环境,加上很早就覆盖在了沙尘之下,未经破坏,保存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完好,几乎是将入葬当年的物质资料完好呈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其科学价值是怎么估计也不算过分的。
  (三)古墓沟发掘,推进、深化了对罗布淖尔荒原考古文化的研究。
  罗布淖尔荒原,斯文·赫定、A.斯坦因、F.贝格曼、黄文弼等,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均曾程度不等的进行过考古调查、发掘,发现过细石器、木器、古城遗址,简、纸文书等。但工作并不细致,更难说深入,并不能据以梳理清楚这片地区的考古文化发展脉络;类同于古墓沟的考古文化遗存,应该说曾有过零散报导,但因过度零散,并未能在考古界产生深刻的印象;对相关遗存的时代,或指为“楼兰”,或标示为“早于楼兰”的考古遗存,相关文化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古墓沟发掘,可以说是揭露了一区比较典型、相对完整的小型聚落的公共墓地。这里不见陶器,有小件铜饰物,却未见大一点的金属器;出土过细石镞;大量木器、草编器……究竟是新石器时代遗存,还是青铜时代遗存,据如是出土实物,依循传统观点,真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经过仔细搜寻,直至在相关木器文物上,捕捉到了不少加工过程中的遗痕,锐利、光洁,这才判定已有金属工具的使用,已经步入青铜时代。面对相对简单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理论条文,实际资料是远为丰富、远为复杂的。从这一角度说,因为古墓沟,我们可以明确认识罗布淖尔荒原上一个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典型,也可以之为基础,去整合从A.斯坦因到F.贝格曼、黄文弼等相当多量的、零散的发掘、考古调查资料,从而可以获得在楼兰王国前相当长一个时段内,孔雀河流域古代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具体的面貌,将罗布淖尔大地考古文化,暨历史文明研究大大推进一步。
  (四)古墓沟墓地发掘资料,亟有助于原始社会史认识。
  古墓沟出土文物,可以说是平常又贫乏,既没有耀人眼目的珍宝,也未见巧夺天工、后人难以企及的工艺精品。它们,不过是墓主人生前曾经使用、死后随主人入土的日常生活用物。毡帽、障风避沙的毛线毯、补了一次又一次的牛皮鞋,象征了主要食物的小麦粒、乳酪渍痕,简单的木梳、用为装饰的小卵石、骨珠、玉石珠、毛线绳。物质生活资料是极其简单、贫乏的,但其背后凝聚的思想、文化,点点滴滴的细微信息,却具有永恒的价值。于细微处见精神,他们生存、活动的环境,物质生产状况,思想信仰、艺术创造,对“美”的追求,与周围世界的联系等,无不可以籍此等线索而具体触摸。农、牧业生产、狩猎、捕鱼,崇拜萨满、迷信麻黄,大量使用木质、草编用品,木器,甚至用为生产工具等。如是具体的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面貌,是人类文明生活初始的篇页,却又绝不见于任何古代文献、也难见于其他湿度较大地区的考古文化遗存。
  我们的概念一直是,原始社会,人们是完全平等的。但古墓沟墓地展示的一些情形,开拓、深化了我们的视野。人们,都包、披毛线毯,但有细致、粗糙之别。有的人毛毯破了,反复织补,有的却较细致、密实,相对较好。缀连毛毯的可以有骨锥,也有随手可获的红柳杆。人们的物质生活既贫乏、又艰难。这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可以理解的场景。但是,聚落成员间,占有的财富并不均平。深楔在男子腹腔内的细石镞,还可以看到不同聚落间的矛盾、冲突。这些,都揭示了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有值得关注的并不平等、和谐的种种因素。
  物质贫乏、生存艰难、婴幼儿死亡率很高,催生了人们对难以把握、却又左右着人们命运的神奇力量的恐惧、崇拜,有了巫术的土壤。麻黄被视为神物,人人都随身携带;也有了用为避邪的雕刻人面,有了木偶,这既是最早一批艺术珍品,也显示了值得关注的思想观念。
  大量、不断重复出现的实物,可以把今天的人们带入一种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之中,它们相当程度上构架出了比较清晰、具体的原始社会的生活画面,这对一般意义上的原始社会史,尤其对罗布淖尔孔雀河水系内曾经展开过的原始社会史,无疑具有不可轻估的意义。
  (五)关于古代印欧人研究。
  孔雀河青铜时代遗存,绝对年代在去今4000年前。体质人类学测量分析,他们是典型的原始欧洲居民。个别保存好的干尸,也在这方面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这对认识早期印欧人的分布,是很好的资料。在研究印欧人起源地及迁徙问题时,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曾有一支印欧人,在公元前2000年由亚欧草原北部向南迁徙。这与古墓沟所见人类学资料是暗暗切合的。但是,古墓沟出土物中,又绝未见马,也未见车的痕迹。这与谈论印欧人南迁过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马、车,存在着矛盾。这问题自然不是我们这一考古报告应该去讨论的。但是,它确又是分析这一问题时,值得人们关注的一批新资料。
  (六)一个应予澄清、纠正的概念。
  我们的报告,是关于古墓沟发掘资料的最后报告。它是在对全部发掘资料系统整理、分析后完成的。笔者在1983年发表的有关古墓沟的一份初步研究中①,曾称古墓沟墓地两种类型的墓葬,有竖穴墓叠压在了有7圈椭圆形列木封土墓之下的现象,故而存在相对早晚的判断。但细致分析,发现圆形7圈列木的墓葬,也还有列木被竖穴沙室墓破坏了的情况。如是,这种互相打破、叠压的现象,应表明是同一时段内,同时存在的两种类型的墓葬。封树、葬俗所以存在差异,其原因应再作分析、讨论。
  说过这几点后,可以一说我在编撰这一报告时的思路。为了让关心这一墓地遗存状况的读者们能对墓地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完整的、又是具体的概念,我采取的办法是将全墓地墓葬逐一进行介绍,即使是一物不存的墓穴,也不吝文字,给予说明。墓葬资料,不少都近乎一致,如是介绍,就显得繁琐、重复。但是,重复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折射出当年社会生活的实际面目。因而,也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对全墓地显示的全社会总体状况,取得深一步的认识。好在整个墓地只见42座墓葬,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在全面介绍墓地发掘资料后,对墓葬资料可以见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一些稍有认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还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引发思考、讨论。

知识出处

古墓沟

《古墓沟》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3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墓地位置及所在地理环境;墓地调查;墓地发掘;墓地资料综合分析、研究、问题。书后包含四个附录: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古墓沟出土毛织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