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焉耆县一中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243
颗粒名称: 二、焉耆县一中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G633;G642;G623
页数: 3
页码: 50-52
摘要: 焉耆县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它坐落在新建的开都河大桥的东北角,占地面积72亩。该校的前身是“新疆省立简易师范”,始建于1938年,原校址在现今的县印刷厂内。第一届师范生于1940年毕业。为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新疆省教育厅指令焉耆、阿克苏等地的简师停止招生,将小教培训全部集中到迪化(乌鲁木齐市)。
关键词: 民族教师 新疆省 焉耆县 民族班 全国先进单位

内容

焉耆县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它坐落在新建的开都河大桥的东北角,占地面积72亩。该校的前身是“新疆省立简易师范”,始建于1938年,原校址在现今的县印刷厂内。第一届师范生于1940年毕业。为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新疆省教育厅指令焉耆、阿克苏等地的简师停止招生,将小教培训全部集中到迪化(乌鲁木齐市)。1946年焉耆简师又奉命恢复招生,1953年改名为“新疆省立焉耆初级中学”,1958年学校招收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为培养一部分小学师资,校内又附设两个初级师范班(维、蒙各一个班),自此以后,焉耆中学就成了全州培养多种人才的基地之一。
  1960年,巴州与库尔勒专区合并,州政府由焉耆迁至库尔勒。将焉耆中学定名为巴州三中。1966年根据州政府的决定,又改名为焉耆县中学,成为县属中学。1978年焉耆县二中成立,焉耆县中学正式定名为焉耆一中。因此,自1953年由焉耆简师改为普通中学后,学校工作纳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学生人数1957年比1950年增加五倍,教职工增加四倍,新建校舍2710平方米,教学仪器基本配套。民族教师的学历,1952年大专程度的教师占9.5%,高初中程度的教师占90.5%;1957年,大专程度教师占43.5%,高初中程度的教师56.5%。1952年民族班是由汉族教师带翻译上课,一年的教学计划只能完成一半。1957年随着民族教师队伍的壮大,民族班的全部课程均由本民族教师担任,教材采用油印,翻译的办法,解决了民族班无课本的问题。由于解决了教材和教师问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由1952年民族学生考试不及格的比例16.67%降低到1957年的6.72%。
  1956年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修建了一个礼堂,八间办公室1000平方米(现已拆除)。1958年学校被评为卫生工作全国先进单位,蒙古族教师阿尔亚代表学校进京参加授奖大会。1958年,学校发展到13个班,学生达542人,教职员工30名(其中5名中共党员),学校订阅报章杂志69种,图书由1952年2820册增加到8012册。
  1958年下半年,学校师生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投入到大炼钢铁的运动中,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学校缺少办学资金,师生慷慨解囊,集资1853.18元,结合教学,试制土化肥500公斤,开荒造田50亩,饲养了一部分猪、羊、牛、兔、鸡,为改善办学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9年,为响应毛主席“全民皆兵”的号召,全校开展了军训活动,组成了1个营,4个连,8个排,20个班。由于学校军训和政治训练成绩卓著,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蒙族教师阿拉西赴京代表学校参加授奖大会,奖励学校自动步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在教学上,学校提出了“一切为教学服务”的口号,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研究委员会”,采取层层负责,层层把关的办法,严把教学质量关,当时学校治学严谨,闻名于全巴州。“为人师表,决不误人子弟”—是当时教师的共同心声。1963年学校汉回教师大专文化以上的达100%,维族教师达86%,1961年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中有18名升入大专院校学习,回族马翠英同学考入大学,拉开了焉耆回族女学生上大学的序幕。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这所多民族的普通中学为培养和造就祖国的建设人才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今天焉耆县一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责任编辑赵建忠)

知识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出版地:2002

本书是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第十辑,书稿中摘选的已经出版过的文史资料,作品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存史资政的重要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