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依奇克里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122
颗粒名称: 难忘的依奇克里克
分类号: F426;I267;I247
页数: 4
页码: 269-272
摘要: 1958年10月9日,依奇克里克1号井出油,塔里木盆地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由此诞生。当天下午五六点钟,领导叫我带一部电台马上出发去依奇克里克工作。我立刻打点行装,坐着苏联嘎斯——63汽车从库车县老城出发,赶到托乎奈时天就黑了。不久,车开出公路进入南天山一条大山沟里。停车后,我们吃完晚饭休息时,司机老师傅对我说:“今天晚上都要在这条通到依奇克里克的阿依库木齐大沟跑车,小伙子如果你瞌睡就睡吧。
关键词: 矿务局 黑板报 克里克 指导员 塔里木

内容

□张启祥
  1958年10月9日,依奇克里克1号井出油,塔里木盆地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由此诞生。当天下午五六点钟,领导叫我带一部电台马上出发去依奇克里克工作。我立刻打点行装,坐着苏联嘎斯——63汽车从库车县老城出发,赶到托乎奈时天就黑了。不久,车开出公路进入南天山一条大山沟里。停车后,我们吃完晚饭休息时,司机老师傅对我说:“今天晚上都要在这条通到依奇克里克的阿依库木齐大沟跑车,小伙子如果你瞌睡就睡吧。”我一听这条大山沟就是令人伤心的阿依库木齐大沟时,就脱口而出把发生在这里的悲痛事情告诉他:“今年8月18日,在依奇克里克构造工作的113地质细测队女队长戴健、技术员李越人在工区工作时,因山洪爆发不幸牺牲在阿依库木齐大沟。”他说他那时在喀什,也听别人讲过,之后接着说:“他们给突然来的大洪水冲死了,身上的衣服被大水冲掉了,身子给石头碰得到处都是伤,太惨了!太惨了!死的太惨了!可惜可惜,他们是国家培养出的人才啊,哎哟……”司机老师傅说不下去了,我也心酸起来。从汽车的前车灯射出的灯光里,我可以看到:大山沟还是挺宽的,就是没有路,到处是大卵石。汽车行驶的时候颠得很厉害,我的脑袋不时碰到驾驶室顶部的铁壳上。从沟口到依奇克里克约七八十公里,汽车却整整走了一晚上。那时我正年轻,贪睡,歪倒在驾驶室里睡了一晚上,也没怎么尝到一路艰辛的滋味。翌日清晨,我们到了大山沟北边的依奇克里克油田1号井。
  正在1号井的钻井处处长蔺恩选叫喊我快把电台架设在他们腾出的一顶帐篷里。这顶帐篷与其他几顶帐篷在依奇克里克1号井西侧几十米处,一字摆开。在架设电台时,我站在帐篷前看到:油井喷得厉害,井口喷塌了,喷大了(后来才知道,井身未下套管、井口未装防喷器),井架一条大腿快悬空了,1号井的职工正在忙着抢险;原油源源不断地从井口流到一条小沟里。我工作之暇经常去看流成“小河”的原油,时不时为开钻十多天就出油了而且日喷原油100多方而高兴不已。
  我抓紧时间刚把电台架设好,就有人送来了蹲点领导写的有关1号井出油的日产量、井喷抢险情况、向新疆石油管理局报喜等一沓电文,要我马上在电台拍发出去。那时没有固定的人为电台摇手摇马达发电机,让我很发愁。当时来往电报多,蹲点领导在电台直接与塔里木矿务局通电话的次数也多,电台每天开机工作的时间很长,1号井的指导员、地质员和技术员都摇过马达,矿务局的局长、书记和宣传部长也摇过马达。我自己多次左手摇马达(正常情况下摇马达需要两人),右手按电键嘀嗒嘀嗒地拍发电报,这样摇马达发出的电量不足,发报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微弱,让对方电台的报务员很伤脑筋。不久,来依奇克里克的职工多了些,摇马达的人才基本固定下来。
  10月下旬的一天(电台早已从1号井搬到斜对面的大山沟南岸),1号井的指导员约我为即将制服井喷准备石头,约好今天吃完午饭后一同去附近大山沟拾一小时的砾石,连续几天都是他们几人把砾石搬到一处放着麻袋的地方,我把砾石放入麻袋并装满一袋就用小麻绳把袋口绑紧。这样,我们几小时就装了一百条麻袋的砾石。据说麻袋是当地政府支援的。井队指导员事后告诉我说,抢险领导小组组长一声令下,抢险人员把百条麻袋的石头投入1号井里就制服了井喷,这样既保护了1号井的地层压力,又避免了1号井的原油再浪费。压井那天我正在电台工作。
  12月初的一天,塔里木矿务局范子久局长叫我为依奇克里克油区每周出一期黑板报。他在交待板报的具体内容后说,矿务局和钻井处每天来往电报的内容你都知道。其中,钻井处给矿务局的电报的电文又在电台保存,你的写作能力还可以,电台又有质量不错的收音机,由你物色通讯员并负责把黑板报搞起来行吗?我表态说遵命照办。范局长接着说,写好的黑板报就挂在帐篷电台的门口一侧,对面是钻井处蔺处长的帐篷办公室,来往人员多……。几天后,第一期板报搞出来了。每期是一块黑板报,内容主要是:钻井队打油井的当周进尺等情况;安全生产、依奇克里克油区展开劳动竞赛中的好人好事;我从收音机里收听并摘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国家重要新闻等。1959年5月,我到外探区的野外勘探队任指导员,就离开了依奇克里克。那时,我负责和几个同事为塔里木第一个油田办了几个月的黑板报,我一直感到很欣慰。
  离开依奇克里克三年后的1962年,我回到依奇克里克工作,看到了油田自1959年开发建设以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看到了一座小炼油厂,当年用200升油桶土法炼油已完成历史使命,小炼油厂炼制出的汽油、柴油、煤油开始支援塔里木的地方工农业生产了;其次矿区的地窝子和土坯平房代替了帐篷,当年的“帐篷城”不见了。来矿区的家属已从帐篷住进地窝子,家属尚未来矿区的职工和单身职工也从帐篷住进土坯房。
  在塔里木地质勘探处统一领导下,依奇克里克油田各族职工一边生产、一边自挖地窝子,自己打土坯房盖平房建设矿区。经组织批准,我于1962年秋在同事帮助下也挖了一个地窝子,后因妻子没来矿区工作,这个地窝子就送给别人了。虽然一年后我又离开了依奇克里克,但是,那里的各族职工在艰苦岁月中出大力、流大汗,自挖地窝子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1号井出油时那动人的一幕,令我终身难忘。
  (作者系原塔西南公司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知识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塔里木石油史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14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辑录了新疆石油工业有关的史料,内容包含石油会战一线的采访散记,油田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记述了勘探、开发、炼油、生产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