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龟兹佛教中的大乘与小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石窟》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985
颗粒名称: 二、龟兹佛教中的大乘与小乘
分类号: TU;G634;C55
页数: 6
页码: 34-39
摘要: 从佛教本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印度是先有小乘,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才开始有大乘思想的萌芽。〔24〕
关键词: 大乘佛教 中心柱 说一切有部 小乘佛教 克孜尔石窟

内容

从佛教本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印度是先有小乘,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才开始有大乘思想的萌芽。〔24〕
  当然,这并不是说龟兹的佛教也必定先有小乘。但是根据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龟兹确是一个小乘佛教国家。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屈支国……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尚拘渐教,食杂三净。”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记载:“此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食肉及葱韮等也。”慧英的《华严经感应传》记载:”龟兹国中唯习小乘,不知释迦分化百亿,现种种身,示新境界。不信华严大经。有梵僧从天竺将华严梵本至其国中,小乘师等皆无信受,梵僧遂留经而归。”
  羽溪了谛在《西域佛教之研究》一文中说:“用龟兹语即古代库车语所写的佛典,主要的多属于小乘有部,现在发见的有属于这部的律典断片及小乘经论残卷,在库车附近所发见梵文佛典的大部分也是与此同类的东西。……在现在所有的龟兹语译的佛典的报告中,发表出来属于律的有有部的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就是戒本中的波夜提(Payati)。……其他还有关于有部律典的小断片很多,这些都是在离库车不远的巴伊(Bai)附近,为本地人阿利(Sahib Ali)所发见的。”羽溪了谛还说:“从在库车地方所发见其它的经典也可以推定它们是有部所传,它们的种类最多,但是都与汉译的中阿含及杂阿含一致,它们彼此相同的地方很是精确。这些汉译的阿含也可以断定是有部所传的本子。此国的佛教从最初便成为纯小乘教派已如前头所说,自鸠摩罗什到中国以后即西历第四世纪以后,此国渐次倾向小乘一直到玄奘时代,此国大有被有部势力独占的情形。”
  古文献中所记龟兹流行说一切有部的史实,后来为考古发现所证明了。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龟兹是一个小乘佛教国家。普里在《中亚和它的人民在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作用》中说:“喀什噶尔,Kish和库车在此时成为小乘的中心,同时大乘繁荣在叶尔羌和和田。”马里奥·布塞格里在《中亚绘画》中也认为“库车是小乘佛教的一个中心。”他说:“在宗教上,库车像巴米羊一样是一个小乘佛教的中心……如小乘二十部之一说出世部曾经在很长时期内占统治地位,这可能是便于或促进印度—伊朗潮流流入的一件事实。”查尔斯·埃利奥特在《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中则说:“一切有部,盛行于巴达克山、疏勒和龟兹……大乘佛教,流行于于阗和莎车。”
  龟兹的初期佛教之所以属小乘教派,这是因为龟兹佛教主要是犍陀罗国传入的,而犍陀罗国是一个小乘佛教的国家,法显在《佛国记》中曾说:“此国人多小乘学”。
  尽管龟兹是作为一个小乘佛教的国家开始其佛教生活的,但是到了公元4世纪时龟兹也有大乘佛教在流行。《出三藏记集》卷11记载:“拘夷国,寺甚多……王新僧伽蓝(九十僧,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与舌弥是师徒,而舌弥,阿含学者也)”。按这里所说的鸠摩罗,就是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他9岁时,随母亲至当时小乘佛教中心的罽宾国,受教于著名的小乘教师盘头达多,系统地接受了小乘佛教的思想。他13岁时,随母亲返回龟兹。就在他由罽宾回龟兹途中,在莎车停了一年,师承须利耶苏摩,接受了大乘空宗学说。从此,他“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一系列大乘空宗的主要经典著作,专心接受大乘空宗思想。他回到龟兹后,大力宣扬大乘思想,贬低小乘。这样,使大乘在龟兹大为弘扬。
  羽溪了谛在《西域之佛教》中说:“及至罗什去国(指苻秦大将吕光破龟兹,带罗什东去),大乘便渐失其势力,而小乘教风靡于此国也。”事实上,罗什以后的龟兹佛教还是大小乘并弘的。《续高僧传》卷2记载:“达摩芨多,隋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啰国人也……至龟兹国,亦停五寺。又住二年,仍为彼僧讲释前论(指《念破论》和《如实论》)。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这是7世纪初叶的事。
  考古发现上也证明了这一点。东初在《龟兹国之佛教》一文中说:“近从龟兹地方发掘的古写本中,发见大乘佛教史迹不少。”他接着说:“西纪1890年Bower上尉于库车附近获得贝叶形桦皮记载古写本。宣教师F·Weber亦从此地方获得写本断片。此等经R·Hoernle研究结果,前者有关孔雀王经及其他药法、咒法、卜占之梵文写本,后者有关医方龟兹文之写本……”。
  所以说,龟兹确属小乘佛教地区,然而有大乘佛教在流行。现在我们以克孜尔石窟的涅槃画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克孜尔石窟的涅槃画大部分是根据小乘经典的内容绘制的。如《佛说长阿含经》中记载“一时佛在拘尸那竭力士生地娑罗林中,尔时如来涅槃时到,告阿难曰:汝可为我于双树间北首敷座。……尔时世尊即从座起,往趣双树,敷上北首,右胁而卧,足足相累”。又如《中阿含经》中记载:“阿难受如来,即诣双树,于双树间而为如来北首敷床。敷床讫,还诣佛所……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至双树间,四叠郁多罗僧以敷床上,襞僧伽黎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再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于是世尊自叠僧伽胝枕头,右胁而卧,两足相重。”
  克孜尔石窟的涅槃画大多数都描绘成“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的,有很多像还画出“四叠郁多罗僧(比丘三衣之一,此名上著衣,即七衣)以敷座上”和“襞僧伽黎(比丘三衣之一,此名合,即大衣)作枕”等具体细节,这是从上述小乘经典中取材的。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时波吒离邑无忧王便开七塔,取其舍利,于赡部洲广兴灵塔八万四千,周遍供养。”
  按照大多数佛教经典涅槃部分的描写,释迦牟尼涅槃后共起塔十一座:八个分到舍利的国王起了八座舍利塔,第九座为分舍利用的瓶塔,第十座为炭塔,第十一座为释迦发塔。但是,克孜尔石窟中有些中心柱形支提窟的后室左、右壁或中心柱左、右壁的涅槃画上则往往有很多舍利塔,如第7窟有18座,第38窟有14座,第80窟有12座,第171窟有16座,第186窟则整个后室壁画全为舍利塔,这大概也是根据上述佛典的内容而来的。
  更有趣的是第69窟后室东壁紧挨着涅槃佛的壁面上画着的一个密迹金刚像。他威武雄壮,勇健有力,但是却把双手叉于胸前,作出极度悲哀、无所适从的模样,并把金刚杵画在远远的边角上。据《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中记载:“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娑罗林间北首而卧,初入涅槃时,密迹金刚力士见佛灭度,悲哀懊恼……呜呼!怪哉咄哉,大苦!此金刚杵当用护谁,即便掷弃,自今以往,当奉侍谁?谁当慈愍训诲于我?”这幅图生动地画出了密迹金刚力士哀恋时的情景。
  如上所述,克孜尔石窟涅槃画的题材大多数出于小乘经典。但是,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大乘经典的影响。
  一般小乘经典中描述的释迦牟尼涅槃时所卧的床都比较简朴,如《佛说长阿含经》中记载:“彼时佛敕,贤者阿难:汝于苏连双树间放绳床,令北首,我夜半当灭度。受教即施,还白已具。佛到双树,就绳床侧右胁而卧”。但是,在克孜尔石窟的涅槃画中也有一些金碧辉煌、好似经过精雕细琢的宝床,这似乎是大乘经《大般涅槃经后分》中“尔时世尊三反入诸禅定,三反示诲众已,于七宝床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其七宝床微妙璎珞以为庄严”和《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中“尔时世尊从座起入双树间,于师子床上右胁而卧”所说的“七宝床”和“师子床”。
  又如,第178窟和第224窟中心柱右壁“争舍利图”中的拘尸那城角上,都插有大纛,这在小乘的涅槃经典中不见记载,而在大乘的《大般涅槃经后分》中则有描述:“……复有无数宝幢幡盖,微妙庄严。大雉毛纛,于城四维,俨然供养,为标式故。”
  再如,第58窟后室后壁、左壁、右壁和中心柱后壁、左壁、右壁,在焚棺、分舍利和举哀图的上方画有众多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这在克孜尔石窟涅槃画中是一个孤例。看其内容,似乎出之于大乘经典《大悲经》中“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树木、药草、丛林,皆向如来涅槃方所,有欲倒者、有伛偻者、有欲至地者、有躃地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禽兽,佛神力故,默然而住,不鸣不食……”
  上述引用大乘经典作题材的例子说明,克孜尔石窟的涅槃画确实受到过大乘经典的影响,而且有些石窟甚至把大乘和小乘经典上的内容混合地画在一个壁面上。在第4窟和第178窟的中心柱左壁上都画有“未生怨王示相图”和“阿阇世王灵梦图”,前者画在上面,后者画在下面,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未生怨王示相图”的故事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的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在王舍城,见大地震动,知释迦寂灭,便想到:“此未生怨王,胜身之子,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因此与大臣行雨商量,派人把“如来一代,所有化迹”,“从初诞乃至倚卧双林”绘成图画,挂于花园中,然后引导未生怨王出游。“王至园所,见彼堂中图画新异,始从初诞乃至倚卧双林。王问臣曰:岂可世尊入涅槃耶?是时行雨默然无对。王见是已,知佛涅槃,即便号咷闷绝,宛转于地。”在壁画上,这个故事是这样表现的:一个人手提一大幅画,未生怨王由几个大臣、侍者陪同,正在观看此画。
  “阿阇世王灵梦图”的故事见于《大般涅槃经后分》,说的是阿阇世王于释迦牟尼涅槃之当夜,“梦见月落,日从地出,星宿云雨,缤纷而陨。复有烟气,从地而出,见七彗星,现于天上。复梦天上有大火聚,遍空炽然,一时堕地。梦已寻觉,心大惊颤,即召诸臣,具陈斯梦,此何祥耶?臣答王言:是佛涅槃,不祥之相。”在壁画上,这个故事是这样表现的:一个大圆圈内画出重叠的山,一轮弯月掉在山下,太阳从地上升起,同时有七颗彗星散见天空,到处有火光烟气。
  这两个取材于大、小乘不同经典的故事,都是涅槃内容中的组成部分,共同出现在一个画面上,反映了当时龟兹地区大、小乘佛教并相流行这个历史事实。

知识出处

龟兹石窟

《龟兹石窟》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0

英文题名:The Qiuci grottoes:本书共分三篇十一章,内容包括:龟兹石窟概论、龟兹石窟壁画和龟兹石窟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