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副、商贸、交通运输业起步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六十三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17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工、副、商贸、交通运输业起步发展
分类号: F426;F293;I247
页数: 8
页码: 16-23
摘要: 1960年下半年,农场组建副业队,职工67人。1963年更名为加工厂,厂长徐国俊,书记李复华。
关键词: 平方米 生活物资 职工生活 驾驶员 办公室

内容

1960年下半年,农场组建副业队,职工67人。1963年更名为加工厂,厂长徐国俊,书记李复华。
  幸福农场加工业以自产的农副产品为原料,生产面粉、清油、糕点、粉条、淀粉、白酒等产品,满足农场职工生活需要。1960年建厂时,以半地窝子为厂房,靠石磨加工面粉。1963年场筹建面粉加工间,购进一套钢磨机。1964年投产,主要加工小麦“85”面粉、玉米粉和少量小麦“75”面粉,投产当年生产小麦“85”面粉360吨。
  1964年,加工厂购进小型榨油机设备,以葵花籽和油菜籽榨油,当年生产油10吨。1966年开始用棉籽榨油。
  1962年开始人工酿酒,1962~1965年人工酿酒3.6吨。
  1965年,加工厂生产小麦面粉778.4吨,玉米面338.9吨,挂面16.3吨,各种糕点6.9吨,甜饼1047万个,油炸蚕豆249千克,炒葵花籽18.5吨,产醋18.2吨,生产粉条24.6吨,豆腐13吨,熟皮子344张,创产值42.28万元。
  加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不仅保证了全团人口粮油计划供应,还使职工生活有了初步改善。
  农场党委十分重视农机技术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发展农机修造业,促进农场的建设和发展。
  1960年成立机耕连,1964年改为保养间,设有保养排。建设厂房、购买设备,配备技术熟练工人,承接场内外机车中修、大修,是农场唯一的保修中心。
  1961年,农场组建不久,机车驾驶员新手多,技术不熟练,机车零部件损坏较为严重,保养人员以保修为中心开展技术革新与零配件制作。当年改装德特54型推土机1台、德特54型水箱1个、汽缸床2张、德特54型启动机活塞16件、德特54型启动机活塞环15付,自制锯床1张,铜板锤1个,拉力机1架,改装玉米播种机1架,装新马车7辆,铆汽缸体1个,小修机车170次,小修汽车44次,小修农机具189次,修配部件6062种。
  1963年,自制各种机车、农具配件2000余种,利用废链轨屑制钉齿耙齿和耙架牵引拉板,用废犁铲加工机引犁犁床,选造各种机件、冲压模型,制造各种垫片,工效比手工提高5倍,降低成本50%。德特54支重轮和引导轮阻油圈零件缺乏,高纪川带领车间工人一起研究,用车床加工出与油封内外相同的钢模。修理工李伯林技术革新,制成油泵试验台,被评为农场技术标兵。农场购进新出厂无驾驶室的55型轮式车,驾驶员遭风吹日晒雨淋,开车极不方便。技术工张永年潜心研究,自己设计制造安装上驾驶室,式样美观,为驾驶员提供了方便,场内外不少单位争相前来订货购买。
  农场组建初期,基本建设任务艰巨繁重,1960年场部成立基建办公室,负责开荒造田、渠系规划。1961年7月,成立基建连,职工80多人,连长曾广健,政治指导员范凤岐,主要任务是从事全场房建工作。
  20世纪60年代,建筑设备简陋,只有铁丝、钢钎、泥抹子、水桶等简易建筑工具,沙浆和混凝土全靠人工用铁锹拌和。建房用的土坯、红砖、泥浆、屋架、椽子、檩子均为人力加工制作。槽形板、预制(砼制)砼块等混凝土预制件均靠人力抬上房。脚手架、木板用铁丝捆绑。基建工人劳动强度大,每天和泥浆打交道常常是满身泥水,头上布满灰尘,他们都是从各单位挑选的身体好能吃苦耐劳的好职工,工作积极,表现突出。
  1960年建场时,场领导、机关股室、连队干部的办公室都在帐篷里,白天是办公室,晚上是宿舍。职工、家属也一律住帐篷。下半年开始建地窝子、半地窝子。年底,农场共投资7.5万元,建地窝子、半地窝子1454平方米,其中,厂房444平方米,办公室、食堂415平方米,其他595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全场干部职工办公和居住的困难。
  1961年,开始建筑土坯泥顶平房。1960~1965年,场累计投资121.8万元,共完成房屋建筑面积50184平方米,其中,厂房5048平方米,仓库3963平方米,办公室、礼堂、食堂6970平方米,教室2852平方米,住宅26460平方米,其他4891平方米,干部办公、职工家属住宿、文化娱乐、子女学校教室场所得到较快解决。
  农场党委高度重视副业生产发展,1961年开始,场属各单位组织职工从事副业生产。主要采集当地野生甘草、贝母、大芸、秦艽等药材;猎野鸡、野猪、野兔、黄羊、狐狸等动物,获取皮张;割芦苇、编苇席建房;剥野生麻制作马车、牛车、驴车套绳,编柳条筐、抬把,制作磨具等生产工具。连队设有副业班,从事小农具制作,酿造、磨粉、磨豆腐等副业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职工生活。
  为加快房屋建设,尽快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每逢苇湖水面封冻后,农场都要组织职工开展割苇子工作。三连(现十连)地处霍尔果斯河边,苇湖广阔,苇子储量丰富,割苇子期间,组织全连职工,不分男女,每天天不亮听到连队钟声就起床吃饭,带上干粮下地割苇子,完成任务回到连队往往天已经黑了。割苇子时,苇子刺挂破了手指,用胶布缠上再干。苇子上的霜雪湿了衣服,踏破冰块湿透了鞋袜,无暇顾及,晚上烤干第二天穿着再干。团场直单位职工步行去三连、四连割苇子,往返20余千米,每天苇子割好后,捆绑成“人”字架,扛回连队,一天一趟,从不间断,为了团场的建设和发展,职工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
  1961~1965年共割苇子27.95万捆,编席子7759张,加工莫合烟6245千克,编筐子、抬把3086个,采野生药材9122千克,砍工具把13493根,扎扫把605把,加工毡子、毡筒583条(双),木料4661根,打草绳680千克,猎获野生动物皮张313张,制糖3474克,磨豆腐189吨,割芨芨草、马草245.66万捆,总产值19.35万元。
  1960年,各单位成立种菜班,供应食堂、职工、家属吃菜。安排专人养猪、养羊,归各单位后勤管理,解决单位食堂和职工家属肉食问题,亏盈由单位财务包干。农场有关部门经常组织后勤工作检查评比活动,把职工生活改善得越来越好。
  场部大食堂300多口人吃饭,为保证蔬菜、节假日肉类充足供应,成立了8人组成的种菜班,种有3公顷多菜地,为种好菜,他们冬季挖厕所,积肥料,不嫌脏,不怕累。有3人组成的养猪小组,养有大小100多口猪、200多只羊,专人放养,使场直职工家属生活有了保证。
  农场地处偏僻边境,建场初期,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从场部通往绥定(今霍城县)的道路是一条沿塔克尔沙漠由北向南到三道河码头的土路,再经三道河至绥定公路到达绥定,全长56千米。场内道路弯弯曲曲,坎坷不平,浮土厚达20~30厘米,车辆驶过,尘土飞扬,农场人叫它扬灰路,外来运送货物的驾驶员,由于缺乏穿越沙路的经验,经常误车,得找链轨拖拉机去拖出。春夏季节,常遭风沙湮没,冬天积雪覆盖,交通十分不便。
  农场组建初期,农场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大多靠汽二团、机运处调集车辆运送。农业连队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畜力胶轮车和木轮车,以胶轮大车为主。分别有三套、四套马拉车,载重为1.5~2吨,在连队拉运秸秆、苜蓿,运送种子、肥料。往来场部拉运生产、生活物资,接送病号和担负连队职工到场部参加有关集体活动的运输任务。每个连队马号班均配有专职赶车人员,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马车驾驶员”。1960年有5辆马车,后来发展到150多辆,家庭联产承包后,私有“小四轮”取代了畜力车。
  农场建立时,轮式拖拉机主要用于田间作业、开荒种地。60年代后期,开始承担农场生产、生活用煤、肥料、原粮、面粉、饲料等运输任务,也是连队职工去绥定、伊宁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1960年开始,农场逐年购进汽车,发展汽车运输业。至1965年,农场共有载重汽车8辆,每年要完成全场生产、生活用煤,农用化肥、种子、油料、基建材料、农机材料及农产品等的运输任务。车辆配备双班驾驶员,坚持日夜出车。修理班设随修组,车辆随到随修,驾驶员交班交车,将隐患消灭在出车之前。远距离运输或上山倒运木料的突击队任务,有领导带队,组织维修组,带上工具和零配件,随时维修,确保车辆运输畅通。
  1965年,汽车队有职工13人,其中驾驶员10人,有汽车8辆,完成货运周转量42.40万吨,财务收入4.24万元,单车周转量5.3万吨/千米。
  1960年,农场为满足职工生活需要成立合作社,1966年改为商店,经理苏玉兴。
  1961年,合作社只有场部一个商业点,经营文具、布匹、烟酒、食品及生活用品。1962年以后,逐步开设缝纫、照相、餐饮、酱油房等服务行业。同时开始在连队设立代销点,代销员由上面指派或单位推荐,上级批准同意。
  1965年,有商业网点7个,职工58人,有流动资金4.7万元,库存5.8万元,商品销售额55.7万元,缴纳税金1.2万元,利润3.5万元。1961~1965年,全场各商业网点共完成商品销售额261.5万元,缴纳税金3万元,实现利润14.4万元。
  1961年8月,在霍城县(老霍城)成立汽二团幸福农场转运站,团内生产、生活物资在此中转供应,后撤销。
  1961年,场拨款2000元在伊宁市购地建筑6间土木结构的平房,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建立幸福农场驻伊办事处。主要为农场生产、生活物资调运,为出差来往人员提供服务。1964年7月业务范围扩大,接待农场来往人员及照顾病人,为农场采购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主要有汽车、拖拉机、康拜因联合收割机零配件,化肥、农药、清油、日用百货。1965年5月,重新选址,组建办事处。在伊宁市解放路一区管222号以3000元的价格购买维吾尔族老乡0.12公顷地和4间低矮土房子,盖起6间土木结构的平房,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当年收入6000元,是20世纪60年代效益最好的一年。办事处根据需要,配有主任、会计、管理员、出纳、服务员、炊事员、采购员等,魏福万任副主任,以后发展为沙林商贸公司。

知识出处

六十三团简史

《六十三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六十三团简史》上始1960年1月,下至2005年12月,历时46载。46年,六十三团几代人在塔克尔穆库尔这片大漠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植树造林,建起了道道屏障,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修建了座座水库,建起了伊犁河扬水站,开挖了条条渠道,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有效开发和利用好了匮乏的水资源,解决了农林用水短缺的矛盾。真实地记述了六十三团46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经验与教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