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图壁至克拉玛依二级公路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505
颗粒名称: (一)呼图壁至克拉玛依二级公路工程
分类号: F426;F127;U416
页数: 3
页码: 297-299
摘要: 公路东起呼图壁县呼图壁大桥西10千米,国道312线K882处(以星星峡为起点里程),西至克拉玛依市郊南岔口,即国道217K390处,路线沿输油管道布设,连接沙湾、呼图壁、玛纳斯三县的6个乡和生产建设兵团的7个团场,全长223.23千米。呼图壁至克拉玛依二级公路(简称呼—克公路)是自治区采用集资方式修建的第一条二级公路,是自治区“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
关键词: 二级公路 第三期工程 呼图壁 自治区 立方米

内容

公路东起呼图壁县呼图壁大桥西10千米,国道312线K882处(以星星峡为起点里程),西至克拉玛依市郊南岔口,即国道217K390处,路线沿输油管道布设,连接沙湾、呼图壁、玛纳斯三县的6个乡和生产建设兵团的7个团场,全长223.23千米。呼图壁至克拉玛依二级公路(简称呼—克公路)是自治区采用集资方式修建的第一条二级公路,是自治区“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
  路线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地形为平原区,路线与输油管道伴行。全线有三分之一地段穿越农田,其余地段均为盐渍荒漠地。土质以粉质轻亚黏土为主,砂土及粉质亚砂土次之。沿线路面砂砾材料奇缺,料场远在玛纳斯河、安集海、沙湾和克拉玛依红山等地,平均远距达76千米,路面工程的投资占建安费用的66%。
  工程分三期进行建设施工,均由新疆公路设计院勘测,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
  第一期工程,石油工业部作为输油管道工程的配套项目,为满足维护管道和载波通信线路交通的需要,沿管道修建的专用道路,路基宽6.5米,路面宽3.5米(砂砾厚16.5厘米),桥涵设计车辆荷载为汽车—15级、挂车—80,全长154千米(K23~K177),投资2064万元。工程由兵团工一师承包施工,1980年8月开工,1982年9月完成。
  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考虑伴行公路途经呼图壁、玛纳斯、沙湾三县和兵团农八师,公路建成后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沿线的经济发展,加强交通战备都有重大的意义,对交通量日趋饱和的乌(鲁木齐)伊(宁)公路能起到较好的分流作用,缩短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运距85千米,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198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按二级公路标准测设,1983年6月自治区原建委在石河子召开伴行公路第二次协调会议,决定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按二级公路标准修建,集资3650万元,工程内容为路基加宽至12米,路面宽9米,砂砾厚24厘米,养护房屋13396平方米。工程由兵团工一师承包施工,1983年7月开工,1985年8月竣工。
  198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第三期工程建设,工程主要是铺设沥青路面,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集资2100万元,包干实施。
  第三期工程技术标准为二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最大纵坡3%,最小平曲线半径350米,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路面为沥青表面处治,面层为2.5厘米沥青表处(下铺上拌施工),基层为8厘米砾石级配,垫层为6~40厘米天然级配砂砾。桥涵设计车辆荷载为汽车—20级、挂车—100。桥面宽为净—9+2×0.25安全带,涵洞和跨径小于8米的单孔小桥与路基同宽。
  第三期工程由兵团工一师一团、五团、公路管理局乌鲁木齐机修厂施工。
  1986年4月,第三期工程动工,原计划1987年完工。由于路线通过盐渍土地区,原设计砂砾路面厚24厘米(其厚度以投资控制),经弯沉值测定,强度不能满足二级公路的设计要求,需加厚垫层,由于投资不足,到1987年底只完成了88千米。1987年11月,自治区集资1800万元。
  1987年5~6月上旬,工一师铺筑的沥青路面7.2千米,出现4千米裂缝较多,3千米裂缝、车辙现象严重,质量不过关。经公路管理局实地调查,初步分析原因是沥青面层渗水严重,致使路面基层及路基含水量过大所致。决定将施工的沥青表处路面改为下铺上拌,即下层2.0厘米采用层铺法施工,上层0.5厘米采用拌和法施工(总厚2.5厘米)。1988年开春融雪后,上年采用拌和法施工的路面有不同程度破坏。经调查讨论分析认为,路面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路面抗渗能力差,层间结合不牢(或沥青质量差,或用油量不足,或矿料不合要求等),某些基层级配料含土、含水量过大,施工操作不严等。根据新疆地理气候的特点,特别是冻融反复作用和融雪水浸渗的特点,为了增强路面防渗能力、强度和耐久性,决定沥青表处路面施工方法做些调整。原设计路面厚度不变,将原设计的拌和法施工改为双层层铺法施工,对于已铺筑的8千米拌和法表处路面,采用上封层封面进行处理。
  1988年8月24日,沥青路面铺筑完成,全线通车。同年10月21日,举行了通车典礼。同年10月26日,第三期工程通过公路管理局主持的交工验收。
  1989年7月,自治区交通厅组织竣工验收。评定一、二期工程及三期路面工程等级为良好,总体工程质量按1988年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衡量评为合格。第一、二、三期工程主要完成路基土方6203637立方米,沥青表处路面2012688平方米,中桥1座44延米,小桥16座100延米,涵洞5688米/389道,挡水坝5道,改移河道土方8万立方米/1600米,水毁路段恢复路基土方59180立方米,公路养护房屋13396平方米,水井6口。消耗钢材594吨,木材6397立方米,水泥7397吨,沥青9184吨。第一、二、三期工程批准概算9564万元,实际造价9722.38万元。平均每千米43.59万元。其中第三期工程验收检查评分为89.86分,工程质量暂定为良好,增设的少量人工构造物评分为67分,质量等级暂定为合格。第三期工程主要完成2.5厘米沥青表处2012688平方米(其中层铺法施工1424088平方米),处理翻浆7段1138米,改移河道长8万立方米/1600米;水毁恢复路基土方59180立方米,小桥22米/3座,管涵3道。
  呼图壁至克拉玛依工程第一期工程石油部管道局为建设单位,石油局集资2064万元;第二期工程交通厅为建设单位,自治区财政拨款1400万元,交通厅集资650万元,石油局集资1000万元,兵团集资400万元,合计3450万元;第三期工程为1986年6月至1988年10月,公路管理局为建设单位,交通厅集资2200万元,石油局集资1300万元,兵团集资600万元,合计4100万元。三期工程共计集资9614万元。

知识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5

全书以翔实的史料、正确的观点、流畅的文笔全面记述了新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历程。新疆公路交通20年沧桑巨变,记载着新疆交通人20年的艰辛和开拓,见证了新疆交通行业“发展交通、服务社会、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使命,体现了“大道为公、畅通天下、共享文明”的核心价值,传递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险阻、团结奉献”的交通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