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场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8168
颗粒名称: 一、马场规模
分类号: C55;F426;I267
页数: 1
页码: 126-126
摘要: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统一祖国,讨伐准噶尔贵族叛乱,为适应军事需要和屯垦事业的发展,清政府在伊犁、巴里坤、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等地兴办各种官牧场,繁殖牲畜。巴里坤早在创建官牧场以前,就是军马的重要集散地。雍正十三年(1735),巴里坤的昭莫多、呼乔尔台、沙山子、鹿心山等处就有屯兵2 000人放牧马匹、羊只,并驻兵防守牧场。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起,陆续调解到巴里坤的军马达3万匹,除调遣各处军用外,剩余马匹就地屯牧。
关键词: 陕甘总督 塔尔巴哈台 乌鲁木齐 巴里坤 十三年

内容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统一祖国,讨伐准噶尔贵族叛乱,为适应军事需要和屯垦事业的发展,清政府在伊犁、巴里坤、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等地兴办各种官牧场,繁殖牲畜。巴里坤早在创建官牧场以前,就是军马的重要集散地。雍正十三年(1735),巴里坤的昭莫多、呼乔尔台、沙山子、鹿心山等处就有屯兵2 000人放牧马匹、羊只,并驻兵防守牧场。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起,陆续调解到巴里坤的军马达3万匹,除调遣各处军用外,剩余马匹就地屯牧。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式命名的巴里坤马场,实际上在此之前就早已形成,同年,陕甘总督又将凉州、肃州和鄯善三处的孳生儿、骒马1 518匹调解给巴里坤马场。
  清代的巴里坤马场,有很多严格的管理制度,“数有赢无蚀”,马群孳生很快。以后马场发展成三个分场:东场,在今巴里坤;西场,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奇台设立;三场,乾隆四十年(1775),在木垒设立。乾隆四十二年(1777),三个场有马9 847匹。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个场有马15 000匹。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个场有马18 000匹。到嘉庆十年(1805),三个场的马匹增到3.1万匹。
  巴里坤、奇台、木垒三个马场都属巴里坤总兵统辖,由陕甘总督核查(后由乌鲁木齐提督考核),每场派一名游击统属。清代马场有孳生场和备差场之分,前者是以繁育为主,后者是准备供应调拨的成畜场。
  马场由官方投资经营管理,牧场均由在役绿营(汉营)官兵屯牧,他们有例饷粮,牧场由游击经理,后增派都司。每场分群,群有千总(或把总)为牧长,外委为副牧长。每群有牧兵15名,每24匹马派1人牧放。

知识出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3

《巴里坤县志》实事求是地记载了从古至今巴里坤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土人情的变革、发展,客观地反映了巴里坤的全貌和地方特色,如实地记述了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为今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料,对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对各族人民愤发图强、艰苦奋斗、振兴巴里坤草原,将有极大的启迪。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