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疆钻探队的那些日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127
颗粒名称: 在南疆钻探队的那些日子
分类号: G641;F426;G647
页数: 6
页码: 290-295
摘要: 1952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派遣了地质勘探队伍对南疆进行石油地质普查和详查,并在一些重点区块布设网点,安排钻井队打井,进行深层地质勘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在南疆探油的先行者。我有幸曾在拜城喀桑托开钻井队和喀什地区乌恰县的克拉托钻井队工作过一段时间,时间虽短,但在井队那些艰苦的日子,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岁月如梭,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南疆的石油工业已是硕果累累,令人感到欣慰。
关键词: 农牧民 苏联专家 乌恰县 钻井队 乌鲁木齐

内容

□刘星吾
  1952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派遣了地质勘探队伍对南疆进行石油地质普查和详查,并在一些重点区块布设网点,安排钻井队打井,进行深层地质勘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在南疆探油的先行者。我有幸曾在拜城喀桑托开钻井队和喀什地区乌恰县的克拉托钻井队工作过一段时间,时间虽短,但在井队那些艰苦的日子,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岁月如梭,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南疆的石油工业已是硕果累累,令人感到欣慰。
  喀桑托开位于拜城县境内,距乌鲁木齐约800余公里,到拜城县城有70余公里,是个半农半牧的山区,农田不多,人烟稀少。由于井队所处的位置远离城镇及农牧民聚居区,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非常闭塞。1954年初,我奉命到钻井队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钻井队提供通讯保障。为井队配备的电台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功率大安装也比较简单,适应野外工作。我接受任务后,从乌鲁木齐出发,第四天中午才到达进井队山区的分岔路口。
  离开了乌喀公路,道路就非常难走了。只有一条蜿蜒曲折、崎岖不平、农牧民用来赶马车的乡间便道。司机只能看着前面的车辙印小心驾驶,稍有偏差,汽车就会陷入泥坑。到了河边就更艰难了,几十米宽的河面,既没有桥也没有路,驾驶员只能非常慢地小心地向前爬行,特别担心汽车在河中熄火。当汽车驶过湍急的河流,爬上岸时,用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到井队已是傍晚了。
  钻井队设在一处较为平缓的半山坡上。我抵达那里时,3台钻机已经开钻,井距只有400米左右。队里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是苏联人,当时统称为苏联专家。中方则有几位刚分配来的大学生跟班学习,其中一位担任副队长兼团支部书记。工人以少数民族为主,也有少部分汉族。苏联专家分工明确,钻井、机修、地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他们工作很负责任,整天和工人们在一起劳动,探井提取岩心是获取井下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取岩心时全体专家都会亲临现场指导。钻井队没有女性,大家说话比较随便,有时说到婚姻大事时,有人戏说:“养女不嫁勘探郞,一年四季守空房。”
  我的首要任务是和居克勤(他比我先几天到达钻井队)一起架设安装调试电台,尽快与乌鲁木齐取得联系。机器是新设备,在山区主要是要把天线架高,否则达不到好的收发报效果。当一切按程序准备就序,开机联系时,双方的信号非常宏亮、清晰。来往电报全是俄文,当我们把第一份电报发出去、收来第一份电报送交苏方队长手中时,他们无论是苏方或是中方的工程技术人员都非常高兴,大家是欢呼雀跃。
  钻井队的生活非常艰苦。生活区距钻机不远,在河堤岸上,因河床较低,不怕山洪的侵扰,相对比较安全。几排小木屋,由苏联专家和中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居住。因电台的特殊性,我和居克勤二人也分得一间,办公兼住宿。这种小木屋,是从苏联运来的,面积不大,每间最多可以住4人,优点是保暖,可以拆卸重新组装,就近搬迁时,可以整体牵引移动。最大的缺限是不散热,因房顶用油毛毡覆盖,内墙贴着油毛毡,内部的热气散不出去,这种房子是冬暖夏不凉。夏天室内的温度要比室外高,特别是炎热天,房顶被强阳光晒透,屋内呆上半小时,就如同洗一次桑拿。工人们住的是利用农牧民废弃的简易民房和牲畜棚圈改造而成的,人多房少,室内拥挤不堪,工人们往往是在室外露宿。
  钻井队没有生活基地,生活必需品要到70公里外的拜城县采购,生活车每天必跑一趟县城。解放初期的拜城,市场也不繁荣,副食品并不丰富。当地政府对钻井队还是比较关照的,主食保障供应,而副食只能由钻井队自己到市场去采购,买到什么大家就吃什么,实在买不到就只好每顿饭一个馕一碗开水。下雨引起山洪爆发,河水猛涨,汽车过不了河,没办法到拜城采购副食品,大家只能吃馕喝白开水。
  1954年8月,我奉命调喀什钻井处,结束了我在喀桑托开钻井队半年的艰苦岁月,与钻井队的同志们依依告别。喀什钻井处机关设在边城喀什,当时由曹进奎任中方处长。距喀什几公里处的浩罕庄,有一座较大的物质器材仓库,在乌恰县的克拉托及阿图什等地有几台钻机在打井。我到达喀什钻井处时,苏联技术专家已全部撤走。钻井处安装有一台与乌鲁木齐总台、独山子矿区同一型号的电台,还有一位苏联专家值守,我来后就由我们二人负责与乌市、独山子、克拉玛依电台的联络,为钻井处提供通讯服务。同年10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决定撤销喀什钻井处,成立乌恰县克拉托钻井队,曹进奎处长兼任队长。除克拉托钻井队外,喀什钻井处的人员、设备、物资等全部调往独山子矿务局。为了保障克拉托钻井队的通讯,我携带一部小型电台随曹进奎处长到了克拉托钻井队。
  克拉托位于乌恰县境内,是高寒山区,以畜牧业为主,距喀什市约90公里,到乌恰县城还有18公里。但交通方便,喀什至康苏金属矿区的公路经过此地,钻井队的驻地就设在公路旁。克拉托钻井队各方条件要比喀桑托开钻井队好,除交通便捷外,还建设了永久性的基地,设施齐全。住房全按苏联式样修建,装饰考究,可与喀什钻井处的住房相媲美,房屋有吊顶,地铺设木地板,取暖装有大壁炉,生产器材物资供应有基地,副食品采购有市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有物资保障。3台钻机设在距生活区约3公里的深山沟里,工人们上下班,用汽车接送。当时还有两名苏联专家,是夫妻,在钻井队主要负责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
  喀什钻井处撤销时,电台设备并没有拆除,而是由那位苏联专家继续在喀什留守,我则携带一部小功率电台到克拉托钻井队,每天与喀什台联系。钻井队来往的电报均由喀什台中转。曹进奎处长没有配翻译,他平时可以与专家简单地交流对话,但电报要我翻译给他。我在俄校只学了3个月,除参加劳动建校外,刚学完33个字母和拼音,语法还没入门。工作后虽未放弃俄文学习,但要担负译电这项工作,真是难啊!面对当时的实际,只能靠自己新学的俄文知识,小心地谨慎地翻译每份来电,遇到难题就查字典,译好点文后自己还要经过反覆推敲,确认无误后才送给处长。侥幸的是,我在钻井队半年多的时间里还没发生过错译、误译,或闹出大笑话。
  克拉托是很有希望的地区,像克拉玛依一样有石油溢出地面来,漂浮在山沟的水面上,附近的农牧民取来用作照明或制蜡烛。喀什钻井处撤销时仍不放弃对此地的钻探。曹进奎兼任克拉托钻井队井队长后也是信心十足,他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钻井第一线,整天和钻井工人摸爬滚打在一起,使整个钻井队充满活力,干部、工人情绪高干劲大,钻探进展也非常顺利。后来这口探井没有获得重大发现,1955年下半年钻井队全部撤到独山子,大片的房屋也弃之不用了。我1957年第二次到喀什,在125航测大队工作时,一次前往康苏矿区曾路过克拉托,那里山川依旧,只是昔日的钻井队的驻地已是人去房空,几幢孤零零的房屋仍然耸立在高原的戈壁上,即无人居住,也无人管理。
  1955年3月我奉命调乌鲁木齐地调处电台,朱星到钻井队替换我。半年多的高原钻井队生活也就要结束了。从我内心来说是难以舍得离开克拉托钻井队这个战斗集体的,在这个集体里使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半年的时间内队内也曾发生过许多感人的事情,有3件事,使我铭记在心。
  一是井场上的一场紧张战斗。当时有一口探井的深度已达1300米,需要下900米套管和注入100多吨水泥固井,要求24小时内必须完成。该井工人全部投入战斗,领导还动员组织队里全体工作人员支援。当班工人主要是下套管,我们主要运送水泥。曹进奎处长更是身先士卒,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哪里出现问题或存在薄弱环节,他就会出现在哪里。由于组织指挥得当,大家干劲足,不怕苦,不怕累,经过一天一夜的苦战,顺利完成了这次固井作业。当大家走下钻台时,尽管身上很脏、很累,但心情都很高兴。
  二是大雪封门。克拉托处于帕米尔高原的高寒山区,平时的气温就比平原地区低,气候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1954年冬天的一天,天空飘起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很快大地山川一片银装素裹。这场大雪一直下了一天一夜,第三天早起时,房门都被雪封住推不开了。推窗远眺,好大的一场雪啊!好一派北国风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大雪。积雪太深,旷野一般在50公分以上,背风处的积雪深度可达80公分,井队全体职工当天的头等大事,就是清扫道路,清扫房顶积雪。房顶面积大,积雪厚,清扫下来的雪在房前屋后堆成一座座小雪山。大雪封山了,交通中断了。农牧民牲畜遭受的损失很大,钻井队也被迫停了钻。
  三是钻井队与乌恰县的篮球友谊赛。钻井队里业余文娱生活不太丰富,队里有几位篮球爱好者,每天都会聚在球场打打篮球。记得在一个星期天,有人提议到乌恰县找县篮球队进行篮球比赛去。大家纷纷响应,当时就组织了5个人,没有车大家就迈开双脚徒步走,18公里路走了3个多小时,到县城已是中午,也顾不上休息,就与县篮球队联系进行篮球比赛。他们也非常热情和高兴,认为不仅可以提高双方球技,还可增进友谊,两家当天下午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比赛。我们战胜了县篮球队准备返程时,驻乌恰工程团的同志提出要和我们打一场比赛。我们有些犹豫,因为我们要徒步18公里走回去,考虑再三后,为促进友谊,我们接受了邀请。那一场与工程团的比赛一结束我们就踏上了归程。我们走在大路上,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代表钻井队取得了两战皆捷战果,挺起胸膛,一路高歌,回到钻井队时已是灯火通明了。
  (作者系原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电台工作人员)

知识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塔里木石油史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14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辑录了新疆石油工业有关的史料,内容包含石油会战一线的采访散记,油田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记述了勘探、开发、炼油、生产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