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场的早期开发和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六十三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1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场的早期开发和建设
分类号: F426;F323;F326
页数: 10
页码: 7-16
摘要: 幸福农场地处霍城县西塔克尔穆库尔沙漠霍尔果斯河边沿至伊犁河一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587小时,平均积温3590℃,平均降水量150.8毫米,蒸发量1873.6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土壤沙性,土质中性半沙性,阳光充足,适宜粮、棉、油、甜菜、瓜类、蔬菜等多种作物生长。适宜发展林木、果园、畜牧业。
关键词: 幸福农场 用水量 农业生产 立方米 挖土方

内容

幸福农场地处霍城县西塔克尔穆库尔沙漠霍尔果斯河边沿至伊犁河一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587小时,平均积温3590℃,平均降水量150.8毫米,蒸发量1873.6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土壤沙性,土质中性半沙性,阳光充足,适宜粮、棉、油、甜菜、瓜类、蔬菜等多种作物生长。适宜发展林木、果园、畜牧业。
  这里是野生动物生存的良好环境。常有野狼出没,黄羊、野猪成群结伴而行,野兔、狐狸、黄鼠狼等四处可见,布谷鸟、喜鹊、斑鸠、野鸡、沙鸡、天鹅、百灵鸟等到处飞翔觅食。
  这里水资源紧缺。地表水资源以霍尔果斯河为主,该河口上游二分之一(中、哈方各一半)河水量的13%分配比例及上游河床潜水为主。年均水量7888万立方米,最大流量8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5立方米/秒。另有开根沟水源经霍城县胜利牧场(现莫乎尔牧场)至场莫河站流入,主要为上游地下泉水和上游灌期余水和余洪。最大流量1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5立方米/秒。还有泉水资源:得吾尔沟泉、黄旗马队泉、莫乎尔泉,都系潜水期渗水,水量甚微,年均仅有400万~500万立方米。紧缺的水资源制约着农、林、牧业的发展。
  这里风沙危害严重。每年8级以上大风达七八次之多,最大风力10级,每年4~5月风季来临,狂风顷刻骤起,卷起沙石、铺天盖地、吞噬耕地、掩埋庄稼,其祸无穷。
  在水源匮乏、风害频繁的荒漠里创办农场注定了幸福农场创业的艰辛,人们将在这里用辛勤的汗水,与干旱、风沙搏斗、抗争,谱写屯垦戍边的壮丽诗篇。
  1960年1月,兵团机运处汽二团将从哈密招收的120名自动来疆青年分配来霍城县创办幸福农场。他们从哈密乘车西行,行程千余千米,来到塔克尔穆库尔这片亘古荒原里安营扎寨。当年雪大,地面积雪40~50厘米,没有道路,没有运输车辆,需要粮食等生活物资,全靠人们踏着深深的积雪到30千米外的霍城县(老霍城)背运,一天一趟往返五六十千米,任务繁重。为不迷失方向,免遭狼群袭击,他们结伴而行,同去同归,身体素质差、力气小的掉队了,他们走一程,回来接上他,再继续前进。在寒冷的冬日里,他们就是这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勇敢地挑起了创业的重担。
  作为先遣队,首要任务是打扫积雪、搭帐篷、安装工具把手,为后来的队伍创造生产、生活条件。初到驻地,没有煤烧,他们就到冰天雪地的沙漠中打回梭梭(白柳)等柴草烧水、煮饭、取暖。自力更生,其乐无穷。
  2月,兵团机运处抽调炼硝大队和汽二团采矿连等下属单位职工354名,在沈雅南、刘景普等领导的带领下来到农场,这些先行开拓者发扬“南泥湾”精神,抡起坎土曼,挥舞铁锹,开始了向荒漠进军的第一镐。祖国大西北的边塞2月正是风狂雪紧、滴水成冰的季节。他们砸坚冰,破冻土,两手虎口流血了仍坚持着。在挑沙平地、挖渠修路中,扁担挑断,肩膀压肿,没有人叫苦。他们一心想的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多开荒多打粮,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此,他们班与班、个人与个人之间开展了劳动竞赛,戴红花,送喜报,你追我赶,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五连职工田增焕创下了日开荒0.19公顷的纪录。
  4~5月,风沙危害,一场大风过后,条田中堆起了沙包,渠道被沙尘湮没。风一停,人们又立即投入平整条田中的沙包、清理渠道淤沙的战斗中。开垦苇湖,要踏着齐腿深的烂泥,挖苇根,刨芨芨草墩,掘杂树根,而且随时都有被毒蛇咬伤的危险,人们没有惧怕,仍坚持天不明出工,夜幕降临才收工,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夏季烈日当空,气温高达40℃,天气闷热,沙砾烫脚烤脸,清晨黄昏,全身蚊虫叮咬,痛痒难忍,他们挺过来了。恶劣的环境,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冶炼着他们团结拼搏、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4月,汽二团调驾驶队来农场支援;5~6月,招收江苏泰兴、湖北天门、襄阳青壮年250人、家属小孩404人来到农场,组建了5个农业连队,壮大了屯垦戍边的队伍,加快了开荒造田的步伐。
  1960年3月底,汽二团送到奇台培训的拖拉机驾驶员和修理工来到农场。5月,机运处调配农场德特—54型链式拖拉机4台,至年底共调拨拖拉机10个混合台,其中德特—54型4台,东方红—54型4台,德特28型2台。折合21.20个标准台,装机总动力359.17千瓦。农机的使用不仅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而且加快了大规模开垦荒地的速度。
  1960年,共开荒5037.07公顷(含归还公社1447.27公顷),总产粮食900吨。尽管农场当年亏损65.61万元,但取得了当年开荒、当年收获粮食的可喜成绩,得到了机运处和汽二团领导的表扬和认可,从而加大了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对农场支持的力度。
  1960年春季,由于水利设施配套跟不上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干旱死亡,严重影响粮油产量。秋冬,场党委组织全团场干部职工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挖农场主要输水工程幸福干渠,兴修配套渠系。为抓进展,抢时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激发职工热情,鼓舞士气,高工效不断涌现,有的同志为创纪录,半夜上工地挖土修渠,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开始全场人均日挖土方两三立方,后来人均日挖8.6立方,工效提高近3倍。二连突击小组人均日挖土方41.9立方,张万青日挖土方72.9立方,孙加林日挖土方50.4立方,妇女吴节兰日挖土方30.5立方。全场修建支、斗、农渠58条,开挖各种渠道55.13千米,完成土方60多万立方米,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1960年,农场种植苗圃4.3公顷,培育杨树、柳树、果树各类树苗25万~32万株,林业生产起步发展。
  团场贯彻中央“以畜养田、以田养畜”和兵团第一次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抓畜牧业发展,年末牲畜存栏头数799头(只)、家禽382只、猪131口。
  在兵团“双千万亩”号召和“大跃进”高指标“极左”思潮的影响下,1960年春播结束后,立即调集全部链式拖拉机,在场部南至三道河近20千米的广阔沙漠里开始了大规模开荒造田的战斗。拖拉机驾驶员在大漠中支起帐篷,掘井取水,风餐露宿在野外,每台车配备6人,分昼夜两班,人停车不停,犁地、平地、耙地,为大面积秋播做准备。犁地距离远,机车半天只能往返两趟,无法丈量计算面积,就在链轨板上绑上块红布,数圈计算。当时,拖拉机配备的是人工操作的牵引式五体犁,灰尘十分大,几个小时下来,农机手脸上布满一层灰尘,只有两只眼睛在闪烁,虽然戴有口罩,但鼻孔中、嘴里仍塞进了不少沙尘。扑满沙土的工作服分辨不出颜色,工作十分辛苦,但因为是技术工种,驾驶员们虽苦犹荣。
  秋播时,采取先播种、后浇水的办法。由于渠系不配套,大多浇不上水,影响出苗。播“包蛋”(入冬前播种,第二年雪水融化出苗)冬麦,直到12月24日才结束,土地早已封冻,根本无法播到土里,风卷鸟食,只有低洼处保有少量苗,浪费了不少麦种,损失惨重。油菜是人工撒播,只有134.7公顷用钉齿耙耙过,同样没有保住多少苗,1961年春季查苗,损失2061.6公顷;加上当年干旱严重,作物受灾面积多。1961年累计开荒播种5255.87公顷,而收获面积只有837.13公顷,仅占播种面积的15.9%,粮食总产600吨,为上年的66.7%,造成亏损86.12万元。
  在开荒造田中,有3个机耕班,每个班2台链式拖拉机,一班长孙富庄,二班长郜海华,三班长张万强。他们带领全班日夜奋战,人停车不停,争创高工效,保持高进度。农场领导十分关心这支队伍,经常骑马深入工地,问候鼓励他们要吃大苦,耐大劳,为农场的开发和建设多做贡献。同时还做出规定,拖拉机驾驶员可特殊享受吃饭不定量,并多方想法为其供应肉食和蔬菜,改善伙食,使他们干劲倍增,更加忘我工作,当年开荒播种5000多公顷,受到了场领导的表扬和奖励,不少积极肯干,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同志后来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有的还抽调去地方支援,传授农机技术。
  1961年,农场进一步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渠系配套。机运处派工程队来农场支援水利建设,农场积极组织劳力分期分批参加。特别是冬季掀起兴修水利高潮,场主要输水工程幸福干渠竣工。自西向东,再转向南,全长18.3千米,建有混凝土节制闸和跌水等永久性建筑物10座、桥梁4座,最大过水能力8立方米/秒,配建有跃进渠,一支、二支、三支、四支等6条支渠。还修建简易支渠闸门25座,简易斗闸跌水37处,全年完成干、支、斗渠系13.48千米,完成土方51348.5立方米,石方150.14立方米,投入劳力98279个,为农业生产创造了基本条件。
  利用伊犁河资源,发展水产业。1961年造船6条,编织拉网6张,建鱼滩5个,从河北白洋淀招来技术人员,带领职工在伊犁河捕鱼,当年捕鱼6.4吨。1961~1965年共捕鱼176.9吨,增加了农场收入,改善了职工生活。
  1961年,针对农机人员新手多、技术不熟练、零部件损坏多的情况,农场加强农机管理和培训,开展以保养为中心的机车维修和零部件制造,机车完好率比1960年有所提高,全年共完成14116.9个标准台,超额完成了兵团下达的任务。
  1963年,全力抓农业生产,春耕春播,夏收田管,秋收秋播,工作组下连蹲点,抓典型,召开现场会,以点带面指导生产。抓备耕,及时检修农机具,2月15日前农机具全部检修完毕,进行试运转,情况良好;积肥9250吨,运肥8810吨,为1962年的65.3倍;抢洪灌溉129.6公顷,抢墒播种361.2公顷。抓灌溉管理,采用打埂播前灌,中耕作物开沟灌,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亩用水量。1962年公顷用水量6435立方米,1963年公顷用水量4605立方米。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单产、总产。重视发挥农机效力,用机力耕地、中耕、培土、追肥、收割。拖拉机16个混合台,全年完成14848.8个标准台,公顷平均机力0.31个标准台,机车出勤率75%。耗油量降低,全年共节约油4456千克,机车完好率80.3%。
  播种面积3171公顷,收获面积2429.2公顷,为机运处计划的113.2%。当年收获粮食2885.37吨,油菜籽91.27吨,经济作物178.46吨,蔬菜710吨,全年经营亏损110.94万元。
  1960~1963年,由于农场领导干部和职工大多来自工交战线和全国各地,不熟悉当地气候条件,加上违背自然规律,片面追求扩大耕地面积,土地不平整,渠系不配套,管理粗放,成本管理不严,造成亏损逐年增加,4年累计亏损354.71万元,每人需要国家补贴2026.07元,超过个人工资总额,引起了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深思。
  1964年1月10~11日,霍城总场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场党委委员、兵团机运处工作组有关人员,共10人。会议着重讨论了东风农场、幸福农场的调整、干部变动、提升和商业工作,对1964年如何扭转亏损做了细致的讨论和研究。要求各单位在继续搞好“五反”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找原因,制定措施,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1964年要坚决守住亏损关,搞好农业丰产,超额完成各项任务。
  根据会议精神,幸福农场组织了以场长崔来小、副场长沈雅南为组长的8人领导小组,深入连队抓生产。当年秋收,玉米收得快、收得干净,堆垛整齐、通风良好,没有霉烂现象。为做好冬季积肥、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和修路等工作,场召开了连队连长、政指会布置,1963年12月7日~1964年1月底,积肥12840吨,修路19.9千米,挖支渠3.62千米。
  1964年,农场党委采取各项农业技术措施,率先在条件较好的七连、八连、九连大面积规划条田,平整土地,配挖支、斗、农渠;严格播种技术,力求适时播种保全苗。改进灌溉方法,增加灌水次数,提高农作物产量;施基肥,培养土壤肥力,共施基肥3202.65吨,面积310.07公顷(不含菜地);适时中耕、追肥、除草、开沟培土,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开展植保工作,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充分发挥农机效力,不误农时;合理安排劳力,加强劳力组合,确保各项作业任务按时完成;实行条田核算,增强职工责任心,调动生产积极性,落实各项增产措施。
  加强灌溉工作。场、连各由一名领导负责,计划配水,抓好阶段灌溉工作。春洪抢灌,提前闸门配套,各级负责渠道清淤,抢春洪灌赤地219.4公顷,灌沙性大的地684.6公顷,缓解了枯水期水源紧张的矛盾。夏灌期间,七连、八连玉米面积大,七连亩用水量高达140.8立方米,团组织10名水管人员下连蹲点,清挖渠道,昼夜班参加灌水,亩用水量下降到84.8立方米,日进度21.73公顷,20天突破玉米浇水关。秋灌阶段,提前召开连队领导、技术员、水管人员会议,根据水源不足情况,算水账,按土质不同实行“三包”(包亩用量、时间进度、浇水人数),要求做好田间准备,抓好灌溉等工作。洪水阶段,根据洪水预报,提前一个月进行防洪准备,龙口挖排洪道,为控制洪水,在第一引水口堵了坝;在莫河,为防开根沟洪水和“三宫”老引水口洪水威胁,组织场直单位和有关连队人员在干渠平交道以下挖一条排洪渠,可排水5立方米/秒。以上防洪工程共投入劳力2057.7个工日,挖土方3703立方米,木料7.6立方米。洪水到来,全部渠道开放,抢洪灌溉。看护渠系,划分地段,派人昼夜巡逻。1964年遭遇历史大洪水,洪口48立方米/秒,各级渠道未发生任何事故,为适时秋播打下了好的基础。另整修得吾尔渠完成土方39523立方米,建涵管2处、闸门2座,修建莫河三支完成土方8148立方米,新挖一支渠完成土方4510立方米,开挖其他渠道完成土方39523立方米。渠系的不断配套完善,基本保证了各类作物用水需要。
  1964年全团经营亏损下降到48.1万元,是建场5年中亏损最少的一年。两个连队盈利。“五好”连队九连1963年亏损56247元,1964年扭亏为盈,上缴2.8万元。
  1966年,团场播种面积3446.6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540公顷,公顷产量2219.25千克,总产5636.9吨。棉花7.33公顷,公顷单产579千克,总产42.46吨。油料306.67公顷,公顷单产666千克,总产204.6吨。苜蓿580公顷。经营亏损55.9万元。
  1966年,全场共有基层单位20个,其中农业生产连队12个,工交建商服务单位8个,全团总户数1773户,总人口6347人,其中,男3545人,女2802人;汉族6221人,少数民族126人。全团职工2689人,其中,男职工2014人,女职工675人,民族职工40人。

知识出处

六十三团简史

《六十三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六十三团简史》上始1960年1月,下至2005年12月,历时46载。46年,六十三团几代人在塔克尔穆库尔这片大漠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植树造林,建起了道道屏障,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修建了座座水库,建起了伊犁河扬水站,开挖了条条渠道,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有效开发和利用好了匮乏的水资源,解决了农林用水短缺的矛盾。真实地记述了六十三团46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经验与教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