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政府选择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依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418
颗粒名称: 一、中国政府选择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依据
分类号: D633;C55;C95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从世界各国立国的政治形式来看,每一个国家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关键要看该国的具体情况,看该国的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特点。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有以下特点: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中国各民族 各民族 历史与现实 民族关系

内容

从世界各国立国的政治形式来看,每一个国家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关键要看该国的具体情况,看该国的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特点。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有以下特点:
  首先,中国很早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发生、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政治上的联系。在从秦到清的两千多年中,虽然几经分合,但国家的统一仍是主流。中华各民族对统一的中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特别是元朝以后,国家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其次,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一方面,各民族在各自的聚居地域依照历史的发展规律展开自己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又因多方面的联系彼此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和交往,经过迁徙、流动和多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聚居的局面。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关系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内在的联系。
  第三,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际环境,决定了各民族紧密的联合是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的前提,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确保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近代的中国是屡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首要矛盾。对此,中国各民族只有走联合与团结的道路,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第四,中国各民族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与汉民族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特点相比,少数民族人数少、社会发育程度低,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着眼,双方只有紧密地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才能更快地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中国选择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没有选择联邦制的立国形式,并确立了在单一制国家内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完全符合中国具体国情、顺应各民族意愿的必然选择。

知识出处

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

《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02

本书是“民族区域自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论文集。本书虽然是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但不是一般论文的随意选取和汇集。书中的文章是组织者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人员精心撰写和严格筛选的,有完整的构思,因此,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学术著作来看待。从文章讨论的内容上来看,本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民族区域自治的国际比较、民族自治与法制建设、自治与人权、自治与发展、民族自治在各国的实践、民族自治与民族和谐、民族区域自治的未来等等。这些内容既涉及理论问题,也包含实践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