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回族及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品味吐鲁番》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896
颗粒名称: 吐鲁番的回族及其习俗
分类号: G222;I267;B968
页数: 2
页码: 60-61
摘要: 现在居住在吐鲁番的回族,主要是清代以后从西北各省区迁来的。清朝统一新疆后,陕、甘、宁、青等地与吐鲁番地区交往日益密切。因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而吐鲁番地区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居住地,所以西北各地回族纷纷到吐鲁番落户。他们当中有的是随军队西进,有的则因经商,或避战乱,或逃荒而来,久而久之就定居在吐鲁番了。
关键词: 古尔邦节 吐鲁番 维吾尔族 伊斯兰教 吐鲁番地区

内容

现在居住在吐鲁番的回族,主要是清代以后从西北各省区迁来的。清朝统一新疆后,陕、甘、宁、青等地与吐鲁番地区交往日益密切。因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而吐鲁番地区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居住地,所以西北各地回族纷纷到吐鲁番落户。他们当中有的是随军队西进,有的则因经商,或避战乱,或逃荒而来,久而久之就定居在吐鲁番了。
  居住在吐鲁番回城(新城)的陕西八社回民,在同治年间修建了新城东大寺,这座清真寺成为吐鲁番回族进行宗教活动和文化传播的中心。辛亥革命后,又有一批陕、甘、宁、青等地的回族西迁吐鲁番。特别是20世纪初叶,马仲英曾两次率部进入新疆,吐鲁番曾一度成为马家军的活动集中地之一,被马仲英裹胁的回族群众和不愿跟他败逃的兵士,许多都留居在吐鲁番地区。
  回族穆斯林实行教坊制,吐鲁番的回民分属东大寺、西大寺、南关寺、坑坑寺、关厢寺和团结寺6个寺坊。寺坊内设阿訇掌教,主持一切宗教事务。另设教坊乡少数人,组成管理机构,负责宗教活动和处理寺坊管区的教民的公共事务。
  吐鲁番各地的回民主要集中在城镇,少部分在农村务农。城镇回民善于经营小本生意,贩卖小吃饮食、土产杂货,或从事驼马运输,或打零杂短工。
  现在生活在吐鲁番地区的回族人口,人口总数仅次于吐鲁番的维吾尔族和汉族。
  回族的饮食讲究工艺和色香味,有自己的特点。吐鲁番回族喜欢吃拌面、炒面、烩面、凉粉、凉皮、羊肉泡馍、揪片子、麻什子、臊子面、油香、锅盔、粉汤、炖羊肉、羊杂碎等。回族的油香、黄面和羊肉粉汤最为出名,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喜欢饮浓酽加糖的茯茶、砖茶和三炮台盖碗茶。回族人热情好客,待客时上大盘菜、大碗汤,新上一道菜,残菜即撤,最后上一道甜饭,表示菜已上完。
  回族服装,男子多穿白内衣、黑外衣、黑坎肩,戴白色圆帽;女子爱穿短装,戴色泽鲜艳的绣花胸兜,老年妇女一般头戴发网或白色、黑色方巾。妇女爱戴手镯、耳环、戒指、项链和长发夹。
  回族民居一般是土木结构的平房,院门门额用砖砌成菱形或方格形装饰。回族的院落住室十分洁净,喜欢种植花卉以增添喜庆和吉祥。家庭窗明几净,对饮食卫生更加注重。
  回族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一样,主要的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但不同的是回族将肉孜节(开斋节)视为大节,过得非常隆重。而维吾尔族则把古尔邦节作为最重要的节日。
  回民中盛行唱“花儿”,即兴演唱或对唱,有多种曲调。“唱花儿”又称“漫花儿”,在节庆期间举行花儿会,这是青年男女一展歌喉和显示才华、表达爱情的好机会。
  回族男女青年结婚,一般都要经过提亲、订婚、迎娶、婚礼等过程。结婚3天回门,一个星期后要拜“卧其力妈”(主婚人)。结婚仪式中由阿訇咏诵赞词。
  回族的丧俗要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由阿訇念经,净身后用白布包裹,实行土葬,停尸最多不得超过3天。入葬前举行殡礼,由寺坊主持人按惯例要求人们给“口唤”,谅解死者生前的一切过失,如有欠债由子女偿还。然后由寺坊阿訇领着做“乃玛孜”(诵经祈祷),之后将遗体装入木匣抬往墓地。入土时要头北足南,面朝西方(天方圣地),将遗体放入墓穴偏洞(侧室)内,然后用土坯封洞,填土掩埋。亲属要在人死后四天、头七、二七、三七、一月、四十天、百天,举行宗教仪式,念“苏尔”做“乃玛孜”,进行祈祷和祭奠。
  回族小孩出生后,除随父姓取名外,还要取一个伊斯兰教的经名。男孩到六七岁时,要按教规举行割礼。

知识出处

品味吐鲁番

《品味吐鲁番》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出版社

出版地:2005

《走进新疆》丛书,其内容集新疆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社会发展为一体。她似一幅打开的历史与时代相辉映的色彩绚丽、形象鲜明、情感丰沛的画卷,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新疆自然、人文之美,体味到新疆人爱国、爱家的行为之美,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之美。本册为《品味吐鲁番》,章节内容包含:名胜景点、民俗风情、特产、艺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