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存亡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品味吐鲁番》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951
颗粒名称: ☉ 宗教存亡史
分类号: B968;TU;G623
页数: 1
页码: 154-154
摘要: 今天的吐峪沟石窟,还是一种大劫以后、没有恢复过来的悲凉景象。方形、长方形而中心有立柱,纵券顶形的一层层洞窟,不少窟体还是相当高敞、宽大的。有中心柱的佛窟,塔柱四面有龛。窟、龛之中,本来应该是庄严的佛像和色彩纷呈的壁画,而如今,却大都是破败零落。偶见佛像绘画,也是残脚断臂,少眼缺鼻,难觅完整的形象了。
关键词: 吐峪沟 穆斯林 吐峪沟石窟 伊斯兰教 吐鲁番地区

内容

今天的吐峪沟石窟,还是一种大劫以后、没有恢复过来的悲凉景象。方形、长方形而中心有立柱,纵券顶形的一层层洞窟,不少窟体还是相当高敞、宽大的。有中心柱的佛窟,塔柱四面有龛。窟、龛之中,本来应该是庄严的佛像和色彩纷呈的壁画,而如今,却大都是破败零落。偶见佛像绘画,也是残脚断臂,少眼缺鼻,难觅完整的形象了。
  中心柱窟,用佛教的观点,也可以称之为“礼拜窟”。巨大的塔柱,实际上将洞窟一分为二,前后形若两室。甬道可供僧侣、信徒回旋礼拜。纵券顶式石窟,造型近似吐鲁番地区常见的居民屋宇,窟分前后室,所谓后室,只是一处十分狭窄的小洞。这里还可见到不少小型僧房。唐代文献《西州图经》,除说到这处丁谷窟有寺一所外,并说还有禅院一所。从这既可以看到禅宗的影响范围,也能看到当年新疆和祖国内地相当紧密的思想文化联系。
  经过种种劫难,曾经盛行一时的吐峪沟石窟寺及丁谷窟禅院,留存至今的遗迹、壁画确实不能算是很多的了。但劫余的残窟中破损的画面,以及汉文并其他文字的标题,还是可以给人们以不少启示和联想。在一孔残窟内,有一处“开觉寺”的题铭残存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物图像,自顶而下,一半为血肉之躯,生命在搏动;一半却是森森白骨,让人毛骨悚然。这种绘画可能是一种佛典依据,直观体会其艺术语言是:别看红颜色彩,肌肤如玉,实际富贵如烟云,人生易逝,谁也难免转化为森森白骨的命运。
  在吐峪沟西侧山坡上,还保存着一区伊斯兰教的“七贤洞”,当地维吾尔语称“阿萨普尔”。据说是穆斯林先贤亦木乃哈等人,在很早以前来吐鲁番地区宣传伊斯兰教时,逝于吐峪沟故埋葬在此。陵墓,是很典型的伊斯兰特色,至今,这里的麻扎仍受到虔诚的崇拜。据称,对于虔诚的穆斯林,它颇有灵性,可以帮助他们解脱危难,而对于居心叵测的异教徒,则会施以惩罚。1928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到吐峪沟考察,听当地维吾尔族老乡盛传:勒柯克在吐峪沟时,曾想进入麻扎,刚刚迈步入门,即满头大汗,心慌腿软,恐惧不已,赶忙退出门外。这究竟是一次偶合,还是民间的传说,今天已不得而知,但盛传的这个故事,总是表达了善良的吐峪沟人民,对勒柯克在这里粗暴破坏佛窟壁画、窍取文物的行径,内心曾有过的愤怒、诅咒。
  吐峪沟两岸崖壁上那些破败、零落的石窟废墟,凝聚着古老的文明和历史的风霜。它满身的凿痕,同样有着丰富社会历史内容的烙印。如今,它已在文物部门的关心、保护下,逐步散发出生命的光辉。
  吐峪沟水,和千百年前一样,仍然明净得如一面镜子,映着星斗,映着岁月,也映着两岸的洞窟遗址,它目睹并经历了吐峪沟历史文化的繁荣和兴衰。

知识出处

品味吐鲁番

《品味吐鲁番》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出版社

出版地:2005

《走进新疆》丛书,其内容集新疆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社会发展为一体。她似一幅打开的历史与时代相辉映的色彩绚丽、形象鲜明、情感丰沛的画卷,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新疆自然、人文之美,体味到新疆人爱国、爱家的行为之美,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之美。本册为《品味吐鲁番》,章节内容包含:名胜景点、民俗风情、特产、艺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