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何曾忘怀天下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流放伊犁》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673
颗粒名称: (四)何曾忘怀天下事
分类号: G634;I267;C55
页数: 13
页码: 80-92
摘要: 滞身边地的流放生活中,林则徐以养病为主,终日萧闲,一无所事。
关键词: 林则徐 国家民族 黄爵滋 龚自珍 鸦片战争

内容

滞身边地的流放生活中,林则徐以养病为主,终日萧闲,一无所事。
  邓廷桢到伊犁不久,就养鹤为伴,过了年便送给林则徐。林则徐赋诗《嶰筠赠鹤》,又作《调鹤》,吟咏仙鹤坚贞高洁的品格,失意中还有摆脱羁绊、渴求自由的向往。
  林则徐在伊犁还养了一群鹅,作诗《笼鹅》,以鹅来比喻自己清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以放鹅出笼曲折地表达自己希望自由的愿望。更可贵的是,他借咏鹅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壮怀。
  除了调鹤、笼鹅,林则徐还在庭院里养了一池鱼。他常常静心观赏,希望自己能像鱼那样,到江河湖海去,与世相忘,想着那样也许就不会有什么人世间的忧愁和烦恼了。
  调鹤、笼鹅又放鱼,这本是古来文人的悠闲雅事,但对流放伊犁的林则徐来说,却是别有一番凄凉的况味。他壮志难伸,愁苦难言,饱经忧患,感物伤情,消沉中不免流露出想躲避现实的情绪。
  但是,林则徐又怎能忍心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呢!他怎能忘怀龚自珍、魏源、黄爵滋、陈庆镛、姚莹等志同道合的友人呢?
  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官僚和书香家庭,比林则徐小七岁。外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文字学家和经学家段玉裁。其父龚丽正师承岳父,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供职礼部,外放官至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龚自珍自幼也受业于外祖父,学有根底。生当清朝开始走向衰乱的嘉道之际,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苦闷,使他不愿再像父辈祖辈那样,久伏牖下,皓首穷经。他毅然放弃家传的优势,要寻求异样的思想,异样的生活,被人讥为“龚呆子”。直到道光九年(1829年)38岁时第六次会试才考中进士,供职礼部。在与林则徐日益亲密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此后近十年间,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又擢湖广总督。他作为一名实干家,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下,处理灾赈、蠲缓、钱漕、水利、盐政、货币等实际事务。而龚自珍任宗人府主事、礼晨主客司主事等京官,仕途蹇滞,使他有时间著书立说,作理论上的概括。对于严重的社会危机,他十分关注,认真研究,写下大量诗词文论,提出变法改革,呼唤风雷,有如石破天惊,在思想界造成巨大影响。他坚决反对外来侵略,主张严禁鸦片,表明了强烈而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
  道光十八年(1838年)底,当林则徐奉旨前往广东禁烟时,龚自珍感奋不已,提笔写就《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热切地期望林则徐此行胜利地完成使命,使中国十八省,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把挽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予林则徐。
  林则徐为龚自珍的爱国热忱和深切激励所感动,报谢赠文中的塞漏、禁烟和反侵略的见解之高,没有宏远谋识的人,说不出来,而不关心国家民族的人,也是不肯说的。对龚自珍所说提防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表示心领神会,暗示禁烟的阻力主要不在广东,而在朝廷。但他已下决心,冲破阻力,全力以赴去完成禁烟使命,为国家民族除害!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第二天,龚自珍单身出都,辞官南归之后,依然不忘国事。不幸于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1841年9月26日)在江苏丹阳县云阳书院讲学期间,暴病死于丹阳行馆,终年50岁。而那时,林则徐正“戴罪”奔波在开封祥符的治黄工地上。
  龚自珍虽已作古,但魏源还在继续战斗!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比林则徐小九岁,也是坚决反对鸦片侵略的禁烟派人士。他对英国走私鸦片、图财害命表示深恶痛绝,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拥护抗战。在宁波军营,参与审讯英军战俘、炮兵上尉安突德,旁采其他见闻,编写出《英吉利小记》,揭露英国的侵华蓄谋和罪行。同时密切关注广州战事,对老友林则徐壮志未酬、无端被贬感到愤慨。二十一年(1841年)春,在林则徐的推荐下,他毅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在浙江参谋战事。看到朝廷战和不定,政治上投降,军事上无能,他忧愤辞归,定居扬州著书立说。七月(8月)间,林则徐由杭州动身赴戍伊犁,在京口(今镇江)与魏源不期而遇,一别六载重相见,两人自是百感交集。顶着江口清冷的月光,他俩举杯对饮,消解积郁;同宿一室,对榻彻夜长谈。在国家民族忧患的紧要时刻,他俩相互勉励慰藉,砥砺爱国志气。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抗英斗争期间,组织人从外国书报上搜集翻译了近十万字的介绍西方各国的材料,此时全部交给了魏源。其中最著名的《四洲志》,是根据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译的;《华事夷言》是英国人德庇时写的《中国人》一书的摘译;还有《各国律例》是瑞士人滑廷尔著的部分条文。这些材料对了解西方各国的历史、政治、地理和现状,都很有参考价值。魏源接受了林则徐的嘱托,编撰了《海国图志》。为了纪念这次不平常的相会,他作《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时林公嘱撰《海国图志》)。”①
  魏源的诗表达了他和林则徐之间的真挚感情。他恋恋于匆匆的聚散,欢愁交集,却又说不出什么可作安慰的恰当语言。“方述三年艾,河山两戒图”,是他向林则徐倾诉的肝胆相照的知己之言。古时针灸用艾,以收藏多年干透的效果最好。后以“三年艾”比喻办事必须早作准备。两戒即两界,指东南和西北两处边界。他们不仅关心当前东南遭受英国侵略的现实,而且关心西北边防。
  当林则徐行至兰州之前,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已在江宁(今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魏源闻讯声泪俱下:“凡有血气者所宜愤俳,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有感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发愤写成14卷40万字的《圣武记》,以阐扬清初武功,激励战败后的人心。在叙言中特别标明此书“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另有《道光洋艘征抚记》,翔实记载鸦片战争的史实,高度赞扬林则徐,“西变以来,惟林公守粤,不调外省一兵一饷,而长城屹然”。年底,魏源又写出50卷50余万字的《海国图志》,叙文中又特别标明“时夷艘出江甫三月也”。说此书的材料,“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而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书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此书的目的:“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这部愤时之作,既是一部世界史地著作,又是一部富有强烈政治性的海防边防全书;介绍西方史地科技是手段,号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抵制西方侵略是目的。
  林则徐还想到他的在朝的友人们。其中黄爵滋,字树斋,江西宜黄人,比林则徐小八岁。他们每每相聚谈论时政,切磋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了对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窘蹙现状必须改革的共同见解。黄爵滋及时将自己的建议频繁地写入奏章,熔铸了他拳拳的爱国之情和迫切的改良愿望。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使他在祸国殃民的弛禁鸦片论甚嚣尘上之时,先声夺人地发起反击,呈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的帷幕,并全力投身到禁绝鸦片、强固海防的斗争之中。他吁请朝廷认真操练水师,修理军器战船,海口添置巨炮。还亲自参照各类地舆图册,绘成海疆全国,对整个沿海防御进行规划。
  鸦片战争爆发之时,黄爵滋以礼部侍郎职奉命赴闽调查,递陈有关英舰进攻浙江战事及海防的奏折,对闽浙总督邓廷桢在厦门屡挫英军的战绩如实奏报,并与之共筹海防。回京后,他又极力向道光帝陈明英人劳师袭远不足惧,进《海防图》,献战守方略,反对求和投降。《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黄爵滋悲愤太息,以父亲去世丁忧为由,辞官回乡。
  政府压制抗英力量,打击抵抗派,就必然起用投降派。与此同时,清廷于三月二十二日(4月21日)下旨:“赏叶尔羌帮办大臣琦善三品顶带,为热河都统。”次日又下旨:“赏已革户部左侍郎文蔚蓝翎侍卫为古城领队大臣。已革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奕经四等侍卫为叶尔羌帮办大臣。”①早在三个月前,赏琦善四等侍卫为叶尔羌帮办大臣时,友人就来信告诉林则徐,琦善东山再起,完全是穆彰阿暗中嘱托投降派大臣、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之说项”的结果。讷尔经额曾私下道出真言:“总须琦(善)先翻身,林(则徐)始有望。”②
  可以想见,林则徐获悉这些消息,内心是何等悲愤郁懑!
  四月四日(5月3日),御史陈庆镛奋起上《劾琦善、奕山、奕经疏》,词意严正,抗言敢谏,他写道:
  琦善于战事方始,首先示弱,以惰军心,海内糜烂,至于此极。即罢斥终身不齿,犹恐不足餍民心而作士气。奕经之罪,虽较琦善稍减,文蔚之罪,较奕经又减。然皇上命将出师,若何慎重。奕经顿兵半载,曾未身历行间,骋其虚骄之气,自诡一鼓而复三城;卒之机事不密,贻笑敌人,覆军杀将,一败不支。岂图收禁未及三月,辄复弃瑕录用?且此数人者,皇上特未知其见恶于民之深耳。倘俯采舆论,孰不切齿琦善为罪魁,谁不疾首于奕山、奕经、牛鉴、文蔚,而以为投畀之不容缓?此非臣一人之私言也。侧闻琦善意侈体汰,跋扈如常,叶尔羌之行,本属怏怏;今果未及出关,即蒙召还。热河密迩神京,有识无识,莫不抚膺太息,以为皇上响用琦善之意,尚不止此。万一有事,则荧惑圣聪者,必仍系斯人。履霜坚冰,深可懔惧。所望皇上立奋天威,收回成命,鉴盈廷毁誉之真,国法稍伸。民心可慰。
  道光帝迫于朝野舆论的压力,只好认错:“朕无知人之明,以致琦善、奕经、文蔚诸人丧师失罪,惟有反躬自责,不欲诿罪臣工。今该御史请收回成命,朕非文过饰非之君,岂肯回护?”①
  道光帝虽然暂时收回成命,将琦善等人再度革职,令其闭门思过。但是,他对鸦片战争中抗英保台的姚莹、达洪阿却又进行治罪。
  此时,林则徐在伊犁:“东南事局,口不敢宣,而固无时不悬悬于心目间,不知何所终极!”①
  林则徐思念着朝野的旧友们,也与新朋黄壶舟频繁地诗文往来。
  黄濬,字睿人,号壶舟。浙江太平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任江西彭泽县令,署南安府同知,振兴文教,十一年(1831年)彭泽客舟遭风失银,被诬为行劫,落职后又遭陷害,被发往新疆流放十年。十九年(1839年)抵达戍所乌鲁木齐巩宁城(今新疆农业大学一带),已是61岁的老人。二十二年(1842年)冬林则徐赴戍伊犁途经乌鲁木齐时,与黄壶舟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可惜聚散匆匆。他有诗《送林少穆阃帅则徐于五道湾,迂道访美汉城,时少穆先生以事戍伊犁》:“送戍庭州北,伤春看笨车。元戎尚如此,薄宦更如何。”②此时黄壶舟奉命管理乌鲁木齐铁厂,按《大清律例》规定:发遣新疆废员,派令管理铅、铁等厂,准其于十年之内酌减三年。于是黄壶舟的十年之役减去三年。
  林则徐初来惠远城,有《除夕书怀》四首寄示,黄壶舟亦有和诗。冬去春到又转夏,林则徐在伊犁填词《金缕曲·寄黄壶舟》:
  沦落谁知己?记相逢、一鞍风雪,题襟乌垒。同作羁臣犹间隔,斜月魂销千里。爱尺素、传来双鲤。为道玉壶春买尽,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来诗有“风劲红山起酒鳞”之句,余极赏之。)
  乌丝栏写清词美。看千行、珠玑流转,光盈蛮纸。苏室才吟残腊句。(承录示坡公生日诗和余除夕之作,君所居曰步苏室。)瞬见绿阴如水。春去也、人犹居此。褪尽生花江管秃,怕诗人、漫作云泥拟。(君和余句云:“诗才无谪有云泥”,读之甚愧。)今昔感,一弹指。①
  林则徐对黄壶舟说,沦落在天涯,谁是我的知己?我们曾在冰天雪地相逢。同是流放在外的臣子,你我相隔千里,只有寄情于书信。红山嘴即今乌鲁木齐市区的红山,平地兀起,悬崖绝壁,怪石嶙峋,像火烧过一样,故名“红山”。他为黄壶舟诗文所表现的高洁情操和诚挚情意所感,非常欣赏黄的“风劲红山起酒鳞”之句,仿佛看到风吹红山,酒鳞飞舞。黄壶舟纵情吟咏,醉卧红山。
  林则徐称赞黄壶舟的诗词写得清新优美,说自己滞留伊犁,眼下已笔秃才尽了。怕黄壶舟称誉为云,自谦为泥。忆昔抚今,感慨韶光易逝,抒发了对沦落知己的思念。
  黄壶舟两次寄赠放言诗,林则徐作《壶舟以前后放言诗寄示,奉次二首》:
  漫将羞涩笑羁臣,此日中原正患贫。
  鸿集未闻安草泽,鹃声疑复到天津。
  纷看绢树登华毂,恐少缁流度羽巾。
  海外蚨飞长不返,问谁夜气识金银。
  狂魔枉向病身加,肯与穿墉竞鼠牙。
  古井无波恬一勺,歧途有客误三叉。
  带围屡减腰仍瘦,笋束成堆眼已花。
  何日穹庐能解脱,宝刀盼上短辕车!①
  林则徐说,任人随意对我这流放在外的臣子进行奚落嘲笑,我都毫不介意,我所忧愁的只是国破家亡,万民流离。而朝中依然歌舞升平,沉湎安乐,不能不令人愤慨叹息。有人提出出售僧道度牒来为国家筹集经费,恐怕很少有人来买吧。
  林则徐愤慨英国侵略者像恶魔一样扑向大清朝,而朝中有人非但不抵抗,反而里应外合,卖国求荣。他表示虽然局势到了这般地步,我还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国家与民族。只是流放在伊犁,有心杀敌,无处报国。
  林则徐以禁烟抗英闻名天下,举世景仰,他的书法又颇为有名,所以求书者甚多。“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至是始得肆意,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①林则徐叹息道:我瘦得一次次勒紧腰带,找我写字的人实在太多了,真是无法应付。看着那成堆的纸张,我眼睛都花了。他大声疾呼:我哪一天才能从流放生活中解脱出来,挥战刀,驾战车,到前线去杀敌报国!
  林则徐抒发了他对风雨飘摇的国家时局的无限慨叹,对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殷忧焦虑,对英国侵略者和朝中投降派的切齿愤恨,对朝廷不起用爱国志士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他盼望早日上前线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呼声,爱国者的一片丹心跃然纸上。

附注

《魏源集》,第78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源集》,第208、166、186、207页。;《清宣宗实录》卷390。;《软尘私札》,见《鸦片战争资料丛刊》五,第533页。;《清史稿·陈庆镛传》。;《林则徐全集》第七册信札卷,第337页。;《壶舟诗存》卷十。;《云左山房诗钞》附卷。;《云左山房诗钞》卷七。;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

知识出处

流放伊犁

《流放伊犁》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2003

本书系《林则徐在新疆》丛书的《流放伊犁》分册,以严谨的历史事实,论述林则徐在新疆的思想和实践,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高尚的品格节操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收录近年来人们的怀念诗文。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