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591
颗粒名称:
分类号: D625;D92;F426
页数: 2
页码: 3-4
摘要: 巴州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远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的土著居民为塔里木人。商周时期,由兴都库什山和阿姆河上游东迁的吐火罗人与境内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息于敦薨之水(今开都河)、蒲昌海(今罗布淖尔)地区。和静县察吾乎沟古墓群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木器、铜器和铁器,据测定其文化年代距今约2600~2700年。
关键词: 土著居民 新疆和平解放 总人口 维吾尔族 各族人民

内容

巴州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远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的土著居民为塔里木人。商周时期,由兴都库什山和阿姆河上游东迁的吐火罗人与境内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息于敦薨之水(今开都河)、蒲昌海(今罗布淖尔)地区。和静县察吾乎沟古墓群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木器、铜器和铁器,据测定其文化年代距今约2600~2700年。战国时期,大月氏强盛,迫使河西走廊的羌人、龙勒人西迁至塔里木盆地及若羌南山(今东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带游牧或从事农耕,使巴州境内出现许多绿洲城国和行国,其中楼兰国就是龙勒人建立起来的城邦国家,若羌国是羌人的游牧行国。汉初,因匈奴老单于攻杀月氏王,月氏被迫经巴州境西迁至伊犁河谷。汉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焉支山匈奴,匈奴雁疵王降汉,余部入敦薨水区域,“焉耆”之名自此始。汉将李广利二次出兵大宛之后,围绕汉匈争夺车师,为保护丝绸之路畅通,在境内的渠犁、轮台置兵屯田,汉族人继大夏人之后定居巴州。5世纪~8世纪,鲜卑、柔然、嚈哒、高车、吐谷浑、突厥、吐蕃、铁勒诸部相继进入巴州地区。9世纪中期,由浑河流域西迁的回鹘首领庞特勤,率所属15部在焉耆和珠勒图斯草原游牧,建立安西回鹘汗国。10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在南疆的广泛传布,土著居民与维吾尔族互相融合,加速了维吾尔化进程。17世纪中叶,清朝为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诸部之乱,多次用兵新疆,并实行移民实边和屯田政策,满、蒙古、汉、锡伯、回等民族成员相继进入巴州境内。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民族英雄渥巴锡汗的率领下,由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的土尔扈特、和硕特蒙部先后移至珠勒图斯、包尔图山区及博斯腾湖沿岸驻牧,使巴州境内的民族构成有较大变化。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巴州官兵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执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任务。1954年就地集体转业,与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巴州。以后通过调干、支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军人复员转业和自愿进疆等多种渠道,有大量汉族成员在巴州境内安家落户。1990年,巴州共有33个民族,总人口844832人,其中蒙古族42413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02%;维吾尔族308356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6.5%;回族46747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5%;哈萨克族1096人,占全州总人口的0.13%;汉族44311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2.45%;其他民族3107人,占全州总人口的0.37%。到1990年,新疆和平解放41年来,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遵从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彼此的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自觉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倾向,友好团结,和睦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为建设繁荣兴旺的巴州经济文化事业贡献了各自的力量。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