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也尔盖提的生活乐趣及所闻所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在新疆的科学事业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462
颗粒名称: (四)在也尔盖提的生活乐趣及所闻所见
分类号: I267;G634;C913
页数: 7
页码: 152-158
摘要: 我们到塔城的第六天晚上,接待站通知我们说,参谋长叫我们做准备,明天上午来车搬家到也尔盖提公社去。我们把驻地搬到也尔盖提的那一天,“三代”接待站叫我们带了“三代”指挥部给我们准备的用大小2个袋子分装的35公斤面粉和2包食盐,此外没有其他副食品。我大概算了一下,35公斤面粉几乎刚好是我们勘测组5个人十多天的口粮。巧合的是,这与我们的工作进度计划基本吻合,这些面粉可以吃到我们完成那里的勘测任务。
关键词: 伊塔事件 工作进度 吉普车 指挥部 参谋长

内容

我们到塔城的第六天晚上,接待站通知我们说,参谋长叫我们做准备,明天上午来车搬家到也尔盖提公社去。我们把驻地搬到也尔盖提的那一天,“三代”接待站叫我们带了“三代”指挥部给我们准备的用大小2个袋子分装的35公斤面粉和2包食盐,此外没有其他副食品。我大概算了一下,35公斤面粉几乎刚好是我们勘测组5个人十多天的口粮。巧合的是,这与我们的工作进度计划基本吻合,这些面粉可以吃到我们完成那里的勘测任务。那天早饭后,从塔城出发,我们几个人分别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和赵参谋长的吉普车里。吉普车在前面走,装载行李等物品的大汽车在后面跟着,在塔巴公路上走了一会儿,汽车就左拐弯下了公路,行驶在向南方向通往裕民的大车路上,路两边都是芦苇丛,看不见别处的地物。走了没多长时间,汽车又向左拐弯离开大车路,向东方向开进了距离大车路约三四百米的一片茂密的树林子里边,在一个院子里停下了。司机告诉我们,这个院子地名就叫也尔盖提。但见这个地方坐落在也尔盖提河的一段河曲处,风景幽雅,院子南北长约有30多米、东西宽约有十多米,院子没围墙,院子周围是一片茂密的柳树和参天的杨树等树木丛杂的树林,树荫匝地,盛夏凉气袭人,没有苍蝇和蚊子。院子前面距离房子约三四十米处就是也尔盖提河,河面宽度约有六七米,河水清澈,可以看见河里有褐色脊背的三四十厘米长的游鱼。
  我们看到,也尔盖提的院子里只有一栋三大开间的坐北向南的一土到顶的土房子。说它一土到顶,是那栋房子的土墙没有砖石勒脚,墙根直接地面。房子的里外墙壁都是白灰粉刷的白色墙壁,虽然颜色有些旧了,不那么鲜艳,但仍显得非常干净,非常整洁。房子里有一个大土炕,除炕上铺着白色的羊毛毡之外,房子里空空荡荡,什么家具也没有。后来据当地老乡传闻,这个院子是一家大巴依的院子,大巴依在伊塔事件中外逃了。当时我想,“巴依”在维吾尔语中是“富人”的意思,大“巴依”等于是大地主。在哈萨克语中可能也是如此。我们一下车就看见,院子里放着“三代”指挥部给我们准备的一套炊具。那套炊具,有一口扣在地上的大铁锅,锅旁边放着一个铁皮水桶。掀起锅,但见锅下扣着两个搪瓷面盆、一个锅铲、一个舀饭勺、一个切菜板和一把切菜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炊具。院子里也是空空荡荡,没有其他家具。不要看这几样炊具很简单,这在当地极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其他要求。
  我们把车上的物品卸下来之后,赵参谋长就叫小车司机和卡车返回塔城,并叮嘱小车司机到下午四五点钟来接他。我们把物品堆放在院子里放好后,大家就忙活起来了。有用水桶从河里提水的,有洒扫院子的,有到树林里捡柴的,有在地面上用硬泥巴块做成3个泥巴墩子、按照锅底的大小把3个泥巴墩子摆成一个三角形简易锅灶的。赵参谋长也参加了我们的劳动,我们让他休息,他说:“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他就挽起袖子洗刷锅碗瓢勺。洗完锅碗瓢勺,他又和面准备午饭。大家忙活了一阵子,锅灶垒好了,把一口大铁锅蹾在灶上,锅里倒上水,锅灶里塞进一些干木柴,就生起火来先烧开水。同时,我们每个人就在院子里都按照自己喜欢的位置找个能够放下行军床的树空,把行军床支在树空里,把行李打开,把铺盖铺在床上,这就是我们的“露营”卧铺。各自的床铺旁边,摆放着脸盆、茶杯等物品;低矮的树杈上挂着挎包或背包;两棵树之间拴着线绳,线绳挂着毛巾、衣服等,俨然像一个小巴扎。大家的床铺都是支在院子里的,夜晚大家都是在院子里露天睡觉,没有一个人睡在房子里。我们正在忙活的时候,来了一个骑着马的中年模样的民族老乡,他下马后把马拴在院子旁边的一棵树上,手里提着马鞭子走进院子,问我们:“你们是不是勘测队的?”我们回答:“是。”他说他是当地公社的,要找我们的领导。我们参谋长见了那位民族老乡。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那位民族老乡是也尔盖提公社的一名干部,他是专门来谈公社里要送给我们五六头奶牛和奶羊,叫我们饲养着喝牛奶、羊奶这件事而来的。这件事被我们参谋长婉言谢绝了,他说:“谢谢你们!不要送了,我们白天都在野外工作,抽不出人来管理,把这些牛羊留给老乡吧。”后来我们听说,当地公社果然把那些牛羊分送给了也尔盖提的居民,并叫他们隔一两天给我们送一次牛奶。那天,那位民族干部离开我们的住处后大约有一个多小时后,有一个穿着裙子、戴着褐色头巾的约40来岁的民族妇女手里提着一个布袋走进院子里,问我们:“乌鲁木齐的吗?”他说的“乌鲁木齐”二字我们听懂了,她话的意思是问我们是乌鲁木齐的吗?我们回答:“是的。”我们问她有啥事(其实我们不会说当地民族语言,而是指着她提的布袋而示意地问)?她一只手指一指另一只手里提的布袋,打开布袋口叫我们看,里头装的是牛奶。我们以为她是卖牛奶的,但因为我们不会讲当地民族语言,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我就用一句维吾尔语尝试着问:“坎其普鲁?”她听后就摇摇手,还一边说话,一边指指锅灶跟前的盆子。她摇手的意思我们懂了,她的意思是牛奶不是卖的,但是她说的话我们听不懂,但其中有一句话里的“公社”二字吐字比较清楚。因此我们就推测可能是公社里叫她送牛奶的。她指盆子的意思是,把牛奶倒在盆子里。这怎么办呢?是让她把牛奶倒到盆子里?还是不让倒?我们的技术员有的说:“留下吧。”我想留下可以,但这笔账怎么算?不能白吃白喝老乡的牛奶。于是我就问她:“窝匀斯巴木(uinybamu)?窝匀斯纳达(uingneadei)?”她听后用手指着一个方向示意有房子,她的家就在她指的方向。按照她的示意,根据我们住处周围地物判断,她们的房子就在我们住处附近。因此,我就问大家怎么办?最后还是我们参谋长表态,就把牛奶留下了。她把牛奶倒了满满的一大盆子。我对她说:“热哈买提!”她高兴地走了。关于这件事,我们参谋长有交代,等工作结束后叫指挥部派人跟公社一起结账。那天午饭,我们吃的就是用当地老乡送的牛奶煮的揪面叶子。午饭后,我们都稍事休息了一会儿,但见坐在我的行军床上休息的年逾而立尚未不惑之年的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依然保持着军人风度、衣着整齐的参谋长起身走到靠近院子的也尔盖提河边上,找了一个视野开阔处,独自一人站在那里向远处瞭望。不一会儿,他招呼我们到河边上去,我们几个人就走过去了,站在参谋长的身边,只听见这位从1946年刚刚19岁就当王恩茂将军的警卫员,跟随在王震将军和王恩茂将军身边,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纵横驰骋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出生入死穿越枪林弹雨,身经百战,参加过三五九旅中原突围、南泥湾开荒、延安保卫战、解放兰州、进军新疆,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人民的儿子、三五九旅的老战士,指着辽阔的塔城平原说:“好地方!好地方!老乡受骗了,苏联太坏了。反动的民族分裂分子太坏了。”接着他对我们说:“困难是暂时的。大家鼓足干劲干。今天下午就不要出工了,好好休息,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准备,明天正式出勤。”并说,进山找煤路途远,明天起给配一辆吉普车来接送。听参谋长这样一说,大家都说好!当时我听了参谋长的话,也顿时感到浑身是劲。当天下午4点多,小车司机准时到达也尔盖提公社,把参谋长接回指挥部去了。
  当天晚上,根据参谋长对我们的期待和指示,我们几个人开了一个碰头会,把工作进度计划调整了一下,并作了分工。机动3—4人按原计划不动,用4天时间到山里找煤;机动1—2人做开始测图准备工作,将原计划10—12天调整为9天,待找煤炭工作结束后再集中力量力争按计划完成测图任务。这个计划比原来测图工作进度计划至少提前了2天。此外还安排每天早晚2人轮流值班做饭。但后来实际做起来都是大家凑在一起忙着做饭,从河里提水的提水,到树林里捡柴的捡柴,围着锅灶和面的和面,揪面叶的揪面叶,烧火的烧火。
  我们在也尔盖提的生活,一天三餐都是揪面叶子或面条,如果感到味道淡,自己放点盐巴,没有咸菜,也没有炒的蔬菜。如果在野外工作,就带几个不是发面的烙面饼子。因为当地老乡给送牛奶,因此一天三餐总有一餐是牛奶揪面叶子或牛奶面条。因此,我们对在那里的生活,直到工作结束,不仅没感到艰苦,反而感到生活很有乐趣。
  在也尔盖提,我们看到有一个在夏天还戴着皮帽子骑着马的哈萨克族老乡,表情忧郁,几乎每天都在我们测区范围内的居民点转来转去。后来,我在一次与也尔盖提的居民交谈时,他们告诉我,那个骑着马带着皮帽子的哈萨克族老乡是也尔盖提公社的一位党委书记,伊塔事件发生后这里的社员几乎跑光了,他心里很难过,牵挂着社员家里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他几乎每天都到没有外逃的社员家里看一看。我听后,感到那位哈萨克族书记是一位坚定的、真正的爱国者,值得称赞。
  在也尔盖提期间,我们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到居民点去散散步,借此一可以消除疲劳,二可以了解民俗,开阔眼界。在那里,我们看到听到:(1)那里的民族老乡家里的房子都是建筑在树林子里边的,院子没有围墙,也没有篱笆,夜不闭户。这说明那里的民风是淳朴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伊塔事件发生,那里的社会秩序是很安定的,起码没有盗贼。(2)每家居民的院子里的个别房屋的外墙壁上,都贴晒着一些把牛粪加水搅成糊状做成的铅饼似的圆状牛粪块,院子里都有像雅丹地貌小山丘似的用圆状干牛粪块堆积的牛粪垛,这是那里的居民准备做饭用的烧柴。这是塔城地区的一道独特的风光,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过。这说明几个问题,首先说明那里的牧业很发达;其次说明那里的居民是很俭朴的;再次说明那里的煤炭业滞后,居民烧柴困难。这正是我们到那里去勘测找煤炭的原因。(3)那里的居民做饭,锅灶都设在院子里,可能因为是夏天,都在院子里做饭。其锅灶很简单,用三根木棒子拢在一起,把拢在一起的三根木棒子的一端用铁丝或绳子绑扎紧,然后把三根木棒子的另一端岔开形成一个三脚架,把这样的三脚架放在地面上,用铁丝把一个圆铁圈吊在三脚架的三根木棒子上,如此就做成了一个简易锅灶。把铁锅放在简易锅灶的圆铁圈上,就可以做饭了。这说明民族老乡很有创造性或创造精神。那里的民族老乡做饭时,他们不烧木柴,烧的都是铅饼似的干牛粪块,燃烧的牛粪灶火通红,没有烟。(4)和民族老乡交谈时,由于我们不会说哈萨克语,开始无法互相交谈。后来有一次我到居民点散步时,站在一家民族老乡的户外锅灶旁边看中年男女主人在做饭,男主人向我打招呼时用了一句汉语问候语,于是我就尝试着和他们交谈,谈话内容都是就眼前景物。我问他们做饭时烧不烧木柴?回答通常都是烧牛粪块,有时也烧木柴。此外,偶尔也提到伊塔事件。但是他们不愿意提这件事,一提这件事,他们就三缄其口,表情沉默忧伤,低头不语。沉默之后,即便是说上几句,也是三言两语,千呼万唤始出来,点点滴滴,断断续续。他们说:“现在还有外逃的,也有跑回来的。跑回来不容易,被他们(苏联)抓住很危险。”他们说,其实当年3月份就有陌生人到他们那里去活动,极力煽动、胁迫当地居民外逃;到了四五月份,外逃人员排着队,像逃难的一样,有抱着小孩的,有骑马的,有驱赶牛羊的;老年人流泪,妇女哭泣,小孩叫,哀声遍野。“外逃的人排成队,生产队长在前头,书记在后头。谁愿意离开自己家乡?他们逼着你走。原来我们这里是很热闹的,生活也很安定。现在这里没多少人了。”说到这里,那位男主人就把话停住了,而女主人则低下了头,再问也不说了,那就别再问了。由此可想而知,他们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当时公社一级的干部状况怎样?无从而知。(5)到也尔盖提的第二天,我们就按调整后的工作计划,开始了外业工作。头2天4人进山找煤炭,后2天3人进山。经过4天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煤炭露头,并采集了煤炭样品,带回到驻地。这件事,我在本文前面已经讲过了。在此只把我们的几个技术员进到山里找煤时遇到的问题说一下。一是我们在山里找煤时,在边界附近我们发现有的边界地段摆着一些石头,那就是边界标志。有的边界地段没有设置明显边界标志,比方说,如果边界线经过山沟或山梁,没有标志就不容易辨别界限,遇有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不可越出界线,以免发生误会造成麻烦。初次到边界附近工作,最好由当地熟悉边界情况的向导带路。二是在边界附近,我们发现我国一方没有设置边防巡逻队。简言之,我们在塔城工作时发现,那时我国在那里的边界附近没有设防。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一件事。
  到也尔盖提的第4天,我们安排了2名测量技术员进行导线点选点,在塔裕大车路和塔巴公路上铺设了2条竖基尺视差导线作为测图控制基线,为施测草测平面图时向外扩展图根点的依据。在图根点上竖立有测绘标杆。正是(笔者写于塔城):
  测绘标杆两头忙,一头红旗一头枪;
  红旗飘扬绘新图,标枪准备打豺狼。
  我们在整个测图过程中,几乎把所有的简易测图技术方法都用上了,包括:前方交会,后方交会,侧方交会定点法,及望远镜密位测角配合固定地物统计概率尺寸测距,以及简易测距速测法等。测图工作进展顺利,按计划完了任务。当我们的测图任务大约完成一半时,有一天傍晚,参谋长到也尔盖提看望了我们,他问了我们的生活情况,面粉够不够吃和工作进展情况。我向参谋长汇报说,面粉够了没问题,大家生活得很有乐趣,干劲很大,工作进展顺利,可以按时完工。接着,我们几个人把采集的煤炭样品及图纸拿给参谋长看。他听了看了之后,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非常高兴地说:“不错,成绩不小。你们很辛苦,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之后,大家让参谋长吃晚饭,他饭也没吃,就乘吉普车返回塔城去了。

知识出处

在新疆的科学事业 第一辑

《在新疆的科学事业 第一辑》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2

本书主要讲述在新疆工作和生活的多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口述、自述为主,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叙述了当年来到新疆、投身新疆科学事业的人生经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