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考察活动的偶然发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独目人山谷 秘域青河》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964
颗粒名称: 一次考察活动的偶然发现
分类号: G634;I267;C55
页数: 13
页码: 20-32
摘要: 台湾民间“寻找成吉思汗”探险活动由台湾山河探险协会发起。2000年5月2日,探险队从蒙古国肯特省克鲁伦河畔出发,历经82天,行程1769公里,于7月22日由阿尔泰山深处塔克什肯口岸进入新疆。在此,全体队员6人集体休整,准备下个以徒步和畜力方式为主的探险行程。该协会总监、台湾探险家徐海鹏先生于7月30日由台北飞往乌鲁木齐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新疆各界征寻合作探险伙伴,联合组队共同走完新疆段行程。
关键词: 亚历山大 阿尔泰山 越野车 三道海子 公元前

内容

台湾民间“寻找成吉思汗”探险活动由台湾山河探险协会发起。2000年5月2日,探险队从蒙古国肯特省克鲁伦河畔出发,历经82天,行程1769公里,于7月22日由阿尔泰山深处塔克什肯口岸进入新疆。在此,全体队员6人集体休整,准备下个以徒步和畜力方式为主的探险行程。该协会总监、台湾探险家徐海鹏先生于7月30日由台北飞往乌鲁木齐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新疆各界征寻合作探险伙伴,联合组队共同走完新疆段行程。为此,著者很荣幸地成为台湾探险队的文化顾问,与他们一道,探察从蒙古国到中国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分水岭路段。
  地图及有关资料显示,该地段是蒙古大军西征的古道,是一个景色壮观且不为世人所知的山谷。8月7日,我们从乌鲁木齐赶往530公里外的青河县城,与台湾探险队会合。8日、9日探险队考察塔克什肯口岸布尔根河段。8月11日晨10时,考察队乘两辆越野车,由青河县旅游局长焦克敏带队,前往三道海子山谷。海子,即湖,顾名思义,那里应该是个有三个湖泊的山谷,据说,青河县的小青格里河的源头就在三道海子。
  考察车队饱受颠簸之苦,来到萨尔木特牧村,沿阿迪卡山进入山间谷道,但见怪石乱卧,兔狐惊窜,十分险峻。多亏是越野车,行程中车不时被路上的石块崩得跳起来,车里的人,自然也就东倒西歪,头撞车篷。三道小河流,泛出大片白色光滑的鹅卵石,让人心惊肉跳,但越野车仍一头扎进河水,溅起大片浪花,直直爬上对岸。山道上有的地方仍保留营帐痕迹,哈萨克牧民的毡房有时就扎在这些痕迹的旁边,不知道这是哈萨克人旧年的毡房的印痕,或果真就是成吉思汗西征大军的军帐遗迹,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感,加之探寻神秘未知境地的新奇和激动,使考察队员们感觉似幻似真。
  进入山口不久,就到了查干郭勒湖畔,但见湖泊碧水盈盈,水天一色,至少有10平方公里湖面面积,呈狭长型,水面平展如镜。在周围黛色的山峦的守护下,散发出一种安静、祥和而又神秘不可测的气息。最奇特的是,湖畔靠近山的一大片裸岩上,满是远古先民的岩画,多是牛、羊、骆驼,也有猎人狩猎的形象。画面夸张,想象丰富,粗略统计有几百幅之多。先民艺术家们大概把这儿当成了露天创作展览馆了,他们在此耐心地描画、刻制,表达心中的悬念。
  此山路虽是七百多年前蒙古大军西征通道,但因多年废弃,早已无法通行,仅被牧民作为牧道骑马通过。因有三道海子巨型石堆等远古遗迹的存在,县里前几年专门组织人力物力修筑了仅能通行越野车的山路,但山路依旧崎岖不平。山道两侧长满了参天的西伯利亚红松,其间杂有白桦和山杨,大块大块的花冈岩垒在树与树的中间,路两侧的河水涛声与山间的风声、越野车的马达声混成一种撞击耳膜的声音,仿佛远古大军行进的鼓声,又如天风在宇宙深处惊啸而过,使颠簸在越野车里的探险队员们始终精神亢奋。
  48公里的山道,越野车走了整整3个小时,最后翻过海拔2800米的大坂,来到地势极为开阔的三道海子山谷,果然景象万千。
  三处大湖水,有九曲十八弯的溪水相连,另有小湖泊呈花环状分布,十分奇特。
  张承志在《荒芜英雄路》一文中提到:“经蒙古国境内一座叫做乌兰大坂的山口,自34号界碑进入阿尔泰。于克勒干敖包东侧南下,绕边、中、花三个海子,与自35号界碑入境的另一条古路于卡增达坂以东汇合。汇合后的大道遇滩消失,遇山修筑,陡谷石筑,通向山外的哈尔嘎特大通道。”此处所写“边、中、花三个海子”正是三道海子山谷的三个湖。可见此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北经阿尔泰山分水岭,地处高寒,人迹罕至。在这个相传为蒙古大军屯兵地的山谷,引人注意的是多年来一直被当地蒙古族牧民传说为“成吉思汗墓”并世代拜祭的巨型石堆。
  当日,我们所乘越野车首先到达边海子旁的巨型石堆所在地,虽然以前我们从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来到此地,仍不得不为石堆的高大宏伟及周围的地形山势所震慑。台湾队员们陆续到达,看到地处高寒、人迹罕至的地方居然有如此规模的人工巨石堆,个个震惊得目瞪口呆。
  该巨型石堆高22米,底座直径78米,由大小基本相似的石片组成,石片大多长70厘米,宽40厘米,厚度一二十厘米左右,表面已布满了铁锈红的地衣。石堆四周以石块下挖铺成一包围石圈,圆圈宽7米,石堆底座直径92米。距内石圈70米处,还有一处石圈,其周长达700米,宽5米,内外石圈之间有四条石道相连,呈十字形,每条石道长70米,宽3米。石堆平面图形状如车轮,在东轴处及北面,以石块铺就一个奇怪的水平图案,有8块没有片石的小空地长着天然绿草,形似某种象征并有寓意的图案。据计算,整个巨型石堆使用石块超过5万立方米,占地十余亩。石堆地表形制完整复杂,规模可称欧亚北方草原之最。
  探险队员们一边观察、拍照,一边喃喃地说:“没有一个工兵团干上一年,恐怕谁也堆不起来。”
  “弄不好,石堆下面还有复杂的工程。这样看来,调动的人力物力恐怕是个惊人数字。”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觉得要在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调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那么这个巨型石堆的墓主人的权势恐怕不亚于亚历山大或秦始皇。有人干脆说,也许这里面埋的就是成吉思汗,或是带领希腊人横扫波斯、进军到了印度和帕米尔高原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墓。有的人说,或许埋的是柯尔克孜人传说中的伟大英雄玛纳斯。
  我们首先注意到巨型石堆周围矗立着7通鹿石石碑,并有河道围护,经观察,应是自然河流经人工改造形成的。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子。自幼受过希腊文化的影响,少年时代起即随父出征,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当时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希腊而成为爱琴海上的霸主。次年,腓力二世率希腊军队向波斯宣战。公元前336年,腓力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第二年底,亚历山大率步兵3000、骑兵5000,从马其顿首都培拉出发,开始向波斯帝国远征。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率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入亚洲,在离海峡不远的格拉尼库河附近与波斯前哨军队交锋,打败波军,并占领小亚希腊城邦。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指挥军队占领叙利亚。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率军围攻腓尼基的城邦推罗,占领腓尼基,接着又占领了埃及,在埃及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一座港市亚历山大里亚。公元前331年春,攻入两河流域,继续与波斯军队作战。波斯军队溃败,大流士三世逃亡中亚。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为追击大流士进入中亚,大流士逃至波斯行省巴克特里亚,为该省总督所杀,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印度河上游地区,遭到当地人民的英勇抵抗,同时当地的气候炎热、疫病流行、士兵厌战,亚历山大被迫下令退兵。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军队返回巴比伦城,远征结束,至此,一个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定都巴比伦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不久,帝国就迅速瓦解。
  三道海子山谷长约六七公里,宽二三公里。在仔细勘查巨型石堆并简单商议后,我们沿山谷追索。在我们的视野里,沿山谷环湖排列的,竟是多达60多个在地面摆出不同图案的石圈墓葬。这些石圈墓葬分布在整个山谷,仿佛在追随它们至高无上的君王——巨型石堆。巨石堆的身影就像一个凛然不可侵犯的圣物,傲然直视苍穹。石圈图案、石片石阵,人工河,如诸葛亮的八卦阵,让人顿生惶惑和无所适从之感。整个山谷散发着神秘不可测的气息,令人心灵无比震撼!
  有关考古学资料表明,这些石圈是距今3000年乃至更早的塞人墓葬,这个山谷显然埋藏了一个塞人部族。那么,是哪个部族埋藏于此,而巨型石堆又意味着什么?几十个石圈又为何图案各不相同,古人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又在崇拜着什么呢?
  返回县城后的几天中,我们还未从发现神秘山谷的激动中平静下来,不久又一重要发现撞入我们的视野。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玛纳斯》这部史诗叙述了他一家八代,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史诗共分八部,以玛纳斯的名字为全诗的总名称,其余各部又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每一部都独立成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部史诗长达21万多行,共2000万字。
  听说我们对巨石堆着迷,青河县旅游局长焦克敏向我们介绍,距三道海子山谷不远的另一条山沟,散布着众多奇异的石头,人们称之为黑石沟。那里的石头,铁锈色的表面布满坑凹,敲之如金属作响,铮铮悦耳。有人说是天上掉的陨石。
  得到这一信息后,我们当即决定前往探查。但当我们乘越野车来到黑石沟沟口时,却意外地迷失了方向。GPS显示,那条不为人知的黑石沟就在附近,但我们却无法找到通道,那里周围的景观基本相同,到处都是戈壁砾石。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恰好一位哈萨克老牧民赶着一群羊,悠闲地骑着一匹马出现在我们面前。
  焦局长具有俄罗斯血统,又在当地工作了三十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喂,朋友!”焦局长跟老乡打起了招呼,一下子把老乡的视线吸引了过来。
  老牧民拨转马头,很奇怪地看着我们,不知道我们到这里来干啥。除了放羊的,这里一年到头来不了几个人。
  “你知道黑石沟往哪走吗?……对,对,就是有着黑黑的石头,石头看起来就跟铁一样的地方。”焦局长连比带划地问道。
  “噢,我知道,牛呵,羊呵,天上飞的,不知多少多少年前刻在石头上的……那可是天上神仙留下的。”老牧民笑了笑,手指了一个方向,“直直地从这进去,吃掉三个馕的功夫就到了。”
  老乡们都知道,这黑石沟的石头神奇。
  谢过老人,我们将越野车调转头,不一会儿就驶入黑石沟。下车后,我们不禁为眼前崩落的黑石头感到十分惊讶。这些石头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大者有数十吨之重,小者仅为碎片,上面都是燃烧的痕迹。敲起来,简直跟钢板一般,铛铛作响。
  这些酷似陨铁的大型神秘物质,有上百块之多,其散布面积约有数平方公里。
  在欣赏这一奇观的同时,我们发现这些奇石上刻满了牛、羊、马、驼等古代动物岩画。就在大家啧啧称奇之际,有人叫了起来:“快来呵,这是什么东西?”
  我们纷纷凑了过去。只见有一奇特人物岩画印在黑石表面,虽历数千年风雨,仍十分清晰。图中人物头部呈圆圈状,中间刻有一圆点,两只手环抱于胸前,胸以下左右被两道圆弧包裹,双脚暴露无遗。从人物外形看似作腾空飞翔及舞蹈状,充满了欢乐的情绪。整个画面怪诞莫测,其比例远远大于周围的动物图案。队员们纷纷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人?”
  只有一只眼睛的人在跳舞,这简直是一个超现实的神话。他是在向苍天祈求,还是向人们布道?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大家不知不觉地议论起来。
  “北疆地区发现只有一只眼睛的人的岩画,这还是第一次,这说明了什么?”
  大家绞尽脑汁,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焦局长认为是一个和尚在双手合十,但岩画刻作的年代,恐怕佛教还未创立,更不用说传播到新疆地区了。
  正在大家提出多种疑问的时候,考察队中一位博物专家用探寻的目光对大伙说,“我看它很古老,是否和《山海经》上的一目国有联系?”
  这一下子提醒了众人,大家几乎同时一拍大腿:对,独目人部族,是独目人部族!我们激动万分,当即初步认定,它应是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学者所说的新疆阿尔泰山“独目人”岩画的形象。东西方古文献均记载阿尔泰山区域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存在一个独目人部族,但一直未得到印证。此幅独目人岩画的发现,可谓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独目人部族其实是个非常特殊的塞种人部族,亦名斯基泰人部族,他们在公元前起七八世纪之交,西迁黑海北岸。此前他们住在中亚草原,与一些非斯基泰部落为邻。古希腊作家谓之Arimaspu。古代印度传说中的Monommatoi和先秦史家所谓“一目国”就指这个游牧部落。
  独目人早已出现在西方历史之父的笔下。公元前7世纪初,希腊诗人阿里斯铁阿斯(Aristeas)漫游中亚草原,拜访了生活在那里的伊塞顿人。希罗多德转述这位希腊诗人的旅行记说:
  受“北风神”的感召,他到伊塞顿人的领地旅行。越过伊塞顿人是独目人驻地,越过独目人是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越过格里芬人是希波伯里安人,他们的领地一直延伸到大海。除希波伯里安人之外,所有民族,首先是独目人,都在不断地一个入侵另一个的领地。伊塞顿被独目人驱逐,斯基泰人被伊塞顿人驱逐,钦麦里人又被斯基泰人驱逐,被迫离开了他们在黑海沿岸的家乡。
  实际情况是,斯基泰人受到两次打击之后,才被迫西迁黑海北岸的。他们首先受到伊塞顿人的驱赶,尔后遭到玛萨盖特人的袭击。希罗多德的《历史》(Ⅳ.11)引述了这样一个传说。他说:
  斯基泰游牧人原来住在亚洲,在战争中被玛萨盖特人击败,渡过锡尔河,进入钦麦里人领地。据说,斯基泰人现在住的地方原来是钦麦里人的土地。
  按照阿里斯铁阿斯本人的说法,希波伯里安人居住的海滨异常寒冷,这个地方显然在南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地区。正如研究者业已指出的,格里芬人应该在盛产黄金的阿尔泰山北麓。彼得大帝的西伯利亚收集品和巴泽雷克塞人王陵的黄金宝藏都是在这里发现的。至于独目人的居地,“他们似应居住在斋桑泊附近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东至阿尔泰山北麓”。独目人的家乡在阿尔泰山南麓。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Ⅳ.27)引述的一个传说中,独目人族名Arimaspu,按照斯基泰语作了解释:spu是斯基泰语“眼睛”。希罗多德把中亚西部讲东伊朗语的游牧人称作Scythian(斯基泰人),而把中亚东部讲东伊朗语的游牧人称作Saka(塞克)。塞克就是《汉书·西域传》所载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北大考古学教授林梅村先生曾经著文发表了自己对独目人族名的看法,他认为,Ari—maspu确实为塞语名称。前一成份arima相当于阗塞语alma(孤独的),后一成分spu(目)相当于阗塞语spasa(观察者)。那么塞人对独目人的称谓意为“孤独的守望者”。
  无独有偶,中亚草原的独目人部落也在中国的上古奇书《山海经·海内北经》有记载:鬼国在贰负之尸(夷)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食人从首始。穷奇状如虎,有翼,食物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曰从足。
  “穷奇”即格里芬人(Gffins),而鬼姓一目国则为独目人(arimaspi)的别称。“贰负”古音读“邯”-er-b'iug,和Hyperboreans(希波伯里安人)的读音非常相近,两者似指同一部落。它的另一个译名似为《史记·匈奴列传》所言南西伯利亚古部落——薪离。那么阿里斯铁阿斯漫游中亚草原的路线是首先访问天山北麓的伊塞顿人,尔后访问阿尔泰山南麓的独目人,接着访问阿尔泰山北麓的格里芬人,最后访问贝加尔湖的希波伯里安人。阿里斯铁阿斯大概从伊塞顿人那里听说最靠东方的几个部落,未必亲身访查过。
  据希罗多德《历史》(Ⅳ.13)推算,阿里斯铁阿斯卒于公元前690年~680年,他死前7年已从中亚草原回到希腊故乡。如果这个说法不误,独目人在公元前7世纪初以前业已游牧在阿尔泰山。
  那么,三道海子巨型石堆完全可能是独目人的王陵或是巨大的象征之物,而数十个石圈、石堆,也许是陪葬的近臣、亲贵、祭师等地位较高的独目人之墓。
  静静的阿尔泰山,静静的三道海子山谷,以规模空前的石堆、石圈阵,且配以神秘图案的方式隐藏了一支神秘的部族历史。
  那么,远古时候果真存在只有一只眼的“独目人”部族吗?为什么别人两只眼,惟独他们一只眼?他们是否传递了宇宙的某种秘密?这个问题开始困扰着我们,促使我们自青河考察返回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检索有关独目人在世界上的来龙去脉。
  希罗多德: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希腊城市,家庭条件优越,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因反对当地的独裁统治者而被迫出走。从此他长期周游各地,到过小亚细亚、黑海北岸、两河流域、叙利亚、埃及等地。每到一地,他都注意了解风土人情,采集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后来他移居雅典,结识了伯利克里和许多文人学者,他决心写一部关于希波战争的历史。不久,他和一些雅典人到意大利南部殖民,在那里写书直到去世。他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考察所得,写成《历史》,共分九卷,其中不但包括希波战争的历史,还包括巴比伦、埃及、波斯等西亚、北非国家以及希腊许多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情况,是西方第一部史学巨著。

知识出处

独目人山谷 秘域青河

《独目人山谷 秘域青河》

出版者:外文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是亲历考察者的记述和破解青河神秘文化的撰述。内容包括:神秘山谷和神秘青河、暮然撞见独目人、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部族墓地、蒙元遗迹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