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216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F832;F8;F426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托克逊县第一家农村信用社于1954年7月诞生,从他诞生起,就肩负着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支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和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解决农村一般性生活、生产经济困难,便利短期周转,防止高利贷滋生蔓延中信用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办公环境 信用社 托克逊县 办公条件

内容

托克逊县第一家农村信用社于1954年7月诞生,从他诞生起,就肩负着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支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和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解决农村一般性生活、生产经济困难,便利短期周转,防止高利贷滋生蔓延中信用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成立初期,以农业为主的托克逊县百业待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吃饭穿衣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也给刚成立的信用社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信用社的办公场地基本上是一间土窑洞或土坯房,一张桌子、一把算盘、一条板凳、一套木头柜子、一只木头钱箱子和一个粗布背包,这就是当时信用社的全部家当,十分简陋。信用社员工和农民没什么区别,文化素质较低。1958年以前,信用社员工基本上是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在家里办理收储、放贷收贷业务。有时晚上还要按照上级安排,参加村里举办的各类政治学习、路线教育和扫盲教育活动。由于条件限制,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其他通信方式,只能步行或骑驴骑马走村串户。农闲时,条件好点的员工用自家的毛驴当交通工具。信用社员工基本是满负荷运转。刚成立的信用社,收储、放贷、收贷都是“一手清”,信用社负责人和每个员工就是现在的综合柜员,大部分时间在自己家里办理业务,每月提款或交账时才到信用社,由于办公条件有限,一个人交账或办业务时,其他员工基本都得站着等待,每月工资待遇只有8元。
  “文化大革命”以后,信用社各项业务得到了平稳发展,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到偏远乡镇和村庄,如克尔碱镇、库米什镇和伊拉湖乡的布尔加依村等,这些镇或村庄离县城或有金融机构的地方相距30千米到90千米。没有交通工具,信用社业务人员只能带着干粮、算盘、票据和少量现金,等待搭顺路车(拖拉机、大卡车、马车、毛驴车等),有时一连几天都等不到车。这些员工一去就是十天到一个月,从克尔碱矿区回来有时能幸运地乘坐拉煤车,待到县上全身都是煤末,除了牙齿和眼睛是白的,其余都是黑的,那时的条件有限,没有洗浴设施,工作的艰辛和困苦可想而知。第一代信合员工大部分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信用社的办公条件逐渐好转,条件好点的信用社给表现突出的信贷员配备了自行车。当时,如果在乡村看到骑着自行车、身上背着算盘、车把上挂着提包的人,一定是信合员工。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用社的办公条件逐步改善,业务也有所发展。条件好的信用社配备了自行车,有些偏远村镇通了班车或建了网点,由于县域经济环境落后,信用社基础薄弱,办公环境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当时,老员工偶尔在新闻或信合杂志上看到内地省市信用社的高楼大厦和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他们非常羡慕,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坐在这样的办公环境里办公,直到他们退休以后仍然关心着信用社的发展,期盼着早日实现他们未完成的愿望,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没能等到这一天。
  2006年,统一法人后,托克逊县联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06~2014年,是县联社极不平凡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在自治区联社的正确领导下,县联社全体员工团结奋进,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诚挚的金融服务支持着全地区农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也为托克逊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至2014年末,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20.86亿元,负债总额19.28亿元,各项存款15.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82亿元,圆满完成自治区联社的考核指标,农信系统各项业务跃居全县金融行业之首。
  60多年,是托克逊县信合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在自治区联社的关怀、指导下,县联社秉承“服务‘三农’、富民固边”的经营理念,把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建设投入力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光添彩,展示了县农村信用社各族干部员工昂扬向上的工作风貌。

知识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记录了县联社从建社至今60多年的历史过程。这部志浓缩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历史。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前辈们创业的艰难,看到了一代一代信合人不折不挠、无怨无悔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令人敬佩,也发人深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