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成就辉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129
颗粒名称: 改革开放成就辉煌
分类号: F426;F127;F323
页数: 26
页码: 1-26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河北省的对口支援和兄弟地州的帮助下,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使自治州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关键词: 少数民族干部 自治州 自治区 不断提高 库尔勒

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河北省的对口支援和兄弟地州的帮助下,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使自治州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一、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新疆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指明了新疆工作的正确方向。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中央的精神、新疆的区情和自治州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巴州特色的发展之路,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巴州经济同全国和新疆一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巴州经济总量增长了169倍,由全疆排名第7位,跃升为第3位,实现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7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47元,增加到2007年的37466元,增长了107倍。1978年到2007年自治州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和全疆的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61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2.92亿元,增长140.7倍,年均增长18.6%,在全疆各地州排名由1978年的第9位,提升至2007年的第4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自治州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5.7∶30∶24.3调整为2007年的14.7∶67.9∶17.4,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自治州由一个农业占绝对地位的地州,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的地州。
  特别是近几年,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巴州的发展放在全疆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把握,继续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园区上规模、招商上档次、环境创一流、民营大发展”的思路,加快实施“库尉一体化、三县四分天、矿业富且若、特色兴湖硕”二十字战略布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工业经济的发展放在产业整体推进和城乡协调发展中去谋划,相继建成了五大重要支柱产业、四个重要工业园区、一批产业基地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推动国民经济进入了超常规、跨跃式发展的快车道。
  2、基础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1978年的0.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29.6亿元,增长509倍,年均增加7.64亿元。一批基础设施和水利、交通、通讯等重大项目建成,对支撑自治州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相继完成库尔勒市及各县城镇道路、城镇供排水改扩建、城镇天然气入户、集中供热、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库尔勒市孔雀河、白鹭河、杜鹃河风景带、荒山绿化、新老城区污水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北四县污水无害化处理、库尉供水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使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投资18.34亿元,建成库塔干渠、博湖东泵站、博湖西泵站、西尼尔水库、开都河宝浪苏木分水枢纽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巴州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居民用水条件。投入防汛抗旱资金3.52亿元,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抵御洪水和抗御干旱的能力。1987年以来,通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34万人和15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塔河治理巴州段工程进展顺利,该工程2001年实施以来,已开工建设工程73项,完成56项,累计完成投资21.1574亿元,先后九次向塔河应急输水27.2亿立方米,塔河下游生态得到进一步恢复。
  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库尔勒至喀什相继通车,吐鲁番至库尔勒二线已投资建设。完成国道314线巴州段全线改造,境内7条国道、省道通车里程达2848公里。2007年,和-库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自治州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全长580公里、92公里的二条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村村通油路工程顺利实施。且末机场、库尔勒新机场建成使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西气东输石油管线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优势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电力工业发展迅猛。建成110千伏变电站28个,220千伏变电站3个,建设中220千伏变电站3个,规划建设750千伏变电站1个。哈尔莫墩、小山口水电站、且若燃气电站开工建设,塔石化燃气发电上网运行,柳树沟水电站、塔什店火电四期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投资14.8亿元完成农网一、二期建设和电网技术改造。2008年7月,察汗乌苏水电站30.9万千瓦顺利投产发电,使巴州发电总装机达到96.13万千瓦。
  邮电通讯发展快、变化大。数字程控交换、光纤通讯、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普及应用。2007年,全州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5.05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60.45部。
  3、农业生产成就巨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资源,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要求,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7年,自治州农业总产值达到123.37亿元,比1978年增长13.8倍,年均增长9.7%。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236.43万亩,扩大到2007年的412.0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3.3亩增加到3.7亩。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82896千瓦发展到2007年的1125197千瓦。
  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单产大幅度增加。农作物种植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粮食种植为主;粮食实现自给;在保证粮食区域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经济作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53.1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2%;粮食总产量达到214070吨,单产由1978年的125公斤/亩,提高到2007年的403公斤/亩。优势农作物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由1978年的12.24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62.31万亩。棉花总产量由1978年的2870吨猛增到2007年的34.98万吨,单产由1978年的23.4公斤/亩提高到2007年的133.3公斤/亩。巴州已成为新疆第三大产棉区。
  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面积由1978年的6.02万亩发展到2007年的135.34万亩。独具巴州特色的香梨面积64.10万亩,是1980年的22.7倍。杏、红枣、葡萄从庭园式小规模种植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杏种植面积达28.83万亩、红枣种植面积达22.29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13.22万亩。特色林果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形成,已成为新疆环塔里木盆地优质林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林果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开辟了自治州优势资源转化的新途径。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7年,全州地方牲畜年末存栏309.03万头(只),比1978年增加92.18万头(只)。肉类总产量9.7万吨,比1978年增加9万吨。奶类总产量7.1万吨,禽蛋总产量1.24万吨,在1978年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大幅增加。
  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0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7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4、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成就显著。改革开放前,自治州还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紧紧抓住南疆铁路库尔勒段通车、塔里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7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429.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39.6倍,年均增长13.5%。实现工业增加值281.6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60%。工业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8%,成为自治州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疆位居第二。
  立足资源优势,加大优势资源转换力度,建设了一批石油化工、矿业、电力、钢铁、建材、纺织、轻工项目。其中石油石化、矿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棉花系列加工、绿色能源已发展成为五大支柱产业。
  坚持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在石油石化产业发展中,依托中石油、中石化、东辰、美克化工、西母莱斯、凯涟捷等大企业,初步形成了从石油天然气开采到下游产品加工的产业链,自治州成为南疆石油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矿业开发中,引进了新兴铸管集团、国投公司、法国英格瓷公司、新矿集团、天山水泥股份等大企业,使得铁矿、钾盐矿、红柱石矿、石灰岩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快速提升了矿业发展水平。在电力产业发展中,引进了国电、华电、华能、鲁能等国内知名电力企业,促进了水电、火电的开发,同时也带动了电网的建设。
  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中,引进了中粮、中基、天业、北京绿伞科技、浙江华隆等大企业,促进了番茄、辣椒、葡萄、杏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棉花系列加工产业中,引进了浙江富丽达、山东乐悟、辽宁鸿泰等企业,推动了棉花系列加工业的发展。
  工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规划建设了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轮台拉依苏石化工业园、红桥石油服务区、和静铁尔曼工业园,工业发展模式转变速度加快,工业布局由分散布点转变为向园区集中。
  5、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服务功能逐步健全。服务业是现代化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治州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的突破口,持续增加投入,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通过合理调整布局,餐饮、批发、零售、连锁经营、运输、仓储等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强劲,逐步形成以库尔勒为中心,与州内外市场相联接,辐射南疆的物流市场网络。以汇嘉时代广场、天百购物中心、小康城步行街等功能齐全、环境幽雅的现代化大型商场为主要网点的商业购物中心的建成使用,使自治州城市商业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库尔勒万山红农畜产品批发市场、新疆华凌工贸(集团)华凌市场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建成使用,扩大了商品流通,活跃了城乡市场,拓展了就业渠道,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需求。楼兰宾馆、巴州宾馆、康城国际酒店、银星大酒店等一批星级宾馆的建成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接待水平。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不断拓展,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
  旅游业虽起步晚,但后来跟上,建成博斯腾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塔里木胡杨公园、罗布人村寨、巴音布鲁克生态旅游区、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11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城市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沙漠探险游、民族风情游、农家乐、历史文化游和会展文化游等旅游活动十分火红。2007年,全州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达到250万人次和10亿元。
  6、深化经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各项政策规定,确保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稳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棉花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和其它各项配套改革。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根本性突破,一大批企业通过股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香梨股份公司、冠农果茸股份公司成功实现上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全面实施,成果显著,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率不断提高。
  7、联合协作,融合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自治州有众多的中央、自治区驻州企事业单位,仅县处级以上单位就近200家。这些单位既是维护自治州团结稳定的重要力量,又是自治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自治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发挥地区优势,调动地方、兵团、中央和自治区驻州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走联合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共同开发建设的发展之路。仅2007年,农二师和中央、自治区驻州单位完成工业增加值258.26亿元,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9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8.52亿元,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4.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先后沿开都河、孔雀河、塔里木河、米兰河流域,建成了四大垦区,七大生产基地,17个农牧团场,开垦了近百万亩良田,12万亩果园,培育了200多万亩草原牧场,成为一个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交建商贸全面发展的联合实体,与自治州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事业共创辉煌,为自治州融合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以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认真落实“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二十字方针,在大力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同时,与地方积极开展油地共建活动,带动了石油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使自治州成为“西气东输”工程的源头站、新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吐鲁番至库尔勒、库尔勒至喀什铁路通车后,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办事处(原南疆铁路临管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确保满负荷运输周转,在自治州经济承南启北中发挥了交通枢纽作用。
  开放融合型经济是自治州多年来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自治州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走开放型融合型经济发展之路是自治州历届党委、政府的一贯主张,已成为自治州谋求全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共识。
  二、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坚持不懈地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改水防病、牧民搬迁、抗震安居等一系列造福人民群众的战略举措,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带领巴州各族人民大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发展教育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优先发展教育,形成了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2007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450所,在校生209241人,教职工19417人。“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全州“两基”完成率与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自治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01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60.42万平方米。全面启动民汉合校、民汉合园及“双语”教育工程,将114所单一民族中小学校合并为56所民汉学校,幼儿园基本实现民汉合园。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州初步形成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较为全面的“双语”教育体系。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突破口,加快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投资2020万元,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开通“新疆远程教育”直播听课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达99.3%。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学杂费和对寄宿贫困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的政策。2003年以来,全州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7527万元,累计惠及全州中小学生48万人。全州900多名副县级以上干部坚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与贫困学生结成“一助一”助学对子,先后捐款41万元,资助4422名贫困学生就学。
  近年来,自治州累计投资2亿多元,建成全日制、综合性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巴音职业技术学院,使全州职业院校增至9所,职业院校在校学生16185人,教职员工1063人。巴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后,紧跟自治州经济发展形势,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已培养毕业生2500余人,开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8000余人次,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多年来,自治州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各族群众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巴州党委和政府地改善各族群众的就医条件办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自治州十分重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建设,从2004年起,在焉耆县开展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并以点带面在全州推广。截止2007年1月,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3615万元,参合农牧民达33.7万人,参合率达85%,提前3年实现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全覆盖。2008年起,全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资金年人均筹集标准从80-95元提高到了110-125元。
  近年来,为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缓解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看病难问题,自治州采取国家支持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增加投入,认真实施“文化卫生发展年”活动,大力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截止2007年,全州共争取农牧区卫生建设项目资金1.3亿元,建成州、县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传染病区、州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完成7个县医院、2个级民族医院、3个妇幼保健院和65个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改扩建和医疗设备配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3个,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全州有医疗卫生机构147家,病床6513张,卫生技术人员7346人,基本满足了各族群众的就医需求。
  3、就业再就业扎实推进。就业是民生之本。1998-2004年,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18495名富余人员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领取基本生活费,全州共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7979.4万元,补助经济补偿金4802万元。1998-2007年,为23434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为30561人发放《求职登记证》,落实“五项补贴”8675万元,为10892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4830万元。2007年全州实现就业再就业287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转移农村劳动力4.28万人,人均劳务创收312元。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投资2200万元,完成了县(市)人力资源市场改(扩)建工程;投资550万元,实现了中央、自治区、地州、劳动保障所(站)的五级网络连接。全州成立了134家再就业服务中心;12333劳动保障维权政策咨询热线开通使用;建立了5个街道办事处、85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123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2003年以来,全州开展了领导干部“一帮一”、“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和“一站式”就业服务,帮扶30000多名各类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
  4、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自治州完善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截止2007年底,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6万人。参保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得到保障,实现了“两个确保”的工作目标,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出台政策措施,对企业历年欠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进行补发,解决了养老金历史拖欠问题,极大地维护了广大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调整增加养老金待遇,使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由1998年的413元提高到1024元。
  自治州还着力解决城乡弱势群体最低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分别从1998年、2006年启动以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试点,在全州全面开展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5、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抗震安居工程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创造。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自治州“科学规划、集中连片、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要求,从2004年起,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把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作为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来抓。截止2007年底,全州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0.07亿元,实际建设完成城乡抗震安居房96248户,总建筑面积达920.88万平方米。目前,全州共有20余万城乡各族群众搬进新居。抗震安居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各族群众的住房条件,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自治州连续四年荣获自治区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地州。
  6、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后,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新农村建设塔什萨依、巴音布鲁克、南山、达西四个实验区和十三个实验村,提出了以“实验区、实验村”为抓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初步形成以国家农业部新农村示范村、自治区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自治州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和各县市新农村建设实验村为重点,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大财政和项目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三免三补”(免除农业税、牧业税、农村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累计兑现补贴资金8400多万元,减轻农民负担1.19亿元。大力实施防病改水工程,提高了农牧民饮水质量;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新建农村客运站31个、农村道路6512公里,实现了88个乡镇、225个行政村通油路;建成12665个农户沼气项目,有12.6%农民用上了沼气;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0个;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新建乡镇文化站20个,全州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90%,村文化室建成率达89%;农牧区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4%。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自治州广大农村正朝着新农村建设好班子、好乡风、好居民点、好农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学校、好卫生室、好文化室的“十个好”目标迈进。
  7、农牧区扶贫开发进程加快。从1994年起,自治州各级党政在加快区域融合经济发展的同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认真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解决了15343户、67555名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
  加大投入,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困难。1994—2007年,自治州加大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主要为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30354万元,为贫困乡村新修道路258公里、牧道223公里、各类渠道292公里、桥涵闸314座、打机井110眼、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9.9万亩、平整土地35万亩、围栏草场14.5万亩、嫁接改造红枣3567亩、新增经济林3340亩。为15个无电乡、38个无电村、5848户通了电。为贫困户购买扶贫牲畜达45865头(只),家禽59000只,新建青贮窖280座,牲畜棚圈490座。为贫困农牧民修建定居房屋601套36896平方米。投入救济求助资金4780万元,解决灾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认真落实扶贫优惠政策,免征贫困户农牧业三税共计338.3万元。举办各类扶贫培训班1073期,培训贫困农牧民111279人次。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大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异地搬迁扶贫开发工程”成效显著。1997年以来,将原生活在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的1443户、6431名农牧民插花搬迁到富裕的乡村或集中搬迁到农区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定居。“支援若羌”、“支援巴音布鲁克扶贫开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两地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社会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形成。从1994年起,自治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州单位分别与79个自治区和自治州贫困乡村结成对口帮扶对子实行定点帮扶。各县(市)也相应组织了500多个单位对口帮扶贫困村、户。到2007年底,各对口帮扶单位帮助贫困乡村引进资金1526万元,开发扶贫项目221个。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帮助贫困乡村理思路、订措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捐款捐物等,为乡村和户办了大量实事好事。
  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30年来,自治州城乡人民生活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80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478元,增长54%;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08元提高到2007年的19332元,增长了30.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84元提高到2007年的5238元,增长了61.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4377万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61.82亿元。增长了368.7倍。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三大件是百姓富有的标志。如今,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已步入寻常百姓家里,私家车在普通百姓家中也不仅仅是梦想。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0.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69亿元,增长了47.6倍。2007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9%,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富裕转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1993年的47.49%,下降到2007年的40.4%。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63.8辆、彩色电视机90.6台,移动电话拥有量达80部。农村居民生活从温饱步入小康,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96年末的9.32平方米扩大到2007年末的27.1平方米,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0年的21.35平方米扩大到2007年的28.45平方米,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重不断扩大。城市化率50%,城镇供水普及率94.6%,燃气普及率93.8%,建城区绿地率3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3.2平方米。
  9、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积极开展“体育发展年”、“文化卫生发展年”活动,着力加强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州博物馆、图书馆、州市文化综合大楼、州民族体育场、巴音体育中心相继建成使用。完成16个县级“两馆”、4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牧民健身工程”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国体育先进(民族传统体育模范)单位(县)3个,自治区体育先进县1个、乡镇35个。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近年共获自治区体育竞赛金牌184枚、国际邀请赛金牌2枚,成功承办了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部分赛事。切实抓好“东风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广播电视进万家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切实保障了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丰富多彩。2001年,自治州在全疆率先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以来,广场文化逐渐成为城镇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名片、特色品牌和文化亮点。在广场文化活动的带动下,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蓬勃发展,截止2007年,全州以广场文化为依托,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6973场次,参演人员达58.48万人次,观众达千万人次。2002年以来,自治州连续荣获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地方特色鲜明、规律性强,大都集中在节庆和农闲时期。全州农村104个乡镇级业余文艺演出队、116个村级业余文艺演出队、899户文化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凡节庆和农闲时期,农村文艺演出及狮舞、秧歌、拔河等文体活动十分活跃,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户户有欢笑”的目标。
  文化市场发展快,管理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州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形成了集歌舞娱乐、电子游戏、网吧、书刊业、音像制品、印刷等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截止2007年底,全州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78家,从业人员4737人;全年营业收入14723.7万元,上缴税金795.2万元。
  三、形成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紧密结合自治州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使少数民族同胞倍加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改革开放后,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恢复,为切实保障自治机关的组成人员中少数民族的地位,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享有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自治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及人民政府的领导人员中,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各少数民族除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外,还依照法律程序进入各类机构和团体,担任各种职务,全面参加地方事务的管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广泛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实行少数民族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
  认真行使自治权。民族立法是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最重要的政治权利。为充分用好这项自治权,1983年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设立后,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自治州历届人大常委会都把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工作作为自治机关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起草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自治条例》(草案),先后制定颁布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促进和保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旅游资源管理条例》、《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语言文字管理条例》、《开都河源头暨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7件单行条例。单行条例的立法件数在全疆5个自治州中是最多的。
  2、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自治州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谬论,揭批歪曲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言论,肃清他们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人民遭殃,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
  大力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在巴州大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解放军好”的主旋律,形成增进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1982年以来,自治州共召开7次大规模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499个,模范个人984名。同时,受自治区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3个,模范个人45人;受国务院或国家民委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3个,模范个人17人。全州八县一市全部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市)或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双模范县(市),尉犁县、和硕县、库尔勒市、博湖县先后受国务院表彰,和静县受国家民委表彰。全州各地涌现出了白克日·卡依尔、马明芳、巴图尔、吐尔洪·尼牙改、王春生等一大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先进典型。自治州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从1983年起,按照自治区的统一安排部署,自治州连续26年把每年的五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以月促年,常抓不懈,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内容,年年有发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接受。“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蔚然成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用足用活用好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事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安排我州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及资金,用于民贸、民特企业的发展。同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困难,使民贸、民特企业享受优惠利率和贷款贴息,减免民贸企业、民特企业增值税、所得税。
  3、宗教领导权掌握在爱国宗教人士手中。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这一区情决定了宗教问题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宗教关系是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宗教工作是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州委、州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使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各族群众可以完全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职能工作部门坚持以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为要旨,规范宗教活动,有力地维护宗教领域的稳定。积极开展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坚持把爱国宗教人士作为肩负特殊使命的非党基层干部来对待,政治上信任、信仰上尊重、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不断完善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培训、生活补贴等制度。目前有一定比例的宗教人士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担任职务,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并对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行监督。积极开展宗教界“双五好”表彰活动,激发和引导宗教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社会、与时俱进,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建立起了州、县两级培训体系,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全州现有宗教教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随着培训工作力度加大,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基本形成,保证了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宗教人士手中。
  4、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力量。巴州党委和政府始终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形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2007年,全州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的48%,增加了367%。近几年,自治州党委、政府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在自治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制定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按照“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原则,通过各级党校和干校培训、挂职锻炼、异地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每年都有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内地名牌大学学习培训,强化理论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执政本领。在大力加强培训的同时,注重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实践锻炼,注重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和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培养,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当前,全州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1978年以来,自治州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地域性文化艺术创作和表演逐渐繁荣。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先后搜集、挖掘、创作出了蒙古族原生态系列舞蹈《沙吾尔登》9个。其中,《汗臣、刀伦沙吾尔登》、《少女沙吾尔登》等舞蹈,先后获得中国国际舞蹈大赛9项大奖、全国第五届“荷花杯”舞蹈十佳作品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十佳作品奖。创作反映我州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小品《牵挂》,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戏剧类作品决赛中获群星表演奖。反映我州维吾尔族农民生活的小品《达西村采访记》,获全国首届天穆杯小品大赛银奖和全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演出丰收奖。编辑了《缤纷楼兰》、《东归历史文化论文集》、《巴州民间歌曲集》、《巴州近年优秀舞蹈集光盘》、《沙吾尔登》系列音乐舞蹈电视光盘、《楼兰古城》画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弘扬。巴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全疆有着重要和独特的地位。从上世纪90年开始,建立了州、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木卡姆传承中心、江格尔传承中心,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江格尔》、《新疆蒙古族舞蹈沙吾尔登》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个项目入选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歌舞艺术、影视作品、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被推介、传播到区内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目前有3个乡镇被评为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新起色。全州共有地上地下文物30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30处。全州馆藏文物3000余种,是新疆文物最多的地州。目前,楼兰古城、小河墓地等文化古籍的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国家实施的丝绸之路(新疆段)文物保护项目工程已经启动,楼兰古城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营盘15号墓、小河5号墓分别列入1997年、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四、社会政治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于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不动摇,按照“维稳毫不放松、防范警钟长鸣、教育持之以恒、打击绝不手软”的方针,坚持发展与稳定并举、治安与致富同行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维护了社会持续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自治州连续三届12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荣膺“长安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在加紧对我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同时,支持和操纵境内外“三股势力”加紧对我从事分裂破坏活动。面对复杂的形势和反分裂斗争的艰巨任务,自治州在大力实施“稳疆固边、富民强州”战略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方面,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严密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严厉打击民族分裂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取得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大胜利。另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治本措施,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反分裂、反渗透再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月和“双拥共建”活动,全面系统地宣传新疆和自治州的发展历史,宣传自治州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制止零散朝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东风工程”,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使党和国家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初步构筑成抵御“空中渗透”的立体屏障。
  坚持守土有责,持续不断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日常监管,净化文化市场。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治安集中整治活动,适时组织工作队深入各重点县市、乡镇、村组,全力整治最可能危害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组织开展侦破命案、打黑除恶、打击侵财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经济运行安全。确定“平安建设年”主题活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平安创建,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构建“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控网络,着力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构筑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固防线。全州已有97.8%的乡镇(街道)达到平安建设标准,且末、和硕两县率先迈入自治区首批平安县市的行列。
  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巩固和扩大。普法工作全面推进,“法治六进”初见成效。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水平不断提高。村务、厂务和政务公开不断扩大,村民和社区居民自治有序推进。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的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08

故事从30年前走来,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巴州的昨天和今天,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史,必将走向更远的远方。我们30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我们寄希望通过展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巴州各条战线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给人们启迪和教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