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孜勒苏的开拓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帕米尔丰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4686
颗粒名称: 二、克孜勒苏的开拓者
分类号: F426;D267;D261
页数: 8
页码: 6-13
摘要: 1951年7月,赵子和奉调进疆,先后任新疆团省委组织部长、南疆区团工委书记等职。1954年2月,南疆区党委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成立柯尔克孜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赵子和任筹委会党组书记。
关键词: 赵书记 自治州 民族区域自治 克孜勒苏 阿图什

内容

1951年7月,赵子和奉调进疆,先后任新疆团省委组织部长、南疆区团工委书记等职。1954年2月,南疆区党委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成立柯尔克孜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赵子和任筹委会党组书记。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全新工作。赵子和接受这一重任之后,便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他首先组织筹委会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及《新疆省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等一系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文件,并培训了890人组成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宣传员,深入广大柯尔克孜牧区,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把政策交给群众,使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赵书记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筹委会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办公室,他们就借老乡的房子。晚上,赵书记在小土屋的小油灯下阅读文件、研究政策、整理资料;白天,老乡院子中的杏树园,便是他召集会议、安排工作的场所。在这里,他先后召集过乡村干部、积极分子、宗教上层人士、民主人士、农牧民代表等各种会议。传达文件、学习政策,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时候,赵书记还同工作人员甚至是来访群众,在杏树下边打扑克、边了解情况、讨论问题。在这段时间里,这个小小的农家宅院中,充满了欢声和笑语。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杏树园”。不少群众带着满意和笑脸,离开这个小院,投入心情舒畅的工作。群众说,不管心里有多少疙瘩,只要找见赵书记,就都解开了。进了这个小院视野就开阔了,心里就亮堂了。不少农牧民群众说,赵书记讲话很亲切、很甜,听赵书记讲话跟吃杏子一样甜,为此他们把到小院和赵书记谈话称做“吃杏子”去。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筹备过程中,赵书记多一半时间是骑马跨驼,奔波在广大柯尔克孜的农村牧区。他经常进出于牧民的毡房里,和牧民促膝谈心,了解农牧民的疾苦与心愿,向农牧民宣传党的政策,帮助农牧民解决困难。
  由于赵书记把党的政策交给了群众,又将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带给了党和政府,处处事事根据党的政策和群众的意愿开展工作,自治州的筹备工作进展很顺利。
  1954年7月14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正式宣告成立,赵子和任州委书记。从此,赵子和同志用他的心血和汗水,在克孜勒苏这张白纸上,以浓墨重彩描绘着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千万年的亘古荒原上,建立一个地州级行政建置;为千年来奔波流离迁徙游牧的柯尔克孜族,建设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历史上处于无权地位的柯尔克孜族,走上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开始当家作主。帕米尔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将由赵子和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克孜勒苏各族人民去谱写。这是一个改天换地、带有开拓性的工作。从此,具有开拓精神的赵子和同志,便以坚定的步伐,迈上了开拓克孜勒苏的金光大道。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何况要在一穷二白的荒原上,建设一个富裕、文明、进步的自治州。自治州成立之后,万事从头,白手起家。赵书记首先抓了党组织和政权建设,以保证有一个坚定地执行党的政策、能率领全州各族人民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州、县、乡三级党的领导机构和政权机构。在党组织和政权建设中,他既抓各级党组织和政权机构的建立健全,又抓发展党员和培养干部。1954年自治州成立时,全州共有党委17个,支部31个,党员438人,到1966年已发展到党委42个,支部396个,党员6580人。1954年,自治州成立时,州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仅有12个,到1966年,根据各项事业的发展,已有工作机构24个。1954年全州有干部84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630人,大学文化程度的仅10人。到1966年全州已有各族干部3077名,其中少数民族1757人,大学文化程度316人,不仅数量大大增加,素质也大大提高。在全州建成了州、县、公社三级强有力的党的组织机构和政权机构,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较高、能够胜任各行各业工作需要的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培养了一大批地、县级少数民族干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自治州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赵子和极为重视发展农牧业。自治州成立时,土地改革刚刚结束,在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同时,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他说:现在土地改革搞完了,地主阶级打倒了,贫农分到了土地,这件事我们搞得不错,老百姓感谢共产党。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根据自治州土地、气候情况,他科学地划分了自治州的农业区、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他提出:牧业区要做到以牧业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半农半牧区要农牧并举,全面发展,合理规划草场和耕地的比例;统筹安排基本建设的投资,防止重农轻牧;农业区要坚持种植业与养殖业并重,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地营造放牧林和种植牧草,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实行近田养畜。他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大抓兴建水库和农牧区治水改土。他说,修水利、建水库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克孜勒苏“老天爷”不下雨,最大的难题是旱。多修水库,办好水利,就不怕天旱,农牧业就有了保障。在赵子和的领导下,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都牢固地树立了以农牧业为基础的思想,从资金、物资、人力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据1974年统计,全州共打机井100多眼,修建水库4座、库容5700万立方米,开挖排灌渠道200多条,总长1300多公里,修建稳产高产田6万亩,平整土地20万亩,改变了灌溉条件。培植、改良、建立饲草料基地15.8万亩,修建牲畜棚圈4000多座,为促进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他对农牧业生产采取集体领导、分兵把口的方法,使农牧业生产自下而上都有专人负责。每年都安排多数州级干部带工作队分别到各县常年抓点带面,指导工作。农牧业生产大忙季节、州党委、州政府除留一名领导在机关主持工作外,其余领导全部深入农牧区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赵子和同志十分重视学习和田的经验,大力进行农村、牧区“五好”建设。从60年代开始,赵子和就动员、组织县、乡、村层层学和田,找差距,破靠天种地、靠天养畜思想,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雄心壮志,在农村、牧区大搞治水改土、大念“草木经”,进行改天换地的斗争。他还经常总结本州治水改土、种草种树建设农村牧区的好经验,每年都组织县、乡干部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开发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问题。他多次提出,在农村要建设好的条田、好的道路、好的水利设施、好的林带、好的居民点;牧区要建设好的畜群结构,好的草场和饲料基地,好的居民点和牲畜圈棚,好的水利设施、好的牧道。由于赵子和亲自抓示范社队与示范农田和牧场的工作,自治州的农牧区“五好”建设很快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受到了各族农牧民的拥护。同时,他还多次在自治州农牧区召开“五好”建设现场会,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的同志参加指导,向兵团介绍自治州的情况,争取兵团的支持。自治州各族农牧民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大搞农牧区“五好”建设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经验,使兵团领导十分感动,深受鼓舞,生产建设兵团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由于赵子和书记领导有方、措施得力、自治州农牧区“五好”建设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上阿图什公社和玉麦公社被树为自治区的典型,多次受到表彰。
  农村牧区的“五好”建设,逐步改变了农牧业生产的条件,自治州的农牧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到1966年,自治州粮食总产达5170吨,比自治州成立的1954年增长65.4%,基本上实现了自给;棉花总产增长55%;油料总产增长66%;牲畜存栏总头数达102万头,增长了1倍多。
  赵子和书记也十分重视工业生产和城镇建设。在工业生产中,他制定了重点工业区建设与城乡工业并肩前进、城市中小工业与社队农副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发展的重点是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当地国计民生急需要的工业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的加工。这一发展思路显然是符合自治州的实际的,是可行的。自治州“文革”前十几年的工业发展,正是按照赵书记的这一规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的。自治州的康苏矿区便是当时的重点工业开发建设区。为开发康苏矿区,赵书记经常住在康苏,下矿井,进煤窑,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指导生产。五、六十年代,康苏矿区的煤、铁基本上满足了克孜勒苏和喀什两地州的军需民用,曾被新华社以《帕米尔高原上的明珠》向全国报道。各县、社的五小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十几年来,赵书记重点抓农牧区基本建设,抓农牧业生产的增产增收,把农牧民的温饱和自治州粮食自给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同时也抓城镇建设,抓城镇居民和干部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十分注意了尽量缩小而不拉大城乡差别,防止了城镇居民和农牧区居民生活上的不协调和城乡之间的差别。
  自治州成立的1954年,自治州所属四县的城镇设施都十分落后,特别是作为州府的阿图什镇是1952年洪水之后才将县党政机关迁来,着手建镇的一条土路两旁,仅有寥寥几户人家。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要建成一个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谈何容易!但是具有开拓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的赵书记,领导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这个中心终于建成了。如今,阿图什市街道纵横交错、高楼林立、店铺栉比,应该说是在赵书记十多年的坚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治州成立时,首府阿图什还没有电,赵书记为了解决城乡居民和工业用电费尽了心机。先后在阿图什试行过火力发电、柴油机发电和水力发电,逐步解决了用电问题。从1954年建州到1964年自治州成立10周年时,州府阿图什才用上自来水,现在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这种速度,有点慢了。但是,凡了解当时情况的人,谁能不为这种发展而欢欣鼓舞呢。当人们首次看到阿图什街上的路灯,自然也想到了赵书记在小油灯下所熬过的多少不眠之夜。
  看到阿图什市的片片绿荫,谁能忘记赵书记为市内绿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阿图什原为戈壁,大部分地方无植物生长的土壤,城市绿化十分困难。赵子和任州委书记时,在阿图什组织了两次大的植树活动。一是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赵书记动员全体干部群众在街道两旁植树,硬是将戈壁石子挖去了一米深,填上熟土,栽上了杨树,不少干部群众白天挖不出来,就晚上拿着小油灯,蹲在坑内用小砍砍挖石子。第二次是1964年自治州成立10周年前夕,赵书记在阿图什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植树运动,同样是挖地一米多深,改换土壤,栽植杨树,依然是男女老少齐出动,日夜奋战;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在电灯的照耀下进行,再不用端小油灯了。凡是参加过这两次植树活动的干部群众都发现,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始终和他们在一起,共同劳动,这就是州委书记赵子和。正是由于州委书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给予了广大干部群众以力量和鼓舞,将组织号召,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在这种精神鼓舞和感召下,附近农村的各族群众也纷纷赶来帮忙,主动加入了义务植树的行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赵书记就是用他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群众的。
  赵子和书记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自治州成立时,全州仅有中学1所,小学53所,到1966年,全州已发展到中学7所,小学205所,并且建起了一座专门培养柯尔克孜族教师的师范学校。
  1962年11月,克孜勒苏军分区成立,赵子和同志兼任军分区第一政委、第一书记。在此期间,他不仅参与分区重大问题的决策,而且经常深入各边防连队,检查指导部队建设和边防工作、军民联防工作,为建设祖国大西北的钢铁长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赵子和同志在自治州工作整20年,他在自治州的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在自治州的经济文化建设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是自治州各项事业的开拓者,为自治州的团结和发展、繁荣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出处

帕米尔丰碑

《帕米尔丰碑》

出版者: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

出版地:1999

《帕米尔丰碑》这本报告文学集真实地记录了这一代人的高风亮节和道德情操,为弘扬党的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编写反映50年来为自治州各项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领导干部、革命烈士、模范党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的事迹,对我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鼓舞和提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