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焉耆回族自治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6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焉耆回族自治县
分类号: F812;F426;G613
页数: 2
页码: 44-45
摘要: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中部,地处东经85°13′~86°44′、北纬41°45′~42°20′之间,总面积1547平方公里。县城焉耆镇于1956年设立,座落在开都河北岸,东北距乌鲁木齐市420公里,西南距库尔勒市54公里。
关键词: 开都河 焉耆盆地 月平均气温 焉耆县 自治县

内容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中部,地处东经85°13′~86°44′、北纬41°45′~42°20′之间,总面积1547平方公里。县城焉耆镇于1956年设立,座落在开都河北岸,东北距乌鲁木齐市420公里,西南距库尔勒市54公里。
  “焉耆”音同“焉支”,由匈奴王雁疵王部族名称转化而来。汉文帝时,崛起漠北的匈奴,打败驻牧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雁疵王归降匈奴,占据今山丹南大草滩一带作为牧地,即以其部族名称称其附近的山为雁疵山,《前汉记》称之为“鄢耆山”,《汉书·匈奴传》称之为“焉耆山”,《骠骑列传》译作“焉支山”,《晋汉春秋》又作“燕支山”。鄢耆、焉耆、焉支、燕支,音同雁疵。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焉支山匈奴,其裨王雁疵王降汉,封辉渠候。余部西迁,征服了今焉耆盆地的敦薨人,焉耆之名,自此见于史籍。
  焉耆回族自治县西汉时为焉耆国地,唐置焉耆都督府。宋属西州回鹘。叶儿羌汗国时期,名察里斯城。清统一新疆后,改名喀喇沙尔。光绪九年(1883),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五年(1899),恢复焉耆原名,并由厅升府。民国2年(1913),设焉耆县,1954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焉耆回族自治县。
  1990年,全县下辖1镇(焉耆镇)、7乡(北大渠乡、永宁乡、七个星乡、四十里城子乡、包尔海乡、查汗采开乡和五号渠乡)、45个居民委员会和6个国营农、林、牧场。境内还有自治区、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所属的13个企事业单位。
  自治县有13个民族,总人口104144人,其中回族24304人,占23.34%;汉族46118人,占44.28%;维吾尔族30251人,占29.05%;蒙古族3042人,占2.92%;其他民族429人。
  焉耆四周环山,为山间盆地。开都河横贯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洪积平原扇形地带,东南部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均适宜农、林、牧业生产。全县有可耕地67万亩,林地2.22万亩。自治县西部的霍拉山系天山支脉,最高峰海拔3647米,面积201.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2.35%。山区有自然林1万余亩,多野生动物和矿藏,山谷为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开都河是县内的主要河流,流经焉耆盆地110公里,年径流量33.4亿立方米,占盆地总水量的85.5%,河内鱼产丰富。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型气候,年平均气温8.1~8.6℃,1月平均气温-12℃,极端低温-35.2℃。7月平均气温22.9℃,极端高温38.4℃。全年无霜期175天左右,年日照3111.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8.9毫米,蒸发量1950毫米。春季多西北、西南风,风力1~4级,最大达7级。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水,史载1833年、1905年和1921年曾发生3次大洪水,开都河堤多处决口,城乡居民损失惨重;1958年又发生特大洪水,洪峰高达856秒立方米,由于事先发动群众抢险防洪,未造成重大灾害。另外霜冻、冷冻、干热风,有时也给农牧业生产造成灾害。矿产有煤、铁、石英、水晶、云母等。野生植物有118种,药用植物主要有甘草、锁阳、红花。野生动物有大头羊、熊、豹、麝鼠等。
  焉耆属农区,自古就有“良田嘉禾,富渔盐蒲苇之利”的美称,为全州主要粮食甜菜产区。1990年,全县耕地27.4万亩,正复播面积29.27万亩,生产粮食47724吨、油料2370吨、甜菜156022吨、西红柿304吨。七个星乡1990年产粮15519吨,居全州各乡第二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头数19.28万头(只),其中牛1.62万头,羊15.89万只;生产肉类1172吨,羊毛309吨,牛奶800吨,禽蛋222吨。当年造林4370亩,果园面积4142亩,年产果品1254吨,其中苹果504吨,葡萄522吨,杏426吨。全县拥有各型拖拉机1589混合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08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7439千瓦。
  50年代初,焉耆只有几家小手工业。从1958年开始,陆续兴建皮革、粮油加工、食品、木材、印刷、地毯、电池,水泥及机械修造等工业。“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焉耆县多方筹措资金兴建大型制糖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1990年产优质砂糖20795.81吨、酒精935吨,另生产水泥4800吨、电池1225.86万只,加工面粉1787.5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1787.5万吨公里,客运量1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817万人公里。1984年,县邮电局建成营业大楼,分设邮电支局、邮电所和农村电话服务点12处。有长途电话14路,电报电路5路,邮电路总长720公里,乡、镇和21个村通电话。
  焉耆县积极稳步地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加强农牧产品收购,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繁荣了经济。百货、五金、食品、饮服、商业网点遍布全县。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280万元,居巴州第二位,有全州最大的农贸市场。安息茴香、地毯、大白菜、大蒜等均为俏销产品,远近闻名。
  1990年,全县工农业产值2269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其中农业产值13889万元,占61.2%;全年财政收入944.5万元,财政支出1857.5万元,国家财政补贴91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23元,较1985年的435.2元提高66.13%。
  1949年,焉耆卫生事业落后,全县只有一所省立第八区医院,设备简陋,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妇女得产后风的死亡率高达40%。1990年,全县有县乡医院4所、防疫站1所,设置床位120张,有卫技人员164名,其中中高级医师和医药师87人。
  焉耆县于清光绪年间兴办私塾学坊及学堂,但学生寥寥无几。1920年,城内只有1所小学。1934年,增设3所小学。1940年,开办简易师范学校,学生120人。1949年,全县虽有14所小学,31个班级,但全县学生总计不足1000名。1990年,全县有中小学60所,在校学生18479人,专职教师952人;有幼儿园4所,入园幼儿745名。
  焉耆历史悠久,汉、唐时期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遗留下很多文物古迹,主要有七个星明屋、博格达沁古城、唐王城、霍拉山古寺遗址、高寺等。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