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0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病防治
分类号: S858;R73;R181
页数: 3
页码: 474-476
摘要: 巴州有各类畜禽寄生虫149种。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始于50年代,当时主要偏重于治。60年代,随着兽医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防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防治药物主要有“六六六”粉、克辽林、碘溶液、硫双二氯酚、四氯化碳、硫酸铜、砷酸钙、敌百虫、纳嗄宁、贝尼尔等,对控制巴州畜禽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起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 发病率 和硕县 感染率 焉耆县 死亡率

内容

巴州有各类畜禽寄生虫149种。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始于50年代,当时主要偏重于治。60年代,随着兽医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防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防治药物主要有“六六六”粉、克辽林、碘溶液、硫双二氯酚、四氯化碳、硫酸铜、砷酸钙、敌百虫、纳嗄宁、贝尼尔等,对控制巴州畜禽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起了一定作用。
  【反刍兽消化道线虫病及防治】 反刍兽消化道线虫病是由寄生在反刍兽消化道的许多线虫共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的总称,平时多呈带虫感染现象,成为牛羊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冬春期间,牛羊体质瘦弱,抵抗力降低时,线虫成为地方流行病。50年代治疗线虫以驱虫为主,应用的药物主要有敌百虫、硫化二苯胺、柠檬酸哌哔嗪。60年代和70年代采用敌百虫等药物开展预防性驱虫效果明显。80年代先后采用四咪唑、左咪唑、丙硫苯咪唑等新药驱虫。
  【肝片吸虫病及防治】 民国时期,境内除尉犁县和若羌县外,其余6县牲畜均有肝片吸虫病发生,感染率25%。
  1989年春,和硕县有150多只绵羊发生肝片吸虫病,死亡20只,死亡率13%。此病一般发生在平原地区低洼潮湿的牧场上,秋季为感染高峰期,冬春季为发病高峰期,严重感染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死亡率5%左右。对肝片吸虫防治主要采用预防性驱虫和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虫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70年代以前应用四氯化碳、硫双二氯酚、元氯乙烷驱虫,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副作用大。80年代后期主要应用硝氯酚、丙硫苯咪唑、肝蛭净等药,硝氯酚在控制肝片吸虫方面效果最佳。
  【双腔吸虫病防治】 双腔吸虫病主要发生于牛羊,尤其是绵羊,夏秋感染,冬春发病,发病率15%左右,严重的引起死亡,致死率3%。此病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县、博湖县、轮台县、库尔勒市,平均感染率21.4%,其中和硕县最严重,感染率高达68%。该病发生在山区森林草场,主要是矛形双腔吸虫,病羊表现粘膜黄,逐渐消瘦,颌下水肿和下痢,剖检肝肿大变形,胆管内存有大量虫体。70年代采用海托林、血防-846在春秋季驱虫,80年代用丙硫苯咪唑驱虫。
  【牛羊绦虫病及防治】 牛羊绦虫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查队在1958年家畜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发现。此病广泛流行于全州各地,牛羊均有感染。牛羊绦虫主要是扩张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盖氏曲子宫绦虫、中点无卵黄腺绦虫,感染严重的羊群发病率达30%以上,死亡率达5%以上。在春秋季节,当羊群中的羔羊拉稀诊断为绦虫病时,要对整个羊群进行治疗驱虫。70年代以前采用硫酸铜、砷酸钙和硫双二氯酚驱虫,80年代后采用氯硝硫胺、丙硫苯咪唑驱虫。经过长期防治,巴州地区牲畜牛羊绦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牛羊绦虫蚴病及防治】 牛羊绦虫蚴病,也叫包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犬、狼、狐等野兽小肠内,幼虫(棘球蚴)寄生在家畜和人的各脏器,形成包块,耗损体质以致死亡。棘球蚴病在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县感染严重,牧区感染率为60~70%,农区感染率为20~40%。此病至今无特效药防治,常用药物有吡喹酮和槟榔碱等。
  【牛囊虫病及防治】 牛囊虫病主要分布在尉犁县、若羌县和库尔勒市。1984~1985年,尉犁县的牛感染率分别为66.7%、42.9%。牛囊虫病主要寄生在心肌、舌肌、咬颈肌、肩胛肌、臀肌,其次是腰肌、肌间肌,少数严重的在牛瘤胃、网胃、瓣胃、肝、肾、肺也有寄生。此病诊断困难,无特效药物。由于其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必须加强对病人的驱虫,同时管理好粪便,不污染草场,以切断对牛的感染。
  【猪囊虫病及防治】 猪囊虫病又叫“米心肉病”或“米猪肉病”。1974~1980年,尉犁县肉检974头猪,患病123头,感染率12.6%。此病发生前诊断困难,无特效药物治疗。感染囊虫的猪肉不能食用。
  【锥虫病及防治】 又叫“苏拉病”,多发生在骆驼、马、驴、牛中。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县、博湖县。1950~1959年,和硕县、和静县、焉耆县发病驼759峰,死亡136峰,发病率为2.89%,死亡率17.92%。1962~1969年,全州发病2070峰驼,发病率5.95%,死亡82峰,死亡率3.96%。1970~1979年,发病700峰,发病率3.61%,死亡71峰,死亡率10.14%。1983~1988年,发病477峰,死亡38峰,发病率1.56%,死亡率为7.97%。防治药物主要用纳加诺(拜耳205)、新胂凡纳明和安锥赛等。
  【牛焦虫病及防治】 病原体为环形泰勒焦虫,多在5~8月发病。6~7月为高峰期。1959年,巴州种畜场发生牛焦虫病。1965~1969年,焉耆县、库尔勒县、轮台县有339头牛发病,死亡27头,死亡率7.96%。1970~1979年,库尔勒县、和静县、焉耆县、轮台县、博湖县2153头牛发病,死亡178头,死亡率8.27%。1980~1985年,共发病2951头,死亡144头,死亡率4.88%。
  对病牛使用阿卡扑林、黄色素、贝尼尔、磺胺苯甲酸钠注射治疗。采用捕捉、喷擦药液等办法,消灭畜体及圈舍内外的蜱类,以及注射焦虫苗预防。
  【鸡兔球虫病及防治】 鸡兔球虫病是巴州最常见和发病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3个月以内的雏鸡和幼兔,发病可达50%,致死率达60%。1963年,和硕县有28只鸡发病,死亡11只,死亡率39.29%。1982年,库尔勒市121只鸡发病,死亡36只,死亡率29.88%。1984年博湖县、库尔勒市共有649只鸡发病,死亡120只,死亡率18.49%。同年,博湖县城80只兔发病,死亡率44.44%。防治药物有氯苯胍、氯丙啉、球痢灵和二甲苄氨嘧啶等。
  【疥癣病防治】 绵羊疥癣病主要为痒螨,山羊疥癣病主要为疥螨。50年代巴州各地均发生过羊疥癣病,一般羊群感染率在20%左右,个别高达80%以上。60年代,全州共发病27.97万只羊,发病率1.76%,死亡4304只,死亡率1.54%。70年代发病10.61万只,发病率1.09%,死亡1804只,死亡率1.7%。80年代发病13.74万只,发病率1.15%,死亡1707只,死亡率为1.24%。对疥癣病主要采用克辽林、666乳剂、林丹、杀螨灵、螨净等药浴。在气候寒冷不宜药浴的季节,对患病羊用5%敌百虫或其他药浴药物直接涂擦患病部位有一定疗效。
  【蜱防治】 巴州主要有璃眼蜱、扇头蜱、革蜱三种,寄生于马、牛、羊的体表。蜱不仅引起家畜贫血、消瘦、麻痹、生长发育受阻,而且还能传播多种焦虫病和传染病,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采取菊酯类等药物防治能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药物缺乏,此病的流行仍十分严重。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