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佳节思家更思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流放伊犁》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672
颗粒名称: (三)佳节思家更思国
分类号: C55;I267;K253
页数: 5
页码: 76-80
摘要: 转眼到了辞旧迎新的年终忙碌之际,惠远城虽然地处西陲,但节庆的气氛丝毫不减于内地。在岁暮的十二月二十四日(1843年1月24日),按道光帝诏令:“余步云膺海疆重寄,未阵获一贼,身受一伤,首先退缩,以致将士效尤,奔溃弃城,直同儿戏。倘不置之法,不惟无以肃军政而振人心,且何以慰死节诸臣于地下?”①浙江提督余步云被处死弃市。走上投降之路的清廷,虽然对余步云以军律处决,但更是在逐渐起用投降派。
关键词: 道光帝 林则徐 国家民族 惠远城 十二月

内容

转眼到了辞旧迎新的年终忙碌之际,惠远城虽然地处西陲,但节庆的气氛丝毫不减于内地。在岁暮的十二月二十四日(1843年1月24日),按道光帝诏令:“余步云膺海疆重寄,未阵获一贼,身受一伤,首先退缩,以致将士效尤,奔溃弃城,直同儿戏。倘不置之法,不惟无以肃军政而振人心,且何以慰死节诸臣于地下?”①浙江提督余步云被处死弃市。走上投降之路的清廷,虽然对余步云以军律处决,但更是在逐渐起用投降派。二十六日(1月26日)道光帝下旨:“赏已革大学士琦善四等侍卫,为叶尔羌帮办大臣。”②
  直隶总督、大学士琦善(字静庵)是道光帝所倚任的重臣。他作为朝中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对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得到道光帝赏识并得到重用,深为嫉视和不满,这不仅是个人的得失,更是政治上的分歧。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英军北犯,引起道光帝对粤事的不满,加上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提示和支持,琦善谎报实情,恐吓道光帝,严劾林则徐。使林则徐遭贬斥、被革职,由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取代林则徐办理中英交涉。作为清王朝封建守旧官僚的琦善,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畏敌如虎,屈膝媚外。从二十年十一月六日(1840年11月29日)抵广州,到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1841年3月13日)被革职锁拿进京,前后约四个月的时间里,琦善为了向侵略者求和,调查林则徐“罪证”,蓄意诬陷;裁减壮丁水勇,撤除御敌设防;不缉汉奸,不探敌情;不准对敌开炮,不许增兵;抗拒道光帝三令五申的严密防范英军的谕旨,不做战守准备,结果接连战败,丧师失地。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沙角、大角炮台因孤军无援而失陷,守将陈连升父子等将士含恨阵亡;二月六日(1841年2月26日),虎门失陷,水师提督关天培、游击麦廷章壮烈殉国。次日,英军攻占乌涌,守军总兵祥福等不屈死难。英国侵略者长驱直入,打开入侵广州的大门。琦善与义律多次密商乞和,私自应允义律的《穿鼻草约》,即割让香港、开放广州、款赔一千二百万元等。这是英侵略者进行军事讹诈的产物,也是琦善奉行投降主义的必然结果。虽然《穿鼻草约》琦善未及如期盖用钦差公印,当时也未被清朝承认而失效,但它实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割地赔款的先例,成为后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命运的《南京条约》的基础。追本溯源,琦善实为祸首。如《清史稿》所论:“罢战言和,始发于琦善;去备媚敌,致败之由。”道光帝得到广东巡抚怡良的揭发,怒不可遏,先是命令在粤处斩,后降旨械系至京处斩,续又命将琦善路斩。但由于穆彰阿等人的极力维护保举,道光帝不仅饶了琦善一命,还很快将他起用。
  十二月二十九日(1843年1月29日)是除夕。鞭炮声声,合着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着惠远城,辛苦劳作了一年的边地百姓们,也该到欢乐的时候了。这是林则徐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北国边塞度岁。他想起前年度岁在广州,去年在开封祥符治黄工地,而今又在伊犁。三年来就是这样东奔西走,行止不定。屈指算来五十有七,百年光阴,已过去了一半还多。心境寒苦,就像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除夕夜怕听更鼓声,又像宋代的苏东坡。烛光映照着林家父子三人相依无语的身影,他无法遏制和解除自己对寓居西安的郑夫人的思念,只有借酒浇愁。
  回首往事,林则徐为是非曲直无人分判深感愤懑,他思家更思国,而今无国又无家。耳听爆竹噼啪作响,肝肠欲裂。借住在别人家过年,眼望门上桃符,心中难抑酸楚。庆贺春日来临的幡胜在飘扬飞舞,春光激励人们争胜振作。他把晚年来到冰天雪地的伊犁作为新的机缘来安慰自己:这里既没有那种娼舞宴乐的争春馆,又可以躲避朝中投降派的谗言攻击,想起往年在京城时,元日穿宫门而上,入殿朝拜,感恩的泪水沾湿了诏书。他盼望在新的一年里,道光帝能对他赦免放还。林则徐心潮激动,感慨万端,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写下日记,而是把他的情感溶入了《除夕书怀》四章之中,大声疾呼:“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时值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危急关头,爱国志士要发愤自励,志国恢复,绝不能高枕无忧,忘情声酒!
  正月八日(2月6日),布彦泰将军送回折来,林则徐见道光帝在布彦泰关于林则徐到戍一折上朱批:“知道了,钦此。”他阅读邸抄,知豫堃也被流放,亦来伊犁。
  豫堃字厚庵,满族人,曾任粤海关监督,是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抗英的日子里风雨相从的朋友。林则徐奉旨将赴浙江准备离开广州时,行装分为三份,一交厦门人林孝桓由海船带往福州,一份自带,一寄存豫堃处以备取用。可见关系密切,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林则徐在伊犁边塞等候老友的到来。
  正月十五日(2月13日)为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元夕,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元宵佳节的惠远城,张灯结彩,灯火辉煌,游人如织。林则徐携三儿聪彝、四儿拱枢,邓廷桢领次子尔颐,结伴游览夜市。歌舞管弦,欢声笑语,少数民族的姑娘也梳妆打扮,骑马参加盛会来了。置身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林则徐在日记中记:“食毕放烟火,月色如昼,复与嶰翁诸人踏月出游。市上有演台阁唱秧歌者,二鼓归。”①并作《元夕与嶰筠饮,遂出步月,口占一律》:
  春衣典得买今宵,逐客愁怀对酒消。
  踏月吟鞋凉似水,遏云歌板沸如潮。
  楼前夜市张灯灿,马上蛮儿傅粉娇。
  试问双幢开府日,可能恣此两逍遥?②
  他笑着问邓廷桢,在你我出任巡抚总督、主持开府的日子里,可曾有过这样的逍遥自在?似乎说的是无官一身轻,实则反映了林则徐渴望着起复,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

附注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六四。;《清宣宗实录》卷387。;林则徐《癸卯日记》,初刊于《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又收入《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凡出于此,不再注明。;《云左山房诗钞》卷七。

知识出处

流放伊犁

《流放伊犁》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2003

本书系《林则徐在新疆》丛书的《流放伊犁》分册,以严谨的历史事实,论述林则徐在新疆的思想和实践,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高尚的品格节操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收录近年来人们的怀念诗文。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