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860
颗粒名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分类号: G633;F326;G623
页数: 3
页码: 2-4
摘要: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矿产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前,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王公和牧主的压榨剥削,生产力发展缓慢,农牧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牧民逐水草而居,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加以长期战乱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境内人口迁徙不定,疫病时有发生,死亡率偏高。县境内广阔的草场及大多数牲畜都掌握在极少数牧主、王公及大喇嘛手中。当时县境内牲畜品种单一,畜产品产量低,自然灾害频繁,畜牧业发展十分缓慢。
关键词: 光绪二十七年 自然灾害 农牧民 生产工具 新中国成立前

内容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矿产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前,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王公和牧主的压榨剥削,生产力发展缓慢,农牧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牧民逐水草而居,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加以长期战乱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境内人口迁徙不定,疫病时有发生,死亡率偏高。县境内广阔的草场及大多数牲畜都掌握在极少数牧主、王公及大喇嘛手中。当时县境内牲畜品种单一,畜产品产量低,自然灾害频繁,畜牧业发展十分缓慢。农业只是畜牧业的从属部分,牧民在零星的地块上种一些大麦和小麦作为口粮,当时的生产工具原始落后,耕作十分粗放,靠木犁耕地,用牲畜踩踏打场。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远不能满足各族群众的生活需要。工商业更是十分落后,仅有手工匠人从事木工、铁匠、修理、打马掌和做一些简单的木制工具等,布伦(今查干库勒乡)有一小煤窑,哈尔沙拉有一个水磨作坊,在县城及和什托洛盖各有一家酿酒坊,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十分落后。
  教育方面,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府初次开办私人学堂,供王公贵族、牧主和巴依的子弟学文识字。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动员民众集资办学,先后集资筹办三所小学,办学条件简陋,教学内容以语文、算术和宗教知识为主。
  医疗更是缺医少药,只有几个民间郎中靠采草药为农牧民治病,常有流行病(如伤寒、麻疹、炭疽病、结核病、包虫病、布鲁氏杆菌病、梅毒等)蔓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贸易极不发达,一只大羊仅能换一米布,七八只羊才能换一块茶叶。一些畜产品无人收购,羊肠子只能喂狗。广大牧民穿不起布衣,一年四季都穿着自制的羊皮衣裤,“冬天毛向里,夏天毛朝外,白日遮风雨,夜晚当被盖”。买不起茶叶,只能采草叶子代替。牧民一家几代人挤在一个蒙古包;牧民放牧及转场全是步行,如果遇到寒流侵袭及暴风雪,牧民常常在途中遇难。牧民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大多数家庭只有茶壶、几个木碗或粗泥碗、破旧的被褥及毛毡等杂物。各族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受着牧主、王公以及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掠夺,政治上受尽重重压迫,终年劳累,难得温饱,过着极为艰辛和贫困的生活。艰苦的生活使许多牧民离乡背井,四处逃亡。新中国成立前曾有三千多人流落到内蒙古、青海等地。
  大部分草场、牲畜、农田、水源、大型生产工具都被地主和牧主占有。多数农牧民只能被牧主所雇用,饱受王公、牧主和地主的剥削压迫。大多数牧民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遇到灾荒,更是民不聊生。
  受尽压迫和奴役的各族农牧民热切地期盼着翻身得解放,期盼过上平安、富裕、幸福的新生活。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简史

《中国共产党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为新疆地方史丛书之一,全面翔实地记载了和布克赛尔县委在历届县委的带领下,全县各族干部职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和布克赛尔县建设成为一个工交建商全面发展,文教、卫生事业齐全的综合性县城的全过程,史料性较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