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有六大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167
颗粒名称: 六、七十年代有六大难
分类号: F293;F426;U471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一是吃粮难,1958年—1971年从外单位调进粮800公斤。本团没有汽车,运粮从师汽车二连安排车,路不好走,驾驶员不愿来塔里木。
关键词: 发工资 指导员 塔里木 库尔勒地区 库尔勒

内容

一是吃粮难,1958年—1971年从外单位调进粮800公斤。本团没有汽车,运粮从师汽车二连安排车,路不好走,驾驶员不愿来塔里木。
  大部分是从二十一团调粮,派人住在那里,包谷都在连队场里放,有的包谷发霉了,霉包谷也得要,不要就没有,因为我们是要饭吃,可真难呀!
  二是发工资难,1958年—1981年,23年财务亏损1435万元,多年不发工资,职工手里没有钱。
  三职工探亲难,那时候工资很低,加上多年不发工资,职工手里没有钱。兵团对职工探亲有规定,10年探亲一次,农忙时不批假,少批假,农闲时多批假,按职工人数2%,探家的人很少。有的同志30多岁了,还未成亲,这里又没有女同志,请假回家探亲找媳妇,因返场是没有路费,至今仍有未回来的。探亲还有一条规定,探家只报一趟费用,报路费(车票),不报本人工资,要工资就不报车票。
  四、乘坐汽车难。场里开始没有汽车,到60年代后期才有一辆汽车,光机关干部乘坐办公事还不够坐,职工更坐不上。
  1960年冬天,场召开三干会,我到库尔勒购买大会用品,等了两天没有汽车,只有步行到卡拉等车(卡拉有个食宿站,地方上办的),坐在拉空油罐的汽车上面,天又冷,当时我想,就一条命随便吧,路面又不平,差一点要了命。1962年春天,我和二队指导员张学、四队指导员宿禄林、畜牧队指导员鹿得田到师干政校学习(在尉犁县),回来时,光等车就等了一个星期。粮票、钱全用光了,学校领导也为我们着急,帮我们拦汽车。后来,还是碰上开汽车的是宿禄林的老乡,老家一个村的,一起长大,一起参加革命,坐上老乡的车才回到场里。等汽车的味道可真难受。
  五、住房难。1958年建场,除了团部有几幢窑洞平房外,连队都是地窝子。上级不投资,无资金建房,“农业学大寨”期间,先治坡,后治窝。因此,职工住房是个难题,谁都说,地窝子冬暖夏凉,那是宽慰自己。团部虽说住上了平房,也很紧张,政治处宣教股李洪股长,一家大小8个人,住在一间15平方米的窑洞里,简直连站人的地方都没有。
  塔里木人衣食住行花钱难,外边人他们不理解。焉耆、库尔勒地区的人,有个顺口溜,塔里木有三怪:刮风下雨当礼拜,塔里木姑娘不对外,不吃白面瓜菜代。库尔勒、焉耆农场的人教训孩子说“你们再不听话,就把你们送到塔里木去”,塔里木成了监狱,不是人待的地方。
  六、穿衣难,60、70年代,职工穿衣,穿鞋也成了老大难,为解决职工穿鞋难,场专门组织人员做鞋发到各单位解决职工穿鞋问题,其实,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能解决少数最困难的人。
  冬天穿棉衣,也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每天找领导要求解决棉衣的人很多,大部分的棉衣都破烂不堪,那时人走路双手抱在一起,一点精神也没有。
  塔里木人有志气,没有被困难吓倒。老军垦战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50年代,山东、河南进疆的女同志,河南、江苏、湖北支边的老军垦,四川进疆的学生,60年代来自上海的知青也在塔里木,一干就是3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改变了三十一团。

知识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尉犁县委员会

出版地:2003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较详细介绍了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各单位的历史变迁、发展变化以及老军垦回忆录、支边青年在塔里木等情况,它向我们再现了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