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巩留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5604
颗粒名称: 二、经济环境
分类号: F426;F127;F326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巩留县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牲畜作价归户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牧业生产稳步上升,使巩留县成为新疆褐牛和细毛羊的主要产地之一。牧民生活不断改善,饲养方式不断改进,牧民改变了“一顶帐篷一群羊”的游牧生活,开始向定居和半定居过渡,出现了一批牧业新村。1981—1990年,全县累计产肉48.853吨、牛奶47565.1吨、羊毛5656.1吨、牛羊皮65.24万张。
关键词: 巩留县 总产值 存栏头数 年增长 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一)农牧业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巩留县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牲畜作价归户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牧业生产稳步上升,使巩留县成为新疆褐牛和细毛羊的主要产地之一。牧民生活不断改善,饲养方式不断改进,牧民改变了“一顶帐篷一群羊”的游牧生活,开始向定居和半定居过渡,出现了一批牧业新村。1981—1990年,全县累计产肉48.853吨、牛奶47565.1吨、羊毛5656.1吨、牛羊皮65.24万张。1990年,牲畜存栏41.32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2.7倍,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加快推广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采用科学饲养方法及草料加工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畜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2000年,巩留县获自治区黄牛改良工作先进县称号,同时被自治区确定为全疆唯一的畜牧业“五大体系建设示范县”。2001年末,牲畜存栏数达到59.47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了4.35倍;全年产肉11971吨、鲜奶25785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11.8倍和20.5倍;产羊毛1450吨、禽蛋2130吨、水产品287吨。优质奶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牧民定居率达到94%。总面积12.85万亩、总投资2152.35万元的北滩地“三化”草地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牧民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截至2012年末,全县牲畜存栏头数为57.51万头(只),其中牛存栏头数为12.65万头,马存栏头数为3.8万头,猪存栏头数为2.95万头,羊存栏头数为37.7万头,家禽存栏数为60万羽;肉类总产量为28729吨,牛羊猪肉产量为21544吨;绵羊毛产量1630吨;牛奶产量为72720吨,畜牧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农业生产在巩留县虽起步较晚,但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农业以粮、油为主。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单产低。1949年粮食播种15.7万亩,平均单产92.5公斤,总产14525吨;油料播种1.43万亩,总产1283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合作化等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为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集体化时期,对于兴修水利、条田规划与平整、农业机械化推广、改良的引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管理上的僵化和分配上的“大锅饭”长期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推行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农业连年丰收。同时,蔬菜瓜果、农区养殖、水产养殖也得到全面发展,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农业正在形成。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崛起,总产值由1980年的159.87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2.67亿元,增长166倍,比1990年增长13倍。县境东部中低山地有两种天然小浆果——马林(树莓)和黑加仑(黑穗醋栗),当地群众将其制成罐头或果酱,极富营养价值,享誉新疆南北。为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于2000年建成了投资4100万元的伊犁特野生果加工厂。200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7亿元;粮食总产110669吨,为1949年的7.63倍,油料6870吨,为1949年的5.36倍。按照“压粮、增经、扩果、强牧”的思路,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粮经比例已调到4.5∶5.5,形成了亚麻、果品、肉食、乳品、麻黄草、粮食饲料6条产业链,“优质畜产品、优质果品、特色农产品、中药材”四大基地建设日益发展壮大,显露出“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的好势头,逐步走上了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截至2012年,全县总播种面积54.93千公顷,粮食作物46.51千公顷,其中小麦22.73千公顷、水稻0.43千公顷、玉米10.29千公顷;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8.42千公顷。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65亿元;粮食总产达284729吨,油料为5049吨。
  (二)工业经济
  巩留县地方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工业一片空白,直到1959年才有部分手工业经营,工业年总产值只有89.59万元。从1959年到1978年,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及边境地区特殊环境条件制约,加之资金不足、设备简陋、人才缺乏的困扰,工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县工业迅速发展,到1980年已拥有各类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4个,固定资产发展到5177万元,从业人员也从1980年的559人发展到1998年的1575人,增长1.67倍。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3%上升1998年的27%,增长了14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县办企业改制后效果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工业总产值又由1990年的2992.7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13372万元,增长3.46倍。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软硬环境,筑巢引凤,树立了巩留县“资源丰富、政策优惠、服务完善、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招商引资取得有丰硕成果。2000年后,招商引资达4亿多元,其中浙江金鹰、伊犁特、浙江昌盛公司等外来投资企业当年投资当年建成投产。200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750万元,比上年增长8.6%;财政收入1818万元,比上年增长50.9%;农牧民人均收入2253万元,比上年增长8%。新疆国际实业集团、江苏可尔得集团、新疆副食品集团公司,自治区供销社、山东登海种子公司等大企业也都看好巩留的优势资源和软硬环境,纷纷投资进行旅游开发、麻黄草种植及制药、乳品加工、玉米制种、中药材生产、油脂和饲料加工等。建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基地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展示了富民强县的美好前景。截至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29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82156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248万元。
  1950年以后,在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政府大力发展商业,内地的布匹百货及各类商品进入巩留县,县内的药材、皮张、粮食、肉类等调往各地,逐步形成以国营企业为骨干的商业网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行业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县商品流通领域非常活跃。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75万元。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品市场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200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亿元,比1980年增长7.89倍,集市贸易成交额由54万元上升到3317万元,增长61.43倍。其间,个体私营商户销售总额4243万元,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截至201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亿元。

知识出处

巩留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巩留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巩留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全志书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附录外,共22章,85节,横向编目,竖向编纂,纵横交错,鉴往知今,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内容涵盖全县农村信用社的各个层面,从发展空间上突出了地方性,从内容上突出了综合性,从编纂上突出了资料性,从时间上突出了连续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