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汉代新疆的经济文化和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35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汉代新疆的经济文化和宗教
分类号: F326;F323;C55
页数: 3
页码: 8-10
摘要: 汉代新疆,天山以南主要是绿洲农业,天山以北、昆仑山麓和帕米尔高原主要是畜牧业。南疆及吐、哈盆地的农作物粮食、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北疆及山区、草原的畜牧业条件优越,主要牲畜是马、牛、羊、驴、驼等,其中乌孙伊犁河谷的马被誉为“天马”。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佉卢文 考古工作者 萨满教 公元前

内容

汉代新疆,天山以南主要是绿洲农业,天山以北、昆仑山麓和帕米尔高原主要是畜牧业。南疆及吐、哈盆地的农作物粮食、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北疆及山区、草原的畜牧业条件优越,主要牲畜是马、牛、羊、驴、驼等,其中乌孙伊犁河谷的马被誉为“天马”。
  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汉朝统一西域,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在西域都护府的统一治理下,新疆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屯田官兵带来了中原的铁农具、耕作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同时,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也传到新疆,推动了当地的冶铁业、采矿业和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屯田带动了农田水利建设,屯田士卒兴修了大量的灌溉渠道。考古工作者在若羌、罗布泊、轮台、沙雅、焉耆等地发现过不少汉代古渠道遗迹。在伊循屯田遗址范围内,发现有比较完整的灌溉渠道系统。此外,毛纺织、制陶、皮革加工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商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西方各民族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往于丝绸之路上。解放前后,在新疆南北各地和丝路沿线出土了大量的汉代五铢钱、汉佉二体马钱和安息银币,表明了新疆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兴盛。
  在汉朝治理下,西域进入封建制时代。汉统一西域后,西域诸国官方普遍使用汉文字。考古工作者在南疆各地发掘出很多汉代木简,上面书写着汉文文书。二世纪后半叶,塔里木盆地南缘各地则同时使用汉文与佉卢文。汉佉二体马钱就是一种铸有汉文和佉卢文以及马、骆驼图案的钱币。汉代新疆的音乐、乐器、舞蹈艺术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原汉族的文化生活。
  汉代西域各族信奉的宗教有萨满教、祅教、佛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思是“巫”。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有灵魂。他们相信人间的祸福都是由神与鬼、魔所决定的。匈奴和乌孙都盛行萨满教。中国北方后来相继兴起的游牧民族也都信奉萨满教。公元前1世纪,萨满教在天山南北各地流行。祅教又称拜火教,是公元前6~5世纪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的。祅教崇拜日月星辰,更崇拜火。祅教认为宇宙间有善恶二神,善神代表光明、生长;而恶神则代表黑暗、死亡。人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死后要受到善神的审判,或进天堂,或入地狱。袄教创立后不久就传到中亚河中(阿姆河、锡尔河之间)地区,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新疆。汉代新疆有祅教流行。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是一位厌世出家的王子。佛教认为世界充满着“苦”,即所谓“苦海无边”,人们要脱离苦海,只有信佛修行,求得解脱。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传播到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又经克什米尔传到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天山南部。公元1世纪,佛教在和田、喀什地区已有初步发展。于阗和龟兹是汉代新疆佛教的两个中心。近代以来,多次在和田地区发现了用佉卢文写成的佛经,经考证为公元1世纪的写本。中外专家考证,佉卢文属古印度语的俗语。东汉时,许多西域高僧到内地翻译佛经,传播佛教。

知识出处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出版者:新疆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8

这本《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所叙述的是从远古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疆历史。由于时间跨度大,数千年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胜枚举,政权更迭和民族兴衰波澜壮阔,社会经济变迁和思想文化演进翻天覆地。限于篇幅,本书只是勾画出新疆二、三千年历史的基本线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