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611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426;F326;F323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对外又称中国新疆农垦阿拉尔长绒棉育种中心,位于北纬40°33'、东经81°18',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南部地区,坐落在塔里木河上游北岸的阿拉尔,距阿克苏市西北120公里。北与九团东二支渠为界,西北与师良繁场相邻,东与塔里木河为界,西南和塔里木农垦大学相近。海拔高程1 011米,属干旱大陆性气候。
关键词: 科研工作 科技人员 农一师 农科所 农业科研

内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对外又称中国新疆农垦阿拉尔长绒棉育种中心,位于北纬40°33'、东经81°18',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南部地区,坐落在塔里木河上游北岸的阿拉尔,距阿克苏市西北120公里。北与九团东二支渠为界,西北与师良繁场相邻,东与塔里木河为界,西南和塔里木农垦大学相近。海拔高程1 011米,属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0.8℃,平均年较差59.1℃,日较差13.5℃,≥10℃积温4113℃,日照2 992小时,年降水量56毫米,年蒸发量2 045毫米,无霜期180~200天左右,全所土地面积3 688 096.5平方米。职工编制137人,1999年底在职职工104人,其中干部62人。是农一师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垦区中心的重要科学研究基地。
  农科所组建于1960年2月。农一师前身由一支野战部队转业为生产部队,随着全师农业建设的发展,生产上遇到了各种困难,迫切需要科学技术,师党委把农业科研提到议事日程。1953年筹建沙井子农业试验场。根据农垦部党组和兵团党委指示精神,农一师党委于1959年12月10日作出在塔里木垦区成立农林牧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决定,经过筹备,1960年2月农一师在塔里木河农业大学举行农科所成立大会。
  农科所科技事业随着全师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建所40年来,经历了创业、受挫、恢复和发展4个时期。
  创业时期(1960~1965年)。建所初期,师党委从各单位抽调专职技术干部和实习生15人,主要由沙井子病虫预测预报站和沙井子农业试验场的人员组成,下设粮食、棉花、植保3个研究组。除完成科研试验任务和病虫测报工作外,还要负担塔里木河垦区10个农场的原种生产任务,组织农场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农科所建在塔里木河农业大学时,利用学校的耕地、劳力、机具和教学设备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
  由于农一师担负着把塔里木河上游流域建设成粮、棉、油、蚕桑、畜牧业商品基地的任务,1961年12月26日师决定农科所与塔农大分离,1962年1月起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并命名为农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址迁至师机关农场,并将师机关农场40余公顷(600多亩)土地拨给农科所作科学研究基地。当时,临时指导员王占亭与区队长王占龙带领职工到师划拨给农科所的土地上进行筹划建设。时值严冬季节,职工们白天工作,晚上睡在麦草堆中。他们就地取材,在原始胡杨林挖地窝子,用木棍搭床。时隔半月,才住进地窝子中。1962年,在试验组编制上,又增设土壤农化研究组。棉花研究组因增加香料、烟草等研究内容,调整为经济作物研究组,取消了良种繁育任务。当时只有技术人员8人、见习技术员4人、试验记载员4人,技术力量薄弱,而且土地不正规,农机具仅有28号洋犁、马拉播种机、中耕机各1架。为保证试验顺利进行,职工起早贪黑,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奋战60天,平整土地14.07公顷(220亩),全部完成春播试验任务。试验上缺少仪器设备,科技人员因陋就简搞科研,自己编制红柳筐子、帘子,自制人工划行器、镇压器,自建土烘炉和养虫室,办公室和试验室都设在大地窝子里,晚上用马灯照明。职工晚上看书学习,用的是墨水瓶做成的煤油灯。冬天取暖,集体到塔里木河畔原始胡杨林打柴火。
  师党委根据党中央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若干问题(草案)》,即科研十四条以及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精神,对农科所逐渐增拨经费,改善条件,加强建设。在技术力量上,1962~1966年调进大中专毕业生,农学专业5人,土化专业5人,植保专业7人,生理生化专业1人,科技人员增加到29人。1963年8月29日分进上海支边青年49人。在试验基地建设上,师抽调共青团农场工程支队对试验土地进行了彻底改建。为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师拨款兴建了职工宿舍、食堂、办公室、试验室、挂藏室、种子库等1 658平方米,购置较简单的科研仪器,配备耕畜和人畜力农机具,基本上保证试验的正常进行。在师党委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科所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到60年代中期,已是一个初具规模的科研单位。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是以选育长绒棉新品种为主,开展了小麦、玉米育种和栽培技术、牧草培肥改土、巩固提高土壤肥力、病虫测报与飞机防治病虫研究等课题。平均每年进行25项科研课题,为农一师农业生产做了大量工作。
  受挫时期(1966~1972年)。正当农科所由建设转向发展的大好形势,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农科所的科研工作和全国形势一样,受到“左”的干扰,科研工作遭受严重挫折。1970年3月7 日,师宣布撤销农科所的建制,与九团一连及良繁场合并,改为农一师良种实验场。原农科所的房屋、科研设施、试验地全部交给九团,大部分科研人员下放或改行,到团场连队进行“思想改造”。仪器设备被损坏,图书科技资料丢失,科研工作停止近7年。
  恢复时期(1973~1981年)。1972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针对“林彪等一伙反革命集团”对科研工作的干扰破坏,多次指示要加强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1972年11月13日,师作出从1973年1月撤销良种实验场,恢复农科所决定,所部设在原良繁场场部,所部设科研办公室(科研办公室设在原农科所)、生产组、政工组、后勤组,科研办公室下设粮食、棉花、土化、植保、园林5个科研组,并将原下放或改行的大部分科技人员22人调回科研办公室搞科研工作,同时又从原良繁场调进工人56人。这个时期农科所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总结推广全师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成果,承担良种繁育工作,面向团场为生产服务,推广优良品种,促进全师农业生产更快发展。
  农科所恢复后,各项科研工作刚步入轨道,由于“四人帮”反对科学技术革命,对科研工作干扰很大,科技人员生产性劳动太多,科研工作进展缓慢。1978年,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后,所党委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并采取措施,确保科技人员每周有六分之五的时间搞科研,作出了“每周政治活动不超过四小时;取消科技人员‘三个一’业余增产活动;非业务性的集体生产劳动不占用六分之一以上时间;逐步配齐各专业组科研辅助工人”等决定。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标志着科学技术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科所恢复后,1978年有8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9项科研成果获地区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
  发展时期(1982-1999年)。在中央“调整、整顿、改革、提高”八字方针精神指引下,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81年12月31日,阿克苏地区农垦局以阿地农垦〔1981〕第286号文“根据中央农垦部及自治区农垦总局关于良种繁育、农业科研必须分开,加强领导,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指示精神,将农科所划为良种繁育场、农业科学研究所、园林试验站3个单位。重新确定农科所是一个以长绒棉研究为主,综合性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下设棉花、粮食、植保、土壤肥料、园林5个研究室。1984年师将良繁场的水稻育种任务又并入农科所粮食研究室,增设水稻育种组。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农科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新进展,1985年兵团以农科所为基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经过5年时间,建成了中国新疆农垦阿拉尔长绒棉育种中心。1987年9月农科所升为团级建制,调整了机构,下设三科三室,即政工科、行政管理科、科研管理科、棉花研究室、农业综合研究室、中心化验室。1997年增设农一师病虫预测预报中心站,经建设发展,农科所已成为兵团农业系统专业较全、科研力量较强、科研条件较好的以棉花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后,至1999年底,由师、所聘任的研究员有3人,副高职称24人,中级职称67人。现全所有基本能保证为国家棉花育种攻关和其他重大科研项目提供测试服务的B型HVI900系列棉花纤维品质检验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大型精密仪器和电子计算机装备的中心化验室,有图书室、资料室、综合档案室。现有房屋建筑物面积15 070平方米,其中科研办公用房5 955平方米,使农科所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缩小了与内地先进农业科研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农业科研向21世纪迈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建所以来农科所在地区级以上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科研论文236篇,其中刊登在国家和省级的有153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共获各级科研成果奖91项(次),其中兵团以上科研成果奖44项(次)。
  建所40年来,由国家培养的大批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以及以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为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城乡青年、转业军人,怀着崇高的理想,从祖国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来到农一师垦区,把青春献给了塔里木,书写了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壮丽人生。一些老一代知识分子曾在“左”的思潮下,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们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信念,勤奋努力地为科技事业奉献着个人聪明才智,为垦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78年农科所被自治区授予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单位;1989~1992年,农科所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双放”工作先进集体和兵团科技服务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七五”攻关科研先进单位;1993年农科所被评为兵团科普先进集体。1995~1999年连续5年评为农一师文明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甲级单位;1998年农科所党委被评为兵团1996~1997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农科所获农一师1995~1998年度模范集体称号。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观念的更新,农科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在经济领域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出处

农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志

《农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1

本志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记述了农科所创立、建制沿革、农业科研活动各个时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也反映了垦区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