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克油化厂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209
颗粒名称: 乌鲁克油化厂的变迁
分类号: F426;F326;F127
页数: 8
页码: 162-169
摘要: 乌鲁克油脂化工厂是继乌鲁克粮油机械厂解散之后而成立的新兴企业,自1988年8月建厂以来,经几任领导的努力奋斗,大胆改革,从一个小型工业企业,自我发展积累资金运营,发展成为巴州地区最大的食品油加工企业。
关键词: 油脂厂 生产线 副厂长 乌鲁克 总投资

内容

高建林
  乌鲁克油脂化工厂是继乌鲁克粮油机械厂解散之后而成立的新兴企业,自1988年8月建厂以来,经几任领导的努力奋斗,大胆改革,从一个小型工业企业,自我发展积累资金运营,发展成为巴州地区最大的食品油加工企业。
  当时,师领导班子通过考察塔里木垦区5个团场位居218国道两侧,交通方便,棉花是这里的支柱产业,由各团自行加工皮棉,交师棉麻公司外销,所剩副产品棉籽很适合在乌鲁克建立中心榨油厂(乌鲁克油脂化工厂)再因团加工连加工棉油,设备简陋,主要采取简单榨炼,除了供应本团职工还对外销售,既不利健康,又造成油品价格混乱,饼中含油率高,加工费用与利润失衡,棉籽流失严重,同时影响棉花加工等多种不利因素。师党委决定利用粮油机械厂遗留的厂房和一部分榨油设备,再协调部分设备,可以进行生产,从焉耆垦区商调来95型榨油机两台,红岩300千瓦发电机1台,按股份制由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农二师,以联合出资的形式,由师工交处牵头,于1988年8月成立了乌鲁克油脂化工厂,这个联营加工厂主要任务是负责团场棉籽的加工,按比例返还产品、副产品,返还之外的富余产品有销售自主权。所有人员从这5个团场抽调,原则上按比例配人,避免产生矛盾,当时这里住房条件尚好,来厂的干部有:第一任厂长刘富云,书记王文德,副厂长毕作山、李新里、刘凤翔。这一批来的职工有40多户,以后又分来第二批、第三批,干部、职工基本趋于饱和,在经一段时间的厂区内外整理和检修后于秋末开机试产。
  第一榨期按粗放型人员配置,力求在探索阶段逐步制定科学用人机制,合理量化指标,改变岗位密集型分工。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4台200型榨油机配套运转,另一台备用,一条老式榨油生产线运作起来了,毛油日处理能力达15吨,香喷喷的棉籽油一锅锅炼出来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加工成本高,加工费提取比例少,而市场价格俏,因此,在口粮油供应之外,还有不少托关系开便宜油的找上门,但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当地维吾尔、回、哈萨克族群众来到厂里几乎都给了一定优惠和照顾。
  1989年底,从三十一团调来的冯建立为第二任厂长,其它领导调整为:王文德为书记、刘富云为第一副厂长,毕作山、刘凤翔为副厂长和工会主席,新领导班子调整后,为经济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通过总结自然规律和历史教训,使油脂加工也随着团场经济的繁荣而发展,每公斤棉油收取加工费由0.45元,分三次涨到1.08元,主要副产品返还比例(棉油15%、棉饼35%、棉壳38%)基本不变,随着团场开发土地面积加大,单产、总产的提高,棉籽的供应量也相应增加,为完成三大指标创造了条件,另外,为了提高职工收入由党总支研究决定,每位职工可以出资入股买拖拉机,拉运棉籽,运费除了用于其它开支外,给大家按股分红,职均年分红1000元左右,职工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凝聚力。
  该厂在对职工管理教育上,逐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耐心转变后进员工的思想,实事求是,治病救人,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打破团场观念,营造爱厂如家的良好氛围。1990年下大力气,在职工住房四周用挖掘机深挖沟坑,回垫风级沙,购来大树苗,由职工包干种植和养护,两年后馒头柳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远近闻名,优化了环境。
  冯建立非常重视工艺图设计和精细制作的技术要求,积极培养技术能手,在这种氛围下,在员工中树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搞修旧利废和技术革新,对增设项目充满了热情。1992年上马了一条日产15000条肥皂的生产线总投资90万元,1997年6月停产,原因是市场洗涤用品发生了革命性转变,造成滞销,被迫停产。
  在1992年的以后几年里,乌鲁克油脂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两个文明建设相应取得了很大进步,职工自觉搞起了自营经济,形成了活跃的气氛;油脂厂党总支书记兼工会主席刘凤翔常鼓励大家养牛、养羊搞好家庭副业,要靠勤劳致富提高家庭收入,起到了很好效果。到了1994年春,厂党总支研究决定除了管好责任树以外,厂里花机力、人工在纵贯生活区的宽敞地带推出地块,加好埂子,每家分自留园1亩多,指定种梨树、棉花或种菜,挣回不少收入,果子收了分给大家,但要求棵棵活,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体。工会还开办了职工食堂,食堂经营了近十亩菜地和棉花,为了增加收入,喂了几头肥猪,给职工搞福利,那时,厂里的福利一年比一年好,过节、过年都能分到很多物品,这些年由副厂长李富贵配合厂长抓生产,促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使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1995年通过异地考察,厂领导申请建浸出车间,师批准了,包括新厂房共投资210万元,建成一条日处理60吨棉粕的浸出生产线,较好完成了浸出工艺,使饼中残油得到了较好的回收,于当年10月投产(饼中残油不计在返还产品,可自行处理)。
  在1995年-1996年垦区各团抓住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发展为龙头,带动其它各业发展成为明确的思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5个团场的棉籽再加上卡拉水管处也参与供原料拉产品的行列,棉籽的供应量相当于前两年的两倍左右,年供货量已达到18000吨,那条老式生产线与浸出车间工艺和产量不衔接,加之周期要跨年度,面临这种局势,厂领导经过多方努力,决定由江苏海安粮油机械公司负责提供设备和安装,总投资200万元,一条日处理棉籽143吨的预榨生产线于1996年11月投产,与浸出车间配套,使加工能力大大提高,整个工期在100-180个工作日,职工半年参与车间工作,另外时间可参与集体学习、娱乐活动和安排搞家庭副业等,而老式榨油生产线单独工作几乎每年都要从10月干到第二年9月,不利于搞好员工的学习和教育。
  1997年3月第三任厂长缑姚和接任,大力贯彻邯钢精神,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彻底打破档案工资,工人实行岗位产量工资,干部实行岗位工资,给车间一线工人提高待遇,因此造成一种当不当干部不影响收入的形势,其次对不盈利的公司、车间坚决停产,先停掉总投资90万元的肥皂车间,又停掉总投资60万元的生化蛋白饲料车间,依法注销立丰公司等,然后对全厂干部重新考核聘用,两年来共解聘干部11人,充实生产车间第一线,使干部人数从原来33人减至25人,工作效益反而得到了提高。针对车间用工,1997年、1998年分两次对车间岗位进行裁减,使车间工作岗位从原来的115个减至71个,共裁减35.6%,计44个岗位,这些裁减的人员一部分充实临时工岗位,一部分从事农业(耕地140亩)、林业(700多亩)生产,车间人员虽裁减不少,但车间生产消耗情况却相当乐观,员工在改革中尝到了甜头,更增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心。
  1998年以来乌鲁克油脂厂紧紧围绕兵师党委的要求,努力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发展是第一主线,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第一指标的原则,在管理上深入研究,使经济呈现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这两年里厂党总支放手让年轻干部发挥才能,主要由杨世合副厂长主抓生产,负责榨油生产全过程和质量鉴定,分管劳动人事工作和安全工作,当时在学邯钢、引机制的改革东风激励下,厂里制定了一系列的用人制度,进一步制定了岗位操作要求和综合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把职工和企业捆在了一起,管理上更具有规范性,使岗位职工真正从“要我管理”向“我要管理”观念上转变,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指标,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局面。联营团场的棉花丰收是乌鲁克油脂厂取得棉油加工销售效益的重要前提,当时联营团场每年都有多次不同程度的天灾和旱情,通过努力每年都是抗灾自救夺丰收。通过不断扩大耕地面积、改造中低产田以及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和运用,使棉花总产连创历史新高。“大河有水小河满”,该厂的棉籽拉运量从1998年的23000吨上升到1999年的27000多吨,乌鲁克油脂厂也显现了巴州地区油老大的蓬勃朝气。成品油总产已达到了5000吨的规模,继续保持了师工交建商企业中“赢利大户”的誉称,年上缴利润1998年185万元,1999年196万元,连年受到师党委的表彰。
  在总支书记、厂长缑姚和与新一轮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油脂化工厂不仅仅工业一花怒放,各行各业也都在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使企业产品不断迎来客商的好评。职工收入与班组产量有关,岗位奖罚分明,相互促进使劳动工资不再是某一个人行动。一条龙作业进一步推动了集体协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职均收入1998年为7600元,当时职工收入已趋于稳定。有些单职工家庭靠勤劳搞第三产业,进补了家庭收支项目,解决了困难,因厂里对养殖产业坚持供应平价饲料,并提供无偿技术服务,使相当比重的养殖户,凭着精明强干发了家。
  2000年本厂在36团举行的第三届农二师塔里木垦区职工运动会上荣获拔河第三名,团体体育道德风尚奖,个人荣获一个第三名,为油脂厂争得了荣誉。
  1998年春,乌鲁克油脂厂决定进行危房改造,职工出资3万,厂补贴2.8万元,兴建85平方米一套的砖木民居,当年建造8栋16家住房,干部职工喜迁新居,四年来共改造80%的新居。在住房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职工们深刻感受到住不住楼房都无妨,不住楼也有了住楼的条件。
  2000年3月,三十二团副团长周和平调至油脂厂任党总支书记、厂长。他的工作方法是: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再进行民主决策。在他的感召下,干部群众尽心尽职地工作,职工住房修建工程没有停,他就是要让大多数干部职工住上新房,安心工作。厂领导千方百计给职工改善居住条件,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首先解决在塔里木吃涝坝水不利健康的问题,每户职工发一台纯净水饮水机年补贴6罐水不要钱。洗澡难,虽说不是家家难,但是面临广大职工上夜班、高温、高粉尘的作业环境,下班回到家里没有方便条件洗浴,厂研究决定新居每户配装一套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职工的问题。职工新居从原来的58000元降至45000元,达到了同等工程的质量水平。
  2001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年份,油脂厂党总支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转变观念,大胆开拓,在2000年刚刚建成一个300头规模、职工集资入股129万元的中型鹿场后,又在厂区外果园和十八团渠我厂种植连的果园分别租赁给两个承包大户,使年倒贴进50多万转为年上缴给厂里16万元,一正一反使亏损变盈利。目前三年来鹿场存栏近200头鹿,每年职工可分到10%的红利。集体统一搞庭院经济为职工创收,使职工喜上眉梢,乐在心里。2001年春,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农二师棉麻公司、乌鲁克油脂厂以股份制形式兴建了一座年加工30000吨籽棉的机采棉加工厂,总投资2500多万元,清花主设备采用美国拉姆斯公司的先进设备,当时整套流水线在全疆只有几套,南疆农二师同年就建成两套,一套在二十九团,一套在乌鲁克油脂厂。在试产过程中,涉及许多有关加工质量要求的问题,主要矛盾在于棉纤维在机器里清选步骤多,等级降低,给农场和农户造成了一定的级差损失,这个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产线受到冷落,但是拾花大军是否永远代替拾花机器和轧花新工艺,有待于进一步实践证明。
  2002年油脂厂根据“1+8”文件精神,按《公司法》模拟运作。同年秋季,农二师党委宣布了轧花厂的改制问题,董事长由周和平担任,总经理由三十一团团长戴震担任,下设厂长、副厂长四名,在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油脂厂抽调104名人员充实到乌鲁克轧花公司从事管理和生产,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只试运行了一个轧期就宣布解散了,由油脂厂经营(2003年结算),综合亏损190多万元,使企业负债累累。
  2002年10月,乌鲁克油脂厂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列入议事日程,厂长周和平对全面推行9000体系信心十足。在2003年3月底正式通过了内审和外审,取得了9000认证的资格证书,把质量管理工作摆到了一个新高度,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2002年油脂厂对炼油车间进行了改造,总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一套全连续式精炼设备,提高了棉油精炼率3-4个百分点,又利用资源优势,结合实际的“科技兴企”为目标,用科技指导生产,努力提高效益。对电力设备进行无功补偿改造,使整个榨期可节约电力6万多元。该厂还年年搞大干一百天的活动,生产任务分解到车间、班组,由厂长与车间主任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到人,强化管理,以优质高效的生产服务和质优价廉的产品赢得广大客户的青睐。
  2002年4月初乌鲁克油脂厂按照兵团“1+8”文件精神,以干部职工集资形式共投资20多万元,从陕西分两次购买了“秦川肉牛”40多头,成立了股份肉牛场,其肉牛特点是:棕红色、无杂毛、体格健壮、耐粗饲、屠宰出肉比例高、蛋白质含量高、疾病率低、耐干旱、繁殖力强。因此饲养成本低,育成期短,是人们餐桌上理想的佳肴。目前已从第一个承包主李增富手中转包给第二个承包主张红军手中,以利自主经营产生更大效益,该肉牛场已得到兵师党委高度重视。
  2002年9月经营多年的职工股份拖拉机,作价卖给了本厂驾驶员,这10多名驾驶员还可以购买外地汽车搞自营经济,通过2002-2003榨期的原料和副产品拉运,保障了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各位驾驶员也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2002-2003年在岗职工176人,职均工资性收入过9000元,同比增长8.49%,家庭经济收入2002年1834元,同比增长5.29%。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930万元,2003年计划实现1050万元,比预测增长12.9%,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改革、科技、质量,多数企业从理论上知道是企业闯市场必抓的三个环节,但是成功的企业却不在多数。
  乌鲁克油脂厂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以资本为纽带进一步搞活市场,狠抓管理,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职工群众多办事、办好事,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总支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衷心拥护,因此再大再难的困难我们也总能不断地克服,不断地前进。书记、厂长周和平承诺:“如果是我们的产品出了问题,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赔偿用户的损失,然后从我查起,追究责任。”周和平对职工这样说,也是这样对用户承诺的。
  职工小区建设已大见成效,80%的干部职工住上了整齐、宽敞、多功能、人性化的住宅,夜间路灯齐明,小区全部实现柏油路面,四通八达,绿化网交织于每户四周,远远看去,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厂区进行了深层次改造,榨油及成品油车间焕然一新,这里正在按照IS02001∶9000认证的标准进行配套运作,2003年该厂下定决心投资120万元建造一套日产30吨高烹油生产线,目前设备基本就绪,土建工作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年初立项的工程,10月份交工验收,高烹油的上马标志着油脂厂的产品由国标二级换代成更高层次的食用油,用本厂的两条生产线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以及开发异类果实的稀有油类品种,提高植物油的品质,改善人们的生活。
  厂区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全部进行绿化和硬质层覆盖,按照食品加工企业的规范要求,使大气排放烟尘符合自治区排放标准,排污源早已得到有效治理,无论走进社区和厂区,人们都会感到一种自如亲切、和谐的美。

知识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尉犁县委员会

出版地:2003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较详细介绍了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各单位的历史变迁、发展变化以及老军垦回忆录、支边青年在塔里木等情况,它向我们再现了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