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吹奏乐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特克斯·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1592
颗粒名称: (3)吹奏乐器
分类号: TU;I267;I207
页数: 2
页码: 353-354
摘要: 主要有色不孜克、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
关键词: 哈萨克族 民间艺人 古代西域 吹奏乐器 哈萨克族人

内容

主要有色不孜克、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
  色不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不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族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类似汉民族的竖箫,是一种竖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做原料。色不孜克长50~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现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奏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似鹿鸣。
  卡尔得乃,是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筒喇叭,据考证可能由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发展而成。目前所见的为黄铜制作,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时候,此种乐器曾作为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卡尔得乃还可以演奏军乐,在迎宾、集会和凯旋仪式上演奏。
  阿德尔那(独孔笛),是哈萨克族的古老乐器,长60~70厘米,音量较大,乐器形制较卡尔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鸟的鸣啭、狼的嚎叫、骆驼的悲呼、骏马的长嘶。特别是用它模拟呦呦的鹿声极为真实,能诱捕到猎物,故民间又别称之为二鹿笛。在战争年代,哈萨克族人常用阿德尔那发令冲锋,传递信号,鼓舞战斗士气。
  斯尔那依,哈萨克族人称之为口弦。它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口弦又被称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制作材料因地而宜,简单原始,原先以泥制、角制、骨制和苇制。现在多以铁、铜、银等金属制成。演奏时左手执口弦,置于唇间,右手拨弹簧舌尖端,以气振额发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乐,给人一种窃窃私语之感。一般为妇女们演奏。在哈萨克族民间还有一种阿吾兹阔不兹的吹奏乐器,也属口弦类。

知识出处

特克斯·风物志

《特克斯·风物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6

《特克斯风物志》全书共设风华篇、风光篇、风土篇、风味篇、风俗篇、风情篇、风云篇、风流篇、风韵篇、风采篇和附录,篇下设目,目下设子目。各篇均以“风”命名,全书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记述特克斯境内的人、物、事和各类文化现象。辑录了全县范围内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内容外,还对风景名胜、文物景区、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形象等作了重点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