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7942
颗粒名称: (三)
页数: 1
页码: 3-3

内容

自古以来,巴里坤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各民族为开发、建设、保卫巴里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殷商到两汉,先后有塞种、呼揭、乌孙、匈奴、汉等在巴里坤拓荒种地,牧放牲畜。北魏时,高车和柔然在此聚居,乘高车、逐水草,畜牧业兴旺。唐初,突厥族的沙陀和处月部在巴里坤湖西北一带活动,同时,唐王朝大军在今大河乡东部,筑城修水渠屯田。元、明两代,蒙古族游牧于巴里冲草原。清初,清庭将巴里坤视为经营农业的基地,绿营汉兵在此屯田,甘肃汉、回民应募迁入,安家落户,耕垦立业,奠定了巴里坤农业经济的基础。乾(隆)嘉(庆)时期,居住在县境内的满族达7 000余人,还有近3 000名回族农民。光绪九年(1883)以后,阿勒泰等地的哈萨克族牧民陆续迁来,为发展巴里坤的牧业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从南疆迁入一批维吾尔族人在巴里坤经商。
  新中国建立后,巴里坤草原居住着10多个民族。1954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哈萨克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县。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繁荣,显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保证了巴里坤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飞跃前进。

知识出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3

《巴里坤县志》实事求是地记载了从古至今巴里坤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土人情的变革、发展,客观地反映了巴里坤的全貌和地方特色,如实地记述了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为今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料,对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对各族人民愤发图强、艰苦奋斗、振兴巴里坤草原,将有极大的启迪。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