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荒屯田,开展大生产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星一牧场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775
颗粒名称: 四、开荒屯田,开展大生产运动
分类号: F426;F832;A841
页数: 7
页码: 30-36
摘要: 1949年12月24日,遵照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出的《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者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还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而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十六师四十六团进驻镇西、伊吾后,正值塞外风寒,战士们冬装不齐,为了不误农时,他们征尘未洗便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投入了向亘古荒原大进军的开荒屯田大生产运动之中。
关键词: 大生产运动 烧石灰 指战员 毛泽东 立方米

内容

1949年12月24日,遵照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出的《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者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还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而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十六师四十六团进驻镇西、伊吾后,正值塞外风寒,战士们冬装不齐,为了不误农时,他们征尘未洗便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投入了向亘古荒原大进军的开荒屯田大生产运动之中。
  四十六团是一支久经征战、参加过金盆湾开荒的英雄部队,在大生产运动中,广大指战员一手拿枪,一手执镐,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茫茫戈壁荒滩,没有房屋,缺少帐篷毡房,战士们就在向阳避风处挖地窝子,盖上柴草泥土,以避风雪。要进行生产建设,就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当时部队担负着剿匪、建立民主政权等繁重任务,住地分散在1500千米之间的66处,尤其是三营任务更为艰巨,担负着剿匪守备、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办合作社、办炭窑、运输等许多工作。全团的大生产运动呈现小型分散的特点,部队在哪里驻守,就在哪里开荒种田。在镇西县的大柳沟、二道河子、卅里庄子、段家地、黄土场、三塘湖、岔哈泉,伊吾县的淖毛湖、下马崖等几十处同时开荒种地。
  广大指战员修渠引水,打坝筑堰,挖泉截流,搭窝棚,挖地窝、修土房解决住的困难。没有工具,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制作工具1506件;耕畜不足,就用铁锨挖,3个人拉一张犁翻地。生活更是艰苦,常常因为运输困难断粮断水,有的班排连续几十天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有的靠煮麦子充饥。为了开展增产节约,指战员节衣缩食,团部提出了“四人工作一人干,一人饭四人吃”的口号。由于长时间超强度的劳动,战士们疲惫不堪,加上吃不饱饭营养跟不上,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全团病号减员最高时达1000余人。面对这种情况,团领导进行了反思,并做了检讨和纠正。
  立功创模活动的开展,鼓舞了部队大生产的劳动热情,积极工作,忘我劳动,成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二连炮班为完成灌溉533.3公顷农田的任务,半年没有睡过午觉。三连自进入修建红星渠的水利工地后,生活异常艰苦,劳动十分紧张,经常吃的是麸皮拌盐水,不分昼夜烧炭(制作代水泥的原料),眼都被烟熏肿了,但没有人叫一声苦。在二道河子种地的战士,怀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一颗赤胆忠心,忍着饥饿寒冷坚持开荒修渠。三营放牧的战士最艰苦,他们分散在大、小夹山,东、西马王庙,双墩子、二红山等荒芜人烟的大戈壁上,执行代牧任务,等候失主认领丢失的牲畜。由于牲畜数量近4万头(只),三营就以班为单位,每班放牧1000只,战士们一边放牧,一边还要站岗放哨、打柴生火、取暖做饭,遇上土匪时随时要作战,因此放牧时一手执鞭,一手持枪,不敢有一丝懈怠。机关里三人工作一人干,起五更、睡半夜,废寝忘食,服务连队。全团上下的决心是“战斗当英雄,生产当模范,学习生产两不误,要做文武双状元。”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战士们开动脑筋,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不断涌现革新工具的小发明和劳动成绩新纪录。二连革新了木耧腿,每天的播种面积由0.67公顷增加到2公顷,工效提高了3倍;三连战士谢五创造出“塞门装窑法”新工艺,烧石灰不用铁炉条了,过去烧一窑石灰要13天,出灰率50%,新工艺烧一窑只要4天,出石灰率91%;战士刘裕德制作木轮车运石料,工效比人抬石料提高了10倍;四连把吊桶排水改革为打坝后用铁桶戽水,工效提高10多倍;五连战士申川娃小组创每天开荒0.67公顷最高记录;马万录创榨油新记录,每斗菜籽多出油1千克;三营战士唐四虎每年治疗各种病羊2000多只,是有名的土兽医;一连由3天打两场麦子,每场10石粮食,提高到1天打2场,每场28石粮;挖土方由每天每人平均3.46立方米,提高到10立方米,最高的甚至达到26立方米。
  在大生产运动中,还出现了许多模范人物。九连七班战士王有生在往沁城放牧转群途中,遇到了山洪爆发,羊群过不去河滩,他不顾雪水刺骨,跳进河水中,把1000余只羊一只只抱过河去,自己因在水中浸泡太久,双腿成了残疾。二连在秋收中有人累得多次晕倒,醒来继续收割。三连在烧石灰中,有的腿被烫伤,有的被烟熏倒,但都不肯休息。二连伙食班6人做全连120人的饭,还负责送往18处工地。三营每逢下大雪时,为保羔羊安全越冬,总是人住帐篷外,羊住帐篷里。淖毛湖维吾尔族老乡生活困难,没粮食吃,种田没种子,二连为他们送去100多斤菜,借给粮食和种子3万多斤。红柳峡哈萨克族老乡害怕土匪骚扰,不敢外出放牧种地,四连组织战士为他们护牧,并帮助老乡们种地、收割,军民团结得像一家人。这一年,全团涌现各种模范人物671名。
  1951年,四十六团参加大生产运动的1546人,共计开荒1503.1公顷,播种小麦1113.8公顷,杂粮503.1公顷,油菜、红花923.3公顷;共收获小麦1311.3吨,油料195吨,杂粮133.9吨,可解决全团14.5个月的给养问题。
  牧业生产方面,以三营为主负责放牧全师的牲畜,实行生产责任制,羊群以类别、口齿、公母、病老弱羊等分群放牧管理。500只羊为一群,8人为一班,放养2群。1952年有羊15624只,通过有计划地实行人工授精新技术,当年繁育7120只,繁成率80%,较1951年提高45%。全年又购进8601只羊,年底羊存栏数达到31345只,全年生产羊毛24.1吨、毛毡160条、奶粉246千克,搭建新毡房20顶,修建新营房27间,维修旧营房25间,建马棚厩10间、羊圈43处,储备青干草9万千克。
  在副业生产方面,1950~1952年的3年间,年均生产面粉180吨,麸皮30吨,养猪600余头,生产清油5242千克。
  水利建设方面,为保证灌溉,从农业生产部队中抽调300余人,完成镇西三农场干渠1条,总长956米;筑拦河大坝一座;修支渠10条、斗渠26条、水闸15处、桥涵8座,修渠总长59.58千米,可灌溉面积2000公顷。
  为保证红星渠修建如期完成,四十六团仅1952年就抽调两个半连兵力,负责上山烧石灰,修建石灰窑48座,开凿石灰石12526立方米,烧石灰6081吨,烧木炭窑277窑,计2万吨。从而确保了红星渠所用土水泥原料的供给。
  从1950~1952年,在开展大生产的3年中,四十六团广大指战员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增产节约,支援前线”的号召,全团共节约各种经费开支322.7亿元(新疆旧币,折合人民币322.7万元),其中为抗美援朝捐献3677.9万元(折合人民币3677.9元)。
  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每年都要召开功臣模范表彰大会。1952年底召开的功模代表大会共表彰功臣模范671名,其中党员302人,占45%;连队、班排以上干部115人,战士401人,机关和后勤工作人员155人。表彰的功臣模范中,有著名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胡青山、王耀群,全国全军劳动模范陶发兴、王有生等。
  另外,1952年,在开展大生产的同时,六连和特务连派出250人,执行剿灭谢尔迪曼等残匪的任务,行程万余千米,出击10多次,共击伤、俘虏匪徒152人,缴获步枪2支,马170匹,驼9峰。
  持续3年的大生产运动,全团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保障部队生活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红星一牧场简史

《红星一牧场简史》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记述了红星一牧场的发展简史。内容包括挥师进新疆,戌边屯田;艰苦创业,初创正规化国营牧场;改革开放,振兴牧场各项事业等八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