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源流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8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源流历史
分类号: C55;F323;I267
页数: 2
页码: 264-265
摘要: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人的自称,意为“联合”和“协助”。在汉文古籍中,维吾尔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丁零、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等不同译名,至元代始有“畏吾儿”见于著录,至1935年始定今名。
关键词: 罗布人 维吾尔族 维吾尔人 托克托 库尔勒

内容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人的自称,意为“联合”和“协助”。在汉文古籍中,维吾尔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丁零、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等不同译名,至元代始有“畏吾儿”见于著录,至1935年始定今名。
  隋代,与韦纥有族源关系的铁勒13部之一的契苾部落游牧于珠勒图斯,后率部西迁。唐贞观六年(632),归属唐朝,余部散居于焉耆、轮台一带,与当地民族杂居,大中十~十一年(856~857)之间,回鹘庞特勤15部在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定居,建立安西回鹘汗国。
  焉耆在西汉时即为绿洲“城国”,农业比较发达。当时,除操焉耆龟兹语的土著、契丹人、汉人、西突厥人外,还有回鹘族。那时庞特勤部尚处于“居无定所,随水草流移”(《新唐书·回鹘传》)的游牧部族阶段。在多种民族杂居的条件下,维吾尔人吸收绿洲文化,由游牧逐步过渡到农耕。唐咸通七年(866),西州回鹘将领仆固俊攻杀吐蕃大将尚恐热,若羌、且末地区也归属西州回鹘。随着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文化习俗有较大的变化。到14世纪末,巴州境内的居民基本是维吾尔族。
  元末明初,察合台汗国的首领秃黑鲁贴木耳及黑的尔和卓相继由佛教改宗伊斯兰教,部分蒙古族逐渐维吾尔化。清初,托克托伯克所属500余户在喀喇沙尔、库尔勒地区驻牧,并兼营农业生产。雍正十三年(1735),噶尔丹策凌敦多卜由天山北路进据珠勒图斯草原,并把开都河两岸农田分为牧地,组织沙拉斯、玛乎斯两鄂拓克不断侵扰库尔勒地区。迫使伯克托克托率所部300余户归降清朝,被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安置在罗布淖尔地区游牧,以伯克托克托为散秩大臣随军效力。乾隆二十二年(1757),托克托携带额敏和卓书信前往库车劝降,被小和卓木拘留,后加以杀害。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小和卓木叛乱平定以后,清廷将托克托所属300余户迁回库尔勒、罗布淖尔,阿克苏地区的多朗人也安插在布古尔、库尔勒一带。同年十二月,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书山奏称:“总管阿布都赉安插多朗回众四千六十余名,于布古尔(轮台)、库尔勒、策达雅尔、洋杂尔四处,令小伯克海里勒、额帕舒库尔、密喇三、达里达玛等分管。”(《清高宗实录》)阿布都赉即托克托之弟,时为三品阿奇木伯克。而罗布淖尔的喀喇库勒和喀喇和卓尚留有两个部落183户,共1071名,由哈什哈为总管伯克。巴州境内除土著维吾尔族外,又增加多朗(多伦、倒朗、道南、倒拉等均是同名异译)的一支。
  罗布人是巴州境内维吾尔族的又一支系。清朝以前,罗布淖尔水边,生活着400~500户罗布人。因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与外界隔绝,他们没有严密的社会组织,没有武装,没有文字,讲着浑浊的罗布语。在经济生活上,他们“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划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捕哈什鸟剥皮以为衣”(《回疆通志》)。乾隆二十二年(1757),参赞大臣阿尔衮率军追剿由喀喇沙尔逃到这里的准噶尔沙拉斯、玛呼斯部众人马,搜山巡湖时才发现罗布人。阿尔衮赏给缎匹、茶叶,从此成为清朝的臣民。清政府用伯克制对他们进行管理。嘉庆二年(1797),卡拉、米兰发生烈性传染病,夺去大部分罗布人的性命。外出的罗布人不敢回村,四散流亡,一部分逃至和田地区的洛浦(洛浦是罗布的音转),一部分逃至铁干里克、墩阔坦及轮台的南草湖地区。据《辛卯侍行记》的作者陶保廉目击,到光绪十三年(1887),在罗布、起克(群克)两庄的罗布人只剩74户,后转移到阿布旦庄。民国10年(1921),塔里木河改道,又南迁米兰。从清代开始,因用伯克制对罗布人进行管理,又与维吾尔族杂居,逐渐维吾尔化。
  维吾尔族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木叛乱的斗争中,曾做出很大贡献。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道光六年(1826),在清军平定张格尔入侵的斗争中,喀喇沙尔的别克迈玛第敏、尼杂尔、笔贴式托克托霍承办军务,冒险犯难,亲自督率维吾尔人赶运行粮支援反侵略斗争,因劳绩突出,战后论功行赏,赏赐迈玛第敏二品顶戴,尼杂尔、托克托霍蓝翎。
  18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在太平天国和陕甘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布古尔(今轮台)人民,于同治三年(1864)五月七日发动武装暴动,攻占县城。十三日,库尔勒的维吾尔人也点燃反抗烈火。十四日,喀喇沙尔的维吾尔人也持械攻城,攻占军台。由于封建贵族和宗教上层篡夺起义军的领导权,用“民族”、“宗教”的旗号转移斗争目标,拼凑封建割据政权,互相侵夺,战火连绵,致使英俄支持的浩罕匪首阿古柏乘机进行军事入侵。光绪三年(1877),刘锦棠率湘、蜀各军收复南疆8城,喀喇沙尔、库尔勒的维吾尔族人民“军行所至,或为向导,或随军打仗,颇为出力”。每克复一处城市,“凡搜缴马械,采办粮料柴草,侦探敌情,防守卡隘”等应办军务,均由阿訇、伯克督率维吾尔人民积极承办(《光绪朝东华录》)。同年十月九日,刘锦棠所属奇、正两路军队共33营会师库尔勒时,面临“行粮告罄”,困守孤城的严重局面,库尔勒维吾尔人民主动提供阿古柏储粮的地点,使清军“掘得窖粮数千石以济师”(《清史稿·刘锦棠传》),于是在“数旬之内,迅扫贼氛,穷追三千里,收复东四城,歼敌数千,追回难民数十万”,建立“近古以来,罕有其匹”的奇功(《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在抗日战争中,巴州各地维吾尔族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节衣缩食,捐献飞机一架及大量钱粮、马匹拥军支前,为祖国的救亡图存做出了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吾尔族在抗美援朝,维护地方治安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