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观吐鲁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品味吐鲁番》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842
颗粒名称: 天下奇观吐鲁番
分类号: F426;I267;G634
页数: 7
页码: 2-8
摘要: 吐鲁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很独特,极具个性,堪称世界奇观,令人向往。
关键词: 吐鲁番盆地 艾丁湖 坎儿井 吐鲁番 火焰山

内容

吐鲁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很独特,极具个性,堪称世界奇观,令人向往。
  是人类的伟大,还是造化的神功,给予吐鲁番如此巨大的文化魅力和自然环境无与伦比的神秘性?
  吐鲁番的历史文物是世界级的,它陈列在西方发达国家著名的博物馆中,成为人们认识西域古代文明的活标本。
  吐鲁番的自然景观更是举世闻名,随便举出一景,都算得上是天下之最。
  新疆以崇山峻岭众多而闻名于世,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阿尔泰山、天山……这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高大山系。就连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海拔高度都在数百米到千米以上。独吐鲁番盆地低得出奇,不仅低到全国之最,而且成为仅次于死海的世界第二洼地。
  吐鲁番盆地的面积不过1万平方千米,其中就有约一半面积低于海平面,它的最低处是艾丁湖,那个有着“月光湖”美称的死湖。它的海拔是负数,低于海平面154米,是地球深陷的一个肚脐眼儿。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从吐鲁番盆地向我国东海之滨开一条水平渠道,东海之水就会“哗”的一下流过来,立刻把吐鲁番这个亚洲中心的内陆底盆地注满。
  艾丁湖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要比现在的湖面大1000倍。那时天山雪水和火焰山许多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后都流进艾丁湖。湖水充沛而浩大,水波荡漾,飞鸟啁啾,月光在湖面上映出美丽的波纹,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湖”(艾丁湖即月光湖之意)。但是,高温、干旱、多风这些因素造成湖水急剧蒸发,每年大约有2亿立方米的湖水散失于似在燃烧的空气中,而微乎其微的补水,也被人们用于生活和农牧业上。艾丁湖像一片萎缩的叶子,逐渐干枯了。
  如今,当我们驱车来到艾丁湖畔,看到的是灰蒙蒙的一片,偶尔看到一处处盐碱滩,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闪烁着炫目的白光。那像小小积水坑似的一点可怜的湖水,就静静地喘息在这白光的后面,奄奄一息。
  吐鲁番盆地海拔最低,但气温最高。
  它真是怪,低就绝对的低,高就绝对的高。
  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都知道吐鲁番是全国最热的地方。
  本来新疆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雪山冰川。李白说:“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岑参说:“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天气预报说强冷空气入侵,也往往是从新疆进入内地的。这里说的都是新疆的严寒,也都是事实。但吐鲁番偏不,它就是要热,气温一高就高到全国第一。
  它与号称中国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比,夏季气温还高出一筹。吐鲁番的7月份平均气温是47℃,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9.6℃,居全国之冠。三大火炉把气温高于35℃定为炎热日,而这样的炎热日在吐鲁番1年之中平均有100天之多,也是名列全国第一。
  所以岑参一到吐鲁番,写的诗就从说冷改为说热了。这位唐代大诗人在一首《火山云歌送别》诗中说:“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一连用了4个“火”字。
  “飞鸟千里不敢来”是事实,正如文献载曰:“每盛暑……飞鸟群落河滨,或起飞,即为日气所灼,坠而伤翼”。
  这情景何等惨烈!这热气又何等凶险!
  驱车行进在吐鲁番盆地的戈壁滩上,那一座座、一排排的小土堆,错落有序地伸向绿洲深处。远远望去,如造物主的神奇手笔,在无际原野绘出线条分明的艺术图案。
  如果从高空俯视,那一座座土堆就变成了一颗颗珍珠宝石,纵成行,横成排,在炫目的阳光下沉着地变幻着明暗不同的颜色,如串珠、如项链,装点着火洲吐鲁番独特的景物和风光。
  坎儿井是人类顽强不屈精神的体现,是智慧创造对恶劣自然条件的挑战。
  坎儿井是洒向火洲的清凉剂,是覆盖在干热土地上的片片绿阴。
  天山雪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盆地,渗入地下的水取之不尽。坎儿井就成了地下大动脉,是浇灌吐鲁番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水。
  坎儿井是地下暗水渠道,以适当距离打下一个个竖井,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清理坎儿井时提出泥土之用。地下渠道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连接,地下水便按照人们意愿流出地面,灌溉农田。
  坎儿井里流水淙淙,清凉宜人。
  坎儿井的外观,构成一道智慧和文明的风景线。
  贯通吐鲁番地下血脉的坎儿井有近千条,总长度达5000千米,几乎接近黄河的长度。它比京杭运河还要长出3200千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28倍,巴拿马运河的60倍,它又创下了一个全国之首——最长的地下水道。人们把坎儿井和长城、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3大人造工程,因其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宏大,又被誉为人类文明的3大奇迹。
  说起坎儿井工程,本世纪初有位外国学者在吐鲁番考查时说:“这项工程特别危险,从事这项工程的人必定会受到当地居民的钦佩和尊重。甚至当出现一场事故的时候,受害者将由村民集资殡葬,他们的坟茔也要被当做圣贤墓一样地受到朝拜。”
  关于坎儿井的起源,有学者提出源自伊朗;有学者则根据《史记·河渠记》的记载提出源自中原内地,这一争论至今没有确切的结论。也许在丝绸之路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为吐鲁番人民创造坎儿井点燃了灵感之光。但是,坎儿井肯定是吐鲁番特殊地形、气候和水文状况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当地居民在长期劳动中与干旱斗争的智慧结晶。作为这一著名“地下河流”、“暗道水渠”、“人造水利工程”之最的创造者,无疑是聪明勤劳的吐鲁番各族人民。
  说到葡萄和葡萄干,人们必然要把它和吐鲁番联系起来。魏文帝曹丕赞曰:“当其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尔不饧,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湮,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乎?”连文帝说起这种葡萄都要流涎,哪里还有他方之果能与其匹敌呢?
  《魏书·高昌传》和《梁书》中均提到高昌“多葡萄酒”,并向朝廷进贡葡萄酒的事。吐鲁番晋代墓葬不仅出土了随葬的葡萄,还有绘着葡萄园的壁画。特别是唐代,对葡萄和葡萄酒传入中原,有更具体的文字记载。如《册府元龟》卷970中就说:“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既领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即使在京都长城,只有用吐鲁番的葡萄及酿酒法酿酒,色才有8种,味才能芳烈。
  吐鲁番葡萄得天独厚。其品种优良,是因为它所处丝绸之路要冲的位置,有利于选择和改良品种。从地中海到西亚、中亚,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丝绸之路商旅使节的频繁交往中,必然会给适宜种植葡萄的吐鲁番带来选择优良品种的机会。吐鲁番现有葡萄品种100多个,其中的无核白葡萄、马奶子葡萄、琐琐葡萄等,肯定会领葡萄品种之先了。
  吐鲁番葡萄得益于特殊的生长环境。气候干燥,无霜期长,日照时间充足,光合作用强,非常有利于葡萄的生长。热量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特别是葡萄成熟期高温干燥,尤其适宜葡萄糖分的积累。所有这些条件,都保证了吐鲁番地区葡萄的高质量和高产量。据统计,吐鲁番葡萄产量,差不多要占新疆葡萄产量的一半。
  吐鲁番最著名的葡萄种植和游览地葡萄沟,是火焰山西侧一个河水奔流的长达十多千米的葡萄峡谷。河边山坡,葡萄田层层叠叠,藤蔓交织,树影婆娑,串串葡萄低垂于眼目之间。村舍农家,清流萦回,一座座两层楼那么高的土坯建筑,如碉楼似的密密麻麻耸立于河岸两旁,这是吐鲁番人独创的晾制葡萄干的“阴房”,四壁镂空,用土坯砌出一个个规整的通风孔道,借助火焰山的热风,把垂挂于阴房的串串葡萄阴干。这真是巧夺天工的设计,是吐鲁番人创造的又一奇迹。
  无论你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到,在古代吐鲁番的生物种族中,会有如此巨型的庞然大物。
  那是1993年多雪的元月,当这具巨犀化石骨架赫然出现、重见天日时,着实叫人们大吃一惊,赞叹不已。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竟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具巨犀骨架。
  这又是吐鲁番的一个世界第一。对于考古学者,对于生物物种、生物进化、古代生态环境研究者来说,巨犀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惊喜,也是一个奇迹。
  今天的人们可以设想,在吐鲁番古海陆台或岸边沙滩,巨犀留下过硕大的足印。它摇动着笨重的身体悠闲漫步,寻觅着美味的食物,那又是何等美妙的童话世界!
  如今,它从棕红色泥沙岩中站起来,走进高大、敞亮、具有现代化装置的博物馆的专设展馆中,向人们诉说着洪荒时代的故事。
  留下过古代巨犀足迹的吐鲁番大地,它不断向人们发出古老的回声,这是遥远的历史的回声。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路标和格言。
  明朝使臣陈诚,衔命西渡天山,作诗《火焰山》云:“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火官。这首诗把火焰山写得几乎要燃烧起来。甚至发问,东方火神华夏始祖祝融,怎么也来到了西域?
  但火焰山大名进入千家万户,其实是吴承恩的不朽之作《西游记》发挥的神力。
  唐僧师徒4人来到吐鲁番盆地,要去西方取经,但前面横着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所以唐僧师徒远在火焰山60里之外,就感到热气蒸人、火浪灼人,以为到了“日落之处”。为了过山,孙悟空使尽浑身解数,大斗牛魔王,钻进铁扇公主肚子,最后拿到芭蕉扇,扑灭了八百里火焰,这才过山继续向西方走去。火焰山胜金口山顶有一根无名石柱,据说就是当年唐僧过山歇脚时的“拴马桩”。
  横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火焰山,虽然没有“八百里火焰”,却也是焚风扑面,7月流火,地表温度已经到了80℃。那重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势,那沟壑纵横、蜿蜒曲折的峡谷,都是亿万年前地壳运动时造成的褶皱,风雨剥蚀留下的印痕。在烈日高悬、阳光照射下,怪石嶙峋的赤褐色山峰红光闪闪,在热浪滚滚、云雾缭绕中,沙岩断崖灼灼发光,宛如烈焰在熊熊燃烧。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现象?
  吐鲁番盆地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周围高山阻隔,海风不能进来,气流无法沟通。盆地的一半面积又低于海平面,火焰山就窝在这个四面不透风的底盆里。加上盆地大部分是戈壁沙漠,绿洲面积仅占1/10,因此气候就格外干燥,年降雨量极少:这里的降雨天气是十分罕见的。以上因素都具备了这里能最充分地吸收太阳能而不易散发的条件,从而造就了酷热难消的吐鲁番,火势腾腾的火焰山。
  不过,造物主常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出现神来之笔。就在这光秃秃的火焰山中,有一些深藏的峡谷沟壑,环抱着溪流,孕育着绿色。那就是著名的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胜金口沟、连木沁沟等等。这些沟里涧溪回绕,泉水淙淙,林木葱茏,浓阴蔽日。就在这些沟谷深处,保存着寺院庐舍的废墟,石窟壁画的遗迹,信徒修炼坐禅的印痕,高僧烂熟于心的经卷残片,改朝换代的实录,时局变革的声音。
  吐鲁番的古代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汉代以来,中央政权不仅在这里设郡建州,委任重臣,而且建立过车师前国、高昌国和回鹘高昌国等城郭王国。
  著名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当年曾是京都大邑,三街九市,货通财旺,衣冠隆盛,物丰人华。波斯印度胡商僧侣纷至沓来,中原内地使者旅人不绝于途。各路货物集散,多种文化交汇。汉唐至宋的吐鲁番盆地,繁荣兴旺,盛极一时,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市场,东西方文化的十字路口。
  建造于吐峪沟的丁谷寺、木头沟的宁戎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雅尔湖的西谷寺以及胜金口的寺院庙宇,高塔凌云,回廊开阔,佛殿金身塑像,洞窟壁画溢彩。高僧云集,烟火隆盛,讲经弘法,礼佛供奉,诵经之声不绝于耳,晨钟暮鼓震荡山谷。条条峡谷,座座高台,把这里营造成祥云瑞霭笼罩的佛国,彩练华盖四垂的仙境。
  阿斯塔那墓葬群,又是另一番冥幽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吐鲁番的古代文明、历史文物,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探险家、考古学家审视探寻的目光、惊羡贪婪的目光,他们一齐投向吐鲁番的故城古墓、古庙、古寺。惊人的发掘报告刊登在世界知名的杂志上,精美的古代文物存放在各国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图书馆中。
  到吐鲁番探险、考查和进行考古发掘的外国人,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最著名的有俄国人雷格尔、克列门茨、奥登堡;德国人格伦威德尔、勒柯克;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野村荣三郎、吉川小三郎等等。

知识出处

品味吐鲁番

《品味吐鲁番》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出版社

出版地:2005

《走进新疆》丛书,其内容集新疆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社会发展为一体。她似一幅打开的历史与时代相辉映的色彩绚丽、形象鲜明、情感丰沛的画卷,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新疆自然、人文之美,体味到新疆人爱国、爱家的行为之美,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之美。本册为《品味吐鲁番》,章节内容包含:名胜景点、民俗风情、特产、艺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