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伤心知己悼王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流放伊犁》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674
颗粒名称: (五)伤心知己悼王鼎
分类号: C55;I267;K253
页数: 10
页码: 93-102
摘要: 最使林则徐感伤的,是王鼎在京悲壮的“尸谏”!
关键词: 道光帝 林则徐 穆彰阿 国家民族 效力赎罪

内容

最使林则徐感伤的,是王鼎在京悲壮的“尸谏”!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崖,陕西蒲城人,比林则徐大18岁。他少年家贫,刻苦学习,崇尚气节。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历任工、吏、户、刑四部侍郎、尚书以及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左都御史、军机协揆兼东阁大学士等职。在刑部秉公执法,平反冤狱;在户部改革河务漕政,颇有政绩,故以刚正廉明著称于时。道光六年(1826年)参与筹划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因功画像被悬挂于紫光阁。他虽身居高位,声名显赫,但与林则徐、龚自珍等正直官僚往来密切,道光十年(1830年)邀友人饮宴,龚自珍作《饮少宰王定九丈(鼎)宅,少宰命赋诗》。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春是王鼎的70寿辰,林则徐进献《蒲城王定九协揆(鼎)七十寿诗》。龚自珍称赞王鼎平易近人,不摆大官架子,是个有肝肠、有血性、耿直不阿、强项敢言的人物。林则徐赞颂王鼎四十年来的政绩和声望,充满了真挚的祝福。他们的诗,都绝非一般性的敷衍之作,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们推崇王鼎的诗句,绝不是阿谀之词。在朝廷就禁烟与否问题展开的争论中,王鼎坚定地主张严禁鸦片、反对侵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赴粤查办鸦片离开北京之前,“晚在王省崖相国处饭”①。这是他当时日记中记录的应邀参加的惟一饯行宴会,既表明他们之间的相互尊敬和期望,也表明他们爱国忧民的共同立场。
  据《清史稿·王鼎传》记载,鸦片战争中,当“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战”;当“林则徐以罪谴,鼎愤甚”。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1841年8月2日),黄河在开封附近的祥符三十一堡决口,冲坏护城堤,包围开封城,又漫无边际地向东南冲闯。滔滔洪水,一泻千里,庐舍冲毁,人尸浮沉,所过成灾,淹没了豫皖两省的五府二十三州县。民众与洪水争生死于呼吸之间,其惊心动魄、艰危困苦之状,难以设想。身为东河总督的文冲(字一飞)强调决口堵塞的困难,竟主张听任黄河漫流,并提出放弃省城开封,择地迂避。王鼎上书坚决反对,指出洪水东注洪泽湖,湖底受淤,万一宣泄不及,高堰危险,淮扬一带泛滥,更多的民众要遭灾了。自古没有任黄河泛滥之理,请户部速拨经费,期以冬春之交堵口,不成愿受惩处,并极力推荐林则徐来参加治水。
  林则徐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也是治水专家。他为官几十年,每到一处,无不出力兴修水利,而且颇多建树。道光五年(1825年),黄河在江南高家堰决口,当时林则徐正在家乡福州为母亲守丧。这期间没有大事,朝廷是不随便起用的,但为了尽快堵口,破例将林则徐召回,驰赴江南督修堵口工程。他负责的工段“长万丈,盛暑烈日中,日必一周,与僚佐孜孜讲画无倦容;而徒步泥淖中,民亦忘为三品大僚也”①。他认真的态度,大致类此。道光十一年(1831年)底升任东河总督,沿着大堤走遍了河南、山东黄河两岸十五个厅,查验数千个防洪料垛,整顿积弊。后调江苏巡抚等职,也大兴水利。几十年间经他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计有江苏的浏河、白茆河、七浦河、宝山海塘、徒阳运河、桃源江都等处的河道闸坝;还有福州的西湖、两湖江汉的堤防等等。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主倡禁烟的紧张形势下,他还上书建议开发北京一带的水利事业,写了《畿辅水利议》。
  这次祥符决口如不及时治理,后果不堪设想。在王鼎的奏荐下,道光帝不得已于七月三日(8月19日)改命被流放上路的林则徐从扬州“折回东河效力赎罪”②。第二天又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督办河工。林则徐日夜兼程赶到决口,望着滔滔洪水,感慨叹息。而此时,追究东河总督文冲的罪责,革职枷号于河干。十一月十七日(12月29日)发旨:“文冲身任河道总督,不能先事预防,又不赶紧抢堵,糜帑殃民,厥咎甚重,降旨革任,交王鼎等传旨枷号示惩。现在枷号又及三月,著王鼎等传旨,将文冲疏枷,发往伊犁充当若差。”①东河同知高步月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
  林则徐是治水专家,王鼎足可倚重。但在集资理财上林则徐则要仰仗王鼎了,他们正可以在堵口工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王鼎由于没有治水经验,不知从何处着手,深感力不从心,林则徐便积极建议筹划。他看到河事孔亟,急不可缓,提出首先抓紧秋天少雨的时机,组织河道两岸受灾的农民,赶造三道水坝。王鼎在堵口方案议奏准办之后,即急切催工。他以74岁高龄,在旧病多次复发的情况下,仍然亲驻工地。林则徐跟随王鼎,劳累成疾,既发鼻衄,又患脾泄,他感到身体难支,但看到王鼎亟需他的襄助,又不得不勉强支撑。此时“效力赎罪”,完全谈不上有什么决策的权力,工地上贪官污吏对他的诽谤攻击有增无减。在贪污横行、堵口工程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洪水泛滥,威胁着已经筑起的堤坝,在王鼎的信任支持下,他冒着再遭诬陷的风险,把整个身心扑到治河工程上去。每天黎明即起,赶到工地,在风沙冰雪中奔波,带领着数万民工士兵筑堤修闸,导水畅通,经常要到深夜才能休息。经过他与王鼎的密切配合,终于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八日(1842年3月19日),用节工速地完成了合龙工程。大堤“层层压实,涓滴皆无,十分稳固,引河亦通畅东注,全黄悉归故道”①。对王鼎、林则徐通力合作领导完成的这项功业,“皖豫之民,至今德之”②。王鼎十分清楚林则徐在堵口工程中所起的作用,特意为他另折奏报“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希望能按往常惯例,论功行赏,重新起用,至少也可以将功折“罪”,赦免流放,但道光帝却只在奏折上冷淡地批上“览奏均悉”四个字罢了。③
  正当林则徐努力从事堵口工程之际,前线失利的消息一次次传到,他为日趋危急的国势忧心如焚,渴望能有抗敌报国的机会。但道光帝根本不理会王鼎的奏荐,在下令兴师赴浙作战的时候,竟于二十一年九月五日(1841年10月19日)将臭名昭著的琦善“加恩释放,发往浙江军营,效力赎罪”。看到朝野沸腾,实在不得人心,十日(24日)才被迫改命将琦善“发往军台,充当苦差,毋庸前赴浙江军营”④。就在河上蒇工期间,奕经发动收复定海、镇海、宁波三城的浙江战役,冒然出兵,一夜之间惨遭失败。林则徐闻讯,对“浙事溃败,一至于此,九州铸铁,谁实为之”,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想到浙江人民的苦难,他禁不住“为野老吞声”①。虽然投降派一再祸国,但道光帝打击抵抗派的立场却没有改变。
  在治河竣工的庆贺宴会上,王鼎请林则徐居首座。开饮之时,二月七日(3月18日)的谕旨到:“命东河差委已革两广总督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②“百姓闻之,皆扼腕叹息,多有泣下者。”③分别时,王鼎更是涕泣不已,老泪纵横,表示自己还朝必力荐之。林则徐吞忍悲愤,赋诗劝慰,作《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涕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二首》:
  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
  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
  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
  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①
  苍凉悲愤的诗句,表达了林则徐和王鼎这两位霜鬓白发的爱国老人的忧国忧时及对投降派的切齿痛恨。林则徐希望王鼎保重身体,还朝劝谏道光帝回心转意,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
  王鼎因治河堵口有功,晋太子太师。积劳成疾,命缓程回京。还朝后,常在面君议事时,当朝厉声痛斥穆彰阿是南宋秦桧、明朝严嵩一类卖国贼、奸臣。穆彰阿有时阴险地一笑躲开,有时默声不辩。王鼎苦口劝谏道光帝起用林则徐等,道光帝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常以王鼎有病或醉酒为由,命人搀下。一日上朝,王鼎为此惹得道光帝大怒,“拂衣而起”。他拼上前去扯住皇袍大声说:“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帝!”②道光帝愤而离去。75岁的王鼎忧国伤时,痛不欲生,便于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在京城圆明园寓所的茶房别院里,以一条白绫自缢身亡,以死来演出一幕壮烈的尸谏悲剧!苍苍白发低垂着,怀揣着红封套的遗书……
  遗书内容据传有四点:“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①一是指丧权辱国的条约不能签订;二是指不能开割地赔款的恶劣先例;三是投降派头子穆彰阿不可任用;四是林则徐忠心报国,不可弃之不用。
  遗书四点,旗帜鲜明地表现了王鼎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置身家性命于度外,嫉恶如仇,任贤举能。刚正不阿敢献身,一片丹诚赤如血,壮举实为古今罕见!
  《清史稿·王鼎传》说:“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赀。”道光帝“优诏悯惜,赠太保,谥文恪”,传后论曰:“王鼎忠贞致身”,可谓定论得当。
  林则徐在西安病中获悉这一噩耗,悲恸万分,亲作挽联云:
  名位显韩城,叹鞅掌终劳,未及平泉娱几杖;
  追随思汴水,感抚膺惜别,还从绝塞恸人琴。
  挽联赞誉蒲城相国王鼎的地位与名望,在乾隆朝的韩城相国王杰之上,叹息王鼎为国劳碌,晚年也未能得到歇息。回想风雨相从共同治洪水,洒泪分手于河干,而今一别永难见。他说到了伊犁边塞还要向王鼎相国致哀。而在伊犁听到王鼎尸谏真相,他对王鼎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舍生尸谏举贤之恩深为感激,更是悲伤,作挽诗二首《哭故相王文恪公》:
  才锡元圭告禹功,公归遵渚咏飞鸿。
  休休岂屑争他技,蹇蹇俄惊失匪躬。
  下马有坟悲董相,只鸡无路奠桥公。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
  廿载枢机赞画深,独悲时事涕难禁。
  艰屯谁是舟同济?献替其如突不黔。
  卫史遗言成永憾,晋卿祈死岂初心。
  黄扉闻道犹虚席,一鉴云亡未易任。①
  诗其一说,王鼎相国是当今的大禹,治理黄河立下大功;像东征胜利的周公,回到朝廷辅佐皇上。相国如大禹、周公,文治武功,业绩卓著,哪里屑于搞什么阴谋权术!眼下国家民族多灾多难,我寄希望于相公济世济民,谁知在伊犁竟得到相国舍己尽忠的噩耗!拜谒董仲舒,在西安下马陵可见坟墓;可我在伊犁想以微薄祭品像曹操奠桥玄那样祭悼相国,却是无路!我哀悼知我的相国,不尽的泪水洒向塞外沙漠的寒风里。
  其二说:二十年来,王鼎以近要之臣佐助皇上,深入精到地谋划。感慨国势危艰,涕泣叹息。在此艰难之际,与君主同舟共济,直言议政,辛劳奔波,努力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像孔子、墨子那样,来不及好好休息就离世了。春秋卫国大夫史鱼未能亲眼看到卫灵公亲君子而远小人,只有留下遗言举行尸谏,留下终生的遗憾!晋国正卿范文子因君主无道,希望自己早日离世,这哪里是他起初的心愿啊!相国不也正是这样吗?听说相国的职位现在还空缺着,那是因为您这位作为明镜的贤相去了,无人可以代替啊!
  林则徐的挽诗,表达了他对王鼎壮烈尸谏的无比悲恸,字里行间充满对王鼎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激,是他与王鼎基于爱国的深厚友谊的真实写照。

附注

《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卷,第364页。;林聪彝《文忠公年谱草稿》;《东华续录》道光四十四。;《清宣宗实录》卷362。;《东华续录》道光四十五。;宋伯鲁《还读斋杂记》卷十一。;魏应麒《林文忠公年谱》。;《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三四、三五。;《林则徐全集》,第七册信札卷,第289页。;《清宣宗实录》卷367。;《汴梁水灾纪略》。;《云左山房诗钞》卷六。;《软尘私札》,载《鸦片战争资料丛刊》五,第531页。;《陕西乡贤事略·清王鼎传》。;《云左山房诗钞》卷七。

知识出处

流放伊犁

《流放伊犁》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2003

本书系《林则徐在新疆》丛书的《流放伊犁》分册,以严谨的历史事实,论述林则徐在新疆的思想和实践,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高尚的品格节操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收录近年来人们的怀念诗文。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