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1618
颗粒名称: 珍贵的文物古迹
分类号: TU;F426;G634
页数: 4
页码: 7-10
摘要: 自古以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长期地辛勤劳动,开拓创造,曾留下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它无可辩驳地成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 帖木儿 昭苏县 新源县 阿勒泰市 生动逼真

内容

自古以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长期地辛勤劳动,开拓创造,曾留下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它无可辩驳地成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
  石人及古墓 在阿勒泰市西南约十二公里的克尔木齐地方,有石人、墓葬数十处,系六、七世纪时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墓葬。墓葬分两种,一种为单棺葬,这一形式较少,墓前立有石人像;另一种为双棺葬,有矩形石垣,以片石砌成,长宽约达数十米,石棺在垣内,左右对称,石人立于墓前,亦有用石头立于墓前的。石人一般为一个,也有两个或四个并排竖立者,多面东而立,体型小。石人的早期造型简朴,用阴线刻勒,晚期以浮雕为主,造型有所发展,可明显看到服饰及四肢,甚至有冠盔披甲的武士装束,手中执有类似长矛的武器。此外,在昭苏录的下台、叶森培孜儿、阿克亚孜、科达和尔,霍城县的库鲁斯、特勒克脱以及额敏县、新源县等地也还留存着突厥人石像。这些石人托杯执剑,威武刚毅,一律面朝东。在阿勒泰市克尔木齐地区,考古专家还发掘出了石钵、石罐和战国时期的素面小铜镜,阿勒泰山区古墓葬中还挖掘出绣有凤凰图案的丝织品。
  在昭苏县下台山口和萨勒卧堡以及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等地,也有数量不等的古墓群,因地面部分为圆形生堆,故又称土墩墓。一般以三、五个到二十余个为一组,亦有三五成群集中在一起的,大多为南北方向排列。墓顶较平坦,中间凹陷,有的表面铺有卵石。昭苏一古墓中,曾发现有木椁和木棺。随葬品有金饰、宝石金戒指、铜刀、铜带、陶烛台、彩陶壶等,据历史学家考证,为两汉时的塞人和乌孙人的墓葬。在新源县城东北部二十多公里处的土墩墓中出土了一批距今两千多年的文物。其中,青铜武士俑一尊,青铜三足釜一件,铜铃一件,还有残损的青铜高脚油灯、青铜对虎相同踞伏纹饰圆环和飞兽相同纹饰圆环各一件。青铜武士俑造型端庄英俊,通高四十二厘米,头戴高弯勾顶圆帽,双手作握刀状,姿态生动逼真。
  尼勒克古铜矿遗址 在尼勒克县城南面的山坡上有许多古老的采矿洞,洞长三十米,最宽三米,洞室大如房舍,局部有横木支护,洞内还有大小不等的采矿石斧。山沟内有古炼铜遗址,至今尚存有大量炼铜炉渣和少量木炭,并在旁侧的炉灰砂土里,发现有四块珍贵的古铜锭块,呈龟背形,大者二十斤,小者三、五斤,磨光面呈银白色,光亮如镜,人影可鉴。此矿与湖北省铜绿山古矿有相似之处。对于了解新疆青铜业早期的生产情况和研究西域与内地的古代生产、文化的联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岩画 阿勒泰地区和尼勒克、特克斯、昭苏、霍城的一些山上刻有各式各样的岩画,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内容丰富、形态生动逼真,有神像、飞禽走兽、牛、羊、骆驼、人物、花卉和天上的星宿等,有的还涂有紫红色釉彩。这些岩画,有不少系数千年前游牧原始人的作品,格调古朴,色彩岩化,从艺术、内容、形式上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面貌。
  阿里麻里古城 在老霍城县址东北约十五公里处。阿里麻里,意即“苹果城”,从十世纪到十四世纪一直是中亚重要的政治、军事、商业中心之一。它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札,西至卡纳威,周约二十五公里。城垣及城内建筑均遭破坏,唯见土丘密布,残瓦遍地。在此曾出土无孔金银币、石刻、陶器、镶嵌银碗、青花瓷碗、盘等物。银币上铸有阿拉伯文,为回历七二七年(公元一三二七年)所铸。石刻上刻有十字架及叙利亚文,当是景教(基督教)传教士的墓石。阿里麻里城相传在十六世纪初或以前毁于战乱。
  秀黑鲁帖木儿汗麻札 紧临阿里麻里城东,为成吉思汗七世孙秃黑鲁帖木儿的陵墓。陵寝建筑面积约一百五十平方米,高十四米。墓室为穹窿形,无木柱横梁,有暗梯可登临其顶。大门朝东,门额上有阿拉伯文的诵辞,墙壁上皆系用紫、白、蓝三色琉璃砖砌成的各种几何形纹饰图案,异常精美。整个建筑庄严古朴。秃黑鲁帖木儿是新疆地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汗,其陵墓也是古老的伊斯兰建筑物,对研究元末明初的建筑风格及伊斯兰宗教艺术有一定的价值。
  格登山纪功碑 位于昭苏县西部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公元一七五五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以后,乾隆皇帝亲自书写铭文,树立了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铭刻的纪功碑。碑高二米九十六厘米、宽八十三厘米、厚二十七厘米,由浅蓝色的花岗石雕刻而成。碑顶盘龙,碑座有日出苍海的浮雕,碑身正面上刻“皇清”两字,背面上刻“万古”两字,碑文简述了平乱经过。此碑今仍屹立在格登山上。
  昭苏圣祐庙 在昭苏县城西北约二公里处,建于清代,距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庙宇坐北朝南,布局严整,有前殿、大殿、后殿,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并有东楼、西楼与之相应。大殿前悬有以汉文书写的“敕建圣祐寺”匾额。诸殿飞檐重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挂有帐幔和旗幡,大部分来自西藏,绣工精致。庙宇曾遭严重破坏,现在,国家已拨款修葺一新。
  清代惠运城 有新、旧两城。旧城建于公元一七六三年,濒伊犁河岸,由于河水侵袭,倾塌过半。一八七一年,沙俄侵占伊犁后全遭拆毁。一八八二年伊犁收复后,又于旧城北十五里处另建新城,即现在的惠远城。城中央有一钟楼,楼为三重,飞檐画栋,气势雄伟,至今保护完好。如以钟楼为中心,登楼远眺,四条通向东、西、南、北城门的宽阔马路及一城风光尽收眼底。惠远城内有伊犁将军府旧址,庭院里有厅堂、曲径、回廊,还有玲珑别致的“将军亭”。昔日将军府门前的一对石狮,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仍陈列在院内。

知识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域内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