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风晓堤萧乡军——博斯坦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特克斯·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1526
颗粒名称: 1|疾风晓堤萧乡军——博斯坦古城
分类号: S661;D630;F426
页数: 3
页码: 297-299
摘要: 博斯坦古城,汉唐风格,天山草原最大规模萧乡军城,位于特克斯县城西南4千米的博斯坦村,坐北朝南,靠近特克斯河。外城墙有三面保存完好,其中南、北城墙长206米,西墙长162米。西墙正中和南墙东头各有一个缺口,宽约6米,似为城门。东面城墙的位置现存2米多高的阶地,其余部分因为种麦子和苹果树已被推平,但东城墙留下的遗迹隐约可见。
关键词: 特克斯河 考古专家 平坦开阔 伊犁河谷地区 古城遗址

内容

博斯坦古城,汉唐风格,天山草原最大规模萧乡军城,位于特克斯县城西南4千米的博斯坦村,坐北朝南,靠近特克斯河。外城墙有三面保存完好,其中南、北城墙长206米,西墙长162米。西墙正中和南墙东头各有一个缺口,宽约6米,似为城门。东面城墙的位置现存2米多高的阶地,其余部分因为种麦子和苹果树已被推平,但东城墙留下的遗迹隐约可见。
  博斯坦古城为方形,用“板筑”方式修建,即用木板和木棍支撑搭底,用黄泥土填充。现存的城墙高5~7米,基底宽18~21米,内墙面有较大坡度,外墙面则较陡直。西、北面外墙每隔几米就有一个“马面”。“马面”是我国自唐代开始使用的一种防御工事。修筑城墙时,在城墙外面建筑一些突出的部分,形如马脸正中的凸起,既可对城墙起到加固作用,又可开阔眼界,抵御那些攻上城墙的敌人。正是博斯坦古城城墙上“马面”的存在,使考古专家们推断其为汉式建筑。
  在博斯坦古城内外的地面上,考古专家们还发现大量细泥质红陶片、家畜碎骨、木屑等。陶片多为罐、缸、瓮之属,还有圆形石磨盘和较完整的陶瓮。从器物的口沿和陶片质地判断,多为唐代前后的遗物。
  博斯坦古城为唐代(7~10世纪)“萧乡军”驻守的军城。在以游牧民族活动为主的伊犁河谷地区发现建制完整、规模宏大的汉式古城,显示出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理。
  据《新唐书》记载,唐代有“行军”建制,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行军”多建有“戎城”(军城),“萧乡军”就曾驻扎在特克斯河谷一带。“萧乡军”是一种编制,相当于现在部队的一个营,约300人。
  此前,考古专家曾在特克斯河的上游发现夏塔古城遗址,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唐代遗址。夏塔古城遗址靠近特克斯河,地势平坦开阔,但规模较小,无法与博斯坦古城媲美。

知识出处

特克斯·风物志

《特克斯·风物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6

《特克斯风物志》全书共设风华篇、风光篇、风土篇、风味篇、风俗篇、风情篇、风云篇、风流篇、风韵篇、风采篇和附录,篇下设目,目下设子目。各篇均以“风”命名,全书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记述特克斯境内的人、物、事和各类文化现象。辑录了全县范围内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内容外,还对风景名胜、文物景区、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形象等作了重点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