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和静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6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和静县
分类号: F426;F812;G613
页数: 2
页码: 46-47
摘要: 和静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82°28′~87°52'、北纬42°06′~43°32′之间。北越天山与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沙湾、尼勒克等市县相连,东与和硕县、托克逊县接壤,西抵新源、巩留、特克斯县境,南界拜城、库车、轮台县和库尔勒市,东南毗邻焉耆,四界邻县共16个。总面积36976平方公里。县城在山前平原区,南距库尔勒市86公里,北距乌鲁木齐市456公里。
关键词: 巴音布鲁克 和静县 极端高温 月平均气温 极端低温

内容

和静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82°28′~87°52'、北纬42°06′~43°32′之间。北越天山与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沙湾、尼勒克等市县相连,东与和硕县、托克逊县接壤,西抵新源、巩留、特克斯县境,南界拜城、库车、轮台县和库尔勒市,东南毗邻焉耆,四界邻县共16个。总面积36976平方公里。县城在山前平原区,南距库尔勒市86公里,北距乌鲁木齐市456公里。
  和静县汉时为焉耆国地。唐时分属鹰娑都督府和焉耆都督府。唐宋之际先后属安西回鹘汗国和西州回鹘汗国,元明时,先后属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蒙古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乌纳恩苏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南路四旗五十四苏木游牧于此,属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民国28年(1939)4月,新疆督办盛世才推行“六大政策”,实行“改土归流”,在保持土尔扈特蒙古王公尊号的前提下,撤销盟长公署,废除扎萨克佐领制,将南部落县治设在和通苏木定名为和通县。同年,改“和通”为“和靖”,和靖意为和平安定。民国33年(1944),三区革命政权在巴音布鲁克建立尤鲁都斯县。民国36年(1947),恢复盟长公署,但仍保留和靖县,属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焉耆专员公署、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65年改和靖县为和静县。
  1990年,和静下辖1区(巴音布鲁克区)、2镇(和静镇、巴仑台镇)、10乡(乃门莫敦、协布乃尔布呼、哈尔莫敦、巴润哈尔莫敦、克尔古提、阿拉沟、额勒再特乌鲁、巴音郭楞、巴音乌鲁、巩乃斯沟)、18个农牧场和51个村民委员会,境内还有自治区、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队所属单位10个。
  和静县是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1990年,全县共有人口164560人,其中蒙古族28536人,占17.34%;维吾尔族34261人,占20.82%;汉族93829人,占57.02%;回族6233人,占3.79%;其他民族1701人。
  和静县地域除山前平原外,绝大部分在天山腹部,群山起伏,山峦迭嶂,有大小山脉80多座。地形呈东西走向,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降低,分山间高原盆地、山地峡谷和山前平原三个地貌单元。山间高原盆地为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县境西北部,是全国著名的高山牧场,海拔高度2000~2700米。山地峡谷区位于县境北部,海拔2000~3500米,山岭峻峭,沟壑纵横,气候凉爽,植被稀疏。以上两区均为纯牧区。山前平原区在县境南部,属焉耆盆地西北部分,为开都河冲积平原,海拔1056~1320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县的农业区。
  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水系以开都河和黄水沟为主,有大小河流25条(含季节性河溪)、泉水56眼、湖泊12个、沼泽24片,年平均径流量37.65亿立方米。气候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性气候,具有南北疆过渡的特点。因地域辽阔,地势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山外平原区(农区),1月平均气温-11.2℃,7月平均气温23.4℃,极端高温38.5℃,极端低温-30℃,无霜期167天;山地峡谷区(巴仑台),1月平均气温-9.7℃,7月平均气温19℃,极端高温34.5℃,极端低温-26.4℃,无霜期131天;山间高原区(巴音布鲁克),1月平均气温-26.4℃,7月平均气温10.5℃,极端高温28.3℃,极端低温-48.1℃,无霜期8天。年平均降水量,巴音布鲁克267.8毫米,巴仑台191.7毫米,山外平原区18.5毫米。全年多西北风,山区多,平原少,风力3~4级,最大12级。自然灾害主要有冰雹、雪崩、暴风雪、蝗虫等。全县森林面积70万亩,以云杉为主,覆盖率1.18%。可利用草场3575万亩,耕地23.4万亩。矿产有铁、锰、铜、白云岩、石棉、石膏、煤、沙金等。野生动物有马鹿、狍鹿、马熊、鹅喉羚、岩羊、青羊、石豹、天鹅、雪鸡、金鵰等。地处珠勒图斯盆地的天鹅湖自然保护区,是国家八大鸟类保护区之一,栖息着各种飞禽70余种,以天鹅最多,有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
  和静县以牧业为主,是自治区发展牧业经济的主要基地。50年代前,广大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活困苦,牧业生产落后,1949年各类牲畜只有27.38万头(只)。1972年,牲畜总头数猛增到102.96万头(只),增长4.7倍。70年代末,牧业生产因草场退化,渐次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各类牲畜存栏达81.56万头(只),其中牛7.12万头、羊67.68万只、猪1.75万口,三项均居巴州各县市之首,年产肉类5261吨、羊毛818吨、牛奶4095吨、牛皮1.13万张、羊皮13.84万张、禽蛋885吨。
  1949年,全县耕地2.5万亩,粮食总产157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修建灌溉渠500多公里、排水渠53公里、机井55眼,积极扩大耕地面积。到1990年,全县正复播面积22.66万亩,生产粮食5.28万吨、油料2393吨、甜菜3.1万吨、西红柿722吨,拥有各型拖拉机1257混合台,其中大中型461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1990年,造林9603亩,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工业以电力、采煤为主。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7个,生产原煤2818吨,发电58.8千瓦小时,加工面粉1.1万吨。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2532.8万元,全年完成客运量3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26万人公里,实现利税17.6万元。有长途电话线路10条,电报电路4条,县和1区2镇5乡10村通了电话。
  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442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896万元,占82.45%;商品零售总额7418万元;财政收入1008.7万元,财政支出2365.5万元,国家补贴收入1356.8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621元,较1985年的395元提高57.22%。
  50年代初,和静县城只有1所蒙古、汉、维吾尔混合小学,学生150人。解放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小学57所,在校学生23421人,有专任教师1586人;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263名。
  全县有县乡医院11所、卫生防疫站1所,床位297张,卫技人员291名,其中中高级医师、医药师124人。
  和静县为蒙古族聚居区,民间歌舞比较活跃,特别是江格尔其(演唱《江格尔》的人)的演唱活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体育摔跤、赛马活动在全州名列前茅。
  和静县文物胜迹有阿拉沟古墓群、查吾呼沟古墓群、哈尔莫敦旧城、满汗王府、巴仑台黄庙、阿尔先温泉、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奎克乌苏天山石林等。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