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博乐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669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426;F127;D92
页数: 6
页码: 2-7
摘要: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耸立市境西南,赛里木湖高擎于西南山间云海之中;阿拉套山东段挺拔于北部,艾比湖紧靠市境东部界外的辽阔戈壁,博尔塔拉河从温泉县入境而横贯辖区。全境南北面是雄伟壮丽的大山,夹着由西而东平缓下降的河谷平原,虽处于干旱少雨的大环境中,却拥有较为丰富的水源,滋润着肥沃的土地。清代著名文学家洪亮吉,曾盛赞这里是“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
关键词: 平均亩产 蒙古族 各族人民 农五师 博乐市

内容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耸立市境西南,赛里木湖高擎于西南山间云海之中;阿拉套山东段挺拔于北部,艾比湖紧靠市境东部界外的辽阔戈壁,博尔塔拉河从温泉县入境而横贯辖区。全境南北面是雄伟壮丽的大山,夹着由西而东平缓下降的河谷平原,虽处于干旱少雨的大环境中,却拥有较为丰富的水源,滋润着肥沃的土地。清代著名文学家洪亮吉,曾盛赞这里是“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博乐市西接温泉县,南与西南连伊宁县、霍城县,东邻精河县,东北达托里县,北以阿拉套山为分水岭与苏联为界。东西最长164.7公里,南北最宽117.5公里,总面积约7956平方公里,处于东经80°39′~82°44′、北纬44°20′~45°23′之间。1985年,全市辖有1镇(博乐镇)、1区(小营盘区)、4乡(青得里乡、乌图布拉格乡、达勒特乡、贝林哈日莫墩乡),共114村。还有市属阿热勒托哈牧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驻博乐6个团场(八十一、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九、九0)。
  先秦两汉时期,博乐曾是塞种、月氏、乌孙、悦般的游牧地。魏晋隋唐之世,柔然、高车、哒、突厥先后在此跃马扬鞭。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在西突厥地区设立瑶池都督府,博乐归其管辖,唐朝显庆年间,伊丽道大总管苏定方与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会师今博尔塔拉河一带,战胜从事分裂叛乱活动的阿史那贺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博乐”一名始见于宋元之交的西辽王朝时期。当时曾在境内建孛罗城,成为戍守与商务活动的场所,有“孛罗”、“不剌”、“怕剌”、“博落脱儿”等不同汉译。成吉思汗西征后分封诸子,博乐成为窝阔台的领地,继而属于察合台后王的辖区。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5世纪初)蒙古瓦剌(厄鲁特)部势力进入天山西部,博乐受其统治。明末清初,厄鲁特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统一各部,建立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博乐是其重要活动区域。自宋元以至清初,有汉、哈萨克、维吾尔等族人丁陆续移入博乐市境,形成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处的态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派察哈尔官兵驻扎于今市区等处,称大营盘,遂成聚落,商民渐增。同治十二年十二月(1874),伊犁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被侵占伊犁的俄国军队驱迫出境,他率领部分锡伯军民辗转迁驻博乐,屯田积粮,支援收复伊犁的斗争。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时,仍保留察哈尔营建制,地方事务归精河直隶厅。民国初期,察哈尔右翼总管索托依拥护共和,参与发起成立华族联合共进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反对俄国侵略。民国9年(1920)设博乐县,大营盘被定为治所。除政府机关外,店铺、作坊、学校时有增设,逐渐建成大小街道14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段士谋、马肇嵩来博乐担任公职,传播革命思想。三区革命序幕拉开不久,蒙古族青年额尔德即率众参加武装斗争,与伊犁民族军相配合,首先攻占温泉县城,继而占领博乐全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博乐市区成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市境安置近万名下放职工、复员转业军人、支边青壮年和其他人员,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农五师从哈密陆续迁入,屯垦戍边,成为博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博乐县改设博乐市,全市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民国15年(1926),博乐县有人口6837人,1950年增至16962人,1985年博乐市境共有137336人,其中农五师机关及所属6个团场有34525人。全市人口有26个民族成分,蒙古族约占6%,汉族约占62%,维吾尔族约占19%,哈萨克族约占9%,回族约占3%,其他民族约占1%。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克服民族压迫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建立了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广大农牧民、工人、农垦战士、干部、知识分子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赢得了50年代的飞速发展,克服了60年代初期的严重困难,挽回了“文化大革命”10年的巨大损失,开创了80年代改革的新局面。36年来,博乐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牧业是博乐的传统经济,历史上有过重大的兴衰起伏。安定时人丁兴旺,牲畜满谷;战乱来临,入口散失,草原经济衰落。素以牧业著称的博乐草原,1949年全境仅有各类牲畜14.6万头(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牧区实行民主改革,推广牧业先进技术,改善放牧条件,有计划地实现从游牧向定居养牧转变,虽然发展幅度还不够大,但过去那种大起大落的情景再也不复存在了。1985年共有各类牲畜36.4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2.5倍。自察哈尔营屯垦算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5年间,辟有耕地8.8万亩,粮食年总产400.8万公斤,平均亩产56公斤;棉花0.7万公斤,平均亩产5公斤;油料12.5万公斤,平均亩产26.5公斤。50年代初全市各族农民经过土地改革,挣脱了封建枷锁,生产积极性高涨,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辽阔田野里辛勤耕作,使农业生产得以高速发展。博乐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业占有全市43%的耕地,40%的农业产值。国营农场已建成配套农田灌排系统,普遍采用农业先进技术和机械化耕作,拥有一批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农业科技人才,对地方农业起到良好示范和促进作用。从1949年至1985年,36年间,耕地扩大到55.68万亩,粮食年总产5754.35万公斤,增长13.4倍;平均亩产215.35公斤,增加2.8倍。棉花年总产207.1万公斤,增长近300倍;平均亩产53.1公斤,增加10倍。油料年总产490.25万公斤,增长39倍;平均亩产86公斤,增加3倍多。农业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既为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又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从事其他社会生产活动。
  50年代初,博乐还没有现代工业,仅有百余户个体手工业者,年产值不过6.4万元。经过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工业生产有所发展,1956年产值达到21.1万元。50年代后期办起农机修造和电力等工业,开始采用现代工业设备。博乐有较为丰富的水力资源,有发展水力发电的良好条件,60年代至70年代,建成一批中小型水电站。1983年国务院批准博乐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1985年,地方有水电站19座,装机容量10815千瓦;农五师及其驻博团场有13座水电站,年发电量1267万度;远离市区的牧区,还装建了风力发电机35台,总装机容量为1750千瓦。已建成小营盘区塔翁萨拉村、青得里乡阿里翁白新村等电气化村庄。博乐市境石灰岩储量为1.385亿吨,品位优良,所产石灰畅销北疆许多县市。水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水泥厂和农五师水泥厂被评为新疆和兵团先进企业。为农牧业服务的机械工业有博尔塔拉州设备安装公司、博乐市农机修造厂、农五师机械修造厂,能修理汽车、拖拉机,制造机械农具、运输拖车、排灌打井设备。市属工业年产值,由1980年的335万元增长到1985年的2365.6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5年市境工业总产值为6155.2万元,其中市属工业2365.62万元,州属工业815.43万元,农五师师直及所属团场2974.15万元。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6.15%。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1985年全市已有乡镇集体企业55个,个体和农民联营企业721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3175人,总收入1233.94万元。50年代交通以畜力运输为主,80年代客货运输主要由汽车承担,公路桥涵设施有了显著改善。邮电通信网络遍布城乡,与全国各地通邮通电。博乐市和州直属国营商业1954年总购进312万元,总销售282万元,1985年总购进2663万元,总销售3172万元,分别增长7.54倍和10.25倍。市属供销合作商业,1953年总购进36万元,总销售30万元;1985年总购进2574.7万元,总销售2332.1万元,分别增长71.5倍和77.7倍。农五师1985年商业总销售3968.7万元。日益活跃的城乡集市贸易,有益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在交换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收入由1956年的12万元增长到1985年的584.9万元,自给率不断提高。博乐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其辐射力和凝聚力逐渐增强,市区已由50年代初约2平方公里扩展到7平方公里,主要街道都按规划整修铺装,商业区繁荣昌盛,机关学校掩映在丛林之中,市政建设配套工程,正逐项付诸实施,大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增添了对外开放的活力。
  博乐市境经济主要由市、州和农五师所属三大部分组成。1985年市境工农业总产值13024.66万元,其中市属6332.23万元,占48.61%;州直属815.43万元,占6.26%;农五师系统5877万元,占45.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6年来,博乐市由半农半牧区转变为牧农工业区,牧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尚维持游牧的传统方式,但转场、剪毛、草料种植及加工畜产品和饲料逐渐运用现代机械工具;农业已经转向现代机械耕作,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产量的提高。这一切引起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促进各民族的接近与团结。精于牧业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向农业和工业转移,长于农业园艺业的汉族和维吾尔族农民,走向工业或介入牧业。各族人民优势互补,形成共同利益观念,这既是取得经济成就的基本保证,又是增强团结的牢不可破的纽带。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艰难曲折,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1980年农民人均收入210.80元,1985年增至486元。牧民收入增长率与农民大体相当。1980年职工年均收入694.26元,1985年增至1093.83元。在狠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49年仅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1003人;1985年已有小学88所(其中农五师驻市境团场37所),在校各族学生22799人(其中农垦团场8048人)。1953年建中学1所,学生215人;1985年已有中学31所(包括州属5所,农五师及团场12所),学生10129人(州属学校3481人,农五师及团场学校1494人)。幼儿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成人教育都有较大发展,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有所提高。50年代初,市境只有少数畜牧兽医和农艺技术人员,1985年已建立科技试验、研究和推广服务机构17个,科技人员1750人。有77人的科技成果分别获得自治区、自治州和兵团的奖励,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已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已普遍建立,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疾病预防工作,能进行难度较大的手术,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牧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已有所改变。文化设施和传播工具已有显著改善。1985年已有报纸、广播、电视和市区文化宣传单位12个,城乡电影放映队58个,农村文化站室96个。蒙古族语文、维吾尔族语文和汉族语文的广播、电视、报刊的听视率和发行量不断提高。许多人除使用本民族语文外,还能以一二种其他民族语文进行思想交流。那达慕大会已成为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欢愉的盛大场所,木卡姆演奏和冬布拉弹唱都用来表达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兄弟姊妹之情;市区高大的楼房建筑装饰着民族艺术图案,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博乐大地上,各民族文化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坚持不懈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增进了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随着亚欧第二座大陆桥的接通,阿拉山口口岸的建成开放,幽奇邃浩的赛里木湖、怪石林立的阔依塔斯、晶莹剔透的哈日图热格沟,必将吸引更多的中外旅游者前来参观。博乐各族人民在同外界的广泛接触中,一定会增长自己的聪明才智,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健康的文化素养,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创造出新的业绩,更好地发挥博乐市在全州的区域中心作用,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

知识出处

博乐市志

《博乐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志上限追溯至1764年,下限断于1985年,介绍了博乐市的建置、沿革;地方组织、群众团体;城乡建设、农林牧业、工业、经济;文教、广播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