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质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7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质变化
分类号: F426;G322;K82
页数: 5
页码: 155-159
摘要: 【盐化度】 1958年以前,焉耆盆地的农业规模较小,虽然地下径流也带来一些盐份,但由于入湖淡水多,湖水循环积极,盐份平衡,大体保持自然状态,矿化度保持在0.4毫克/升以下。1958年以来,在盆地内进行大规模开荒,新垦地多在冲积扇下部和三角洲外缘,自然条件差,土壤积盐较重,0~30厘米土层的平均含盐量一般为2~5%,有的高达5~10%,开垦时的洗盐及排盐水,不论有无排水工程,都汇集于博斯腾湖。
关键词: 矿化度 小湖区 大湖区 博斯腾湖 立方米

内容

【盐化度】 1958年以前,焉耆盆地的农业规模较小,虽然地下径流也带来一些盐份,但由于入湖淡水多,湖水循环积极,盐份平衡,大体保持自然状态,矿化度保持在0.4毫克/升以下。1958年以来,在盆地内进行大规模开荒,新垦地多在冲积扇下部和三角洲外缘,自然条件差,土壤积盐较重,0~30厘米土层的平均含盐量一般为2~5%,有的高达5~10%,开垦时的洗盐及排盐水,不论有无排水工程,都汇集于博斯腾湖。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盐碱地的改良,排入博斯腾湖的排盐量迅速增加。据调查资料统计,焉耆盆地年进入博斯腾湖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达2.653亿立方米,入湖盐量为63.76万吨,其中排进大湖区的水量为2.13亿立方米,盐量为47.85万吨。
  据统计,1976年至1980年,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11.77亿立方米,入湖盐量为87.44万吨,大湖出湖流量为12.70亿立方米,排出的盐量只有47.75万吨,每年累计积存在大湖的盐量为44.69万吨。可使湖水矿化度每年增加0.063克/升。
  【矿化度】 据1958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考察资料,当时博斯腾湖是一个矿化度很低的典型淡水湖,基本上处于原始自然状态,人类大规模活动对博斯腾湖水文循环的影响和干扰还很小,湖水的矿化度,仅为0.37~0.38克/升,西南部孔雀河口附近矿化度与东南部基本一致为0.39克/升。
  198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荒地综合考察队又进行一次采样,大湖区矿化度由以前1.4~1.5克/升增到1.7~1.85克/升以上,年平均增加0.6~0.63克/升。矿化度增长最快的是黄水沟入湖处,由1.8~2.6克/升增到2.3~4.31克/升,湖面西部由1.29~1.36克/升增加到1.73~1.78克/升。
  1984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理研究所在湖区采集水样33个,分析结果表明,湖水矿化度又有很大变化。湖西部矿化度为1.83克/升,北部矿化度为1.89克/升,东部矿化度为1.83克/升,南部矿化度为1.85克/升,中部矿化度为1.87克/升,同1980年相比矿化度在继续升高。大湖区的巴尕乌散、南部的肖呼达乌逊等地的水,矿化度已达到1.7~2.1克/升,个别水域的矿化度已超过了3克/升,湖水已变成咸水。
  1984年,湖水矿化度基本保持在1.6~2.0克/升之间。在矿化度升高的同时,湖水的化学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湖区为SO—CI—Na—Mg型,只有少部分为CI—SO—Na—Mg型。水化学性质由硫酸盐第二矿化阶段变为以氯化物为主的第三矿化阶段。
  1987~1989年,进入湖区的化学耗氧量总计19689.47吨,总氮量3824.33吨,总磷量155.57吨。到1990年,由农田排入湖内废水约2亿吨,盐量30~40万吨,水质盐类成份以氯化钠和硫酸镁为主。工业排放污水340万吨,其中含COD约5831吨,总氮103吨,总磷约11吨。
  博斯腾湖大河口至西泵站一线的50平方公里矿化度0.81克/升,湖水较淡,悬浮物含量较高。西北角的黄水沟区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由于地处农二师焉耆垦区主要排水渠入口处,高浓度盐碱水排泻,使水质矿化度高达1.84克/升,而其他区域矿化度在1.65克/升左右。1990年,湖区平均矿化度为1.64克/升,仍为微咸水,但较1986年降低0.2克/升;湖水较1986年上升0.82米,悬浮物16毫克/升,较1986年下降33毫克/升;水中含氧量7.84毫克/升,较1986年高0.58毫克/升。此外,氯化物、硫酸盐等均有所下降。
  【水质变化原因】 (1.)开都河部分改道工程的修建,对焉耆盆地的水文循环进行了不合理的改造,使博斯腾湖的淡水补充减少,是造成湖水矿化度升高的原因这一。
  1952年建成解放一渠输水干渠,每年大约使3亿立方米的开都河水直接输入孔雀河。
  1958年,为进一步增加孔雀河的水量,又在开都河下游东支修建了宝浪苏木闸,迫使河水自西支经小湖区流入孔雀河,使每年经由东支进到大湖区的河水,由建闸前的64%减到52%,约减少了3亿立方米。开都河东支宝浪苏木以下汊流很多,较大的有四条,只有两条进入大湖,其他两条进入小湖区。这些汊流由于宝浪苏木闸的修建水量减少,多被开垦为农地,直接影响了水流的渲泄。因此开都河东支以下能直接流入大湖的河水实际已经不多。
  此外,在焉耆盆地西北部距黄水沟出山口不远处的戈壁滩上修筑一座黄水沟分洪闸,使黄水沟洪水期的水流经分洪闸直接导入开都河,不能经黄水沟河道进入大湖,而能进入大湖的水全系西北洪区排出的高矿化度洗盐水。
  (2.)进入小湖区的开都河水造成小湖区水位抬升,高于大湖区,出现顶托现象,使大湖区水流更加缓慢,水文循环减弱。大湖的出流量每年仅为1.6亿立方米左右,而小湖区的出流量为5.4亿立方米。小湖区的水处于积极循环状态,而大湖区基本上是处于死水状态。水流处于积极循环的小湖区,近10几年来,矿化度没有明显增高,而大湖区因为湖水循环受滞,盐分的积累明显增加。
  (3.)造成博斯腾湖矿化度升高的另一原因是农田高矿化度盐水的排入。博斯腾湖位于焉耆盆地的底部,是盆地最低洼地区,因而成为接受农田排水的唯一地区,1958年以后,盆地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新垦区多分布在冲积洪积扇的扇缘、干都河三角洲下部地区和古冲积平原区,土地含盐高,农田排水都进入博斯腾湖。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