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赛尔墩—马鞍桥公路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441
颗粒名称: 一、赛尔墩—马鞍桥公路工程
分类号: F426;F326;D92
页数: 3
页码: 229-231
摘要: 工程位于托克逊县境内,天山山脉中部,路线为南北走向。路线起于托克逊县赛尔墩(K164),穿越15千米的山前戈壁地带,再沿着卧虎不拉沟两岸有利地形布线进行,终点止于马鞍桥(K222),全长50.11千米(其中平原微丘区15千米,山岭重丘区35.11千米)。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二级公路 交通厅 立方米 防护工程

内容

工程位于托克逊县境内,天山山脉中部,路线为南北走向。路线起于托克逊县赛尔墩(K164),穿越15千米的山前戈壁地带,再沿着卧虎不拉沟两岸有利地形布线进行,终点止于马鞍桥(K222),全长50.11千米(其中平原微丘区15千米,山岭重丘区35.11千米)。
  新线山前戈壁路段地势平坦,地表多为砂砾和少量细沙。全线所经地段除进山口沟底有少量植被外,其余均为荒漠戈壁及裸露山体。公路的主要病害为夏季暴雨径流形成的短期洪峰对道路的危害,设计中布设适量的桥涵及防护工程加以处治。另外部分路段布设在泥砂砾石夹大块石的泥石流堆的坡积层山体上,山体破碎,碎落、崩坍,严重威胁行车安全,设置2米宽碎落台的临时防治措施。卧虎不拉沟在干沟以西,与干沟平行相距约4~9千米,路线通过主沟长35千米(干沟37千米),路线最高点海拔1670米,比干沟低183米,该线纵坡比干沟平缓,有3处水源。1945年底打通干沟便道后,托克逊到南疆汽车均由此沟通过,从此卧虎不拉沟年久失修,因水毁、崩塌,中间段约2千米受阻,不能通车。沟内为季节性河流,由暴雨径流形成洪峰,洪水期为每年的6~8月份。
  托克逊—桑树园子段地形复杂,道路技术低,路况极差,车辆行驶困难,交通厅曾于1959年、1968年、1981年3次进行调查研究。1988年新疆公路设计院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1989年新疆公路设计院提交314国道K167~K222段公路改建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推荐山区路段和营运里程相对都比较短,施工不影响运输,运输不干扰施工,施工用水等条件较好和总投资较少的卧虎不拉沟方案。建设规模按一般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即路基宽10~12米,特别困难地段8.5米。1990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改建工程计划任务书,314国道干沟段线路改走卧虎不拉沟。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年限为1991~1993年。由武警交通二总队施工。交通部补助50%以上的投资。1993年交通厅批复施工图预算13826.04万元。
  技术标准为一般二级公路,平原区计算行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山区计算行车速度为40千米/小时,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沥青上拌下贯式路面,桥涵设计车辆荷载为汽车—20级、挂车—100,大中桥桥面宽为净9+2×1.25米或净9+2×0.25米,小桥涵与路基同宽。
  路线起于老路K165+500处,托克逊县城以南4千米314国道老路上。经过13.5千米的戈壁地带之后,路线进入卧虎不拉沟东岸山岭区,沟岸大部分为石崖陡壁。路线自K179起沿东岸断续石嘴、陡壁及河湾岸边通过,对所遇部分石嘴,为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路线采取直切而过。路线在K192+211处以1~50米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由东岸跨至西岸,在K200+632处以4~16米的钢筋混凝土工型梁矩形板组合梁桥由西岸第二次跨河至东岸。路线由此向前进入两岸均为陡峭石壁,地形复杂,局部段落纵坡较大,西岸多为碎落塌方地段。由于个别地段河床仅有十余米宽,而且河床多布有巨石,路线又走在十余米高度上,大量的废方要调运到开阔的河湾地带。K202+946利用该处有利地形,以3~16米钢筋混凝土工型梁矩形板组合梁桥使路线由东岸再度跨至西岸。自K208+100以后地形逐渐开阔,山坡坡度渐缓,K210+948处以4~13米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跨越一个大支沟,最后路线于K213+703处与老路K222+176相接。新线比相应段老路缩短里程8.068千米。全线共设121个弯道,其中平原区1个,山岭重丘区120个,最小平曲线半径为60米,纵面实际采用最大纵坡7%。
  武警交通二总队第五支队施工(其中4座大中桥由第六支队施工)。新疆交通科研所对工程进行施工监理。
  1991年4月工程开工,1993年10月完工。
  1991年4月,武警交通第五支队200余名官兵进驻工地。公路穿越险峻陡峭的卧虎不拉沟,线形复杂,河床狭窄。在不足34千米的山岭区就有1万立方米以上的石方大拉槽27处。施工中施工单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争创全优工程采取了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等。1992年,交通厅组织的工程质量年度检查中总评达91.5分,路基91.26分,桥涵91.86分,防护工程95.86分。
  1993年10月30日,干沟路段建成通车。1993年11月,交通厅对314国道赛马段公路竣工验收工作。11月24日,时任自治区代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主持竣工验收和通车仪式。
  竣工验收检评的路线、路基、路面、桥梁及沿线设施5个项目共13个单位工程合格率100%,优良品率100%,检查评为93.94分,工程质量等级优良,公路建设项目评定为优良工程。建设工程主要完成路基土方703842立方米,路基石方1951176立方米,沥青上拌下贯式路面395720平方米,大桥1座76.48延米,中桥3座206延米,小桥12座314延米,涵洞104道1971延米,防护工程155100立方米,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2处,养护房屋4035平方米/9幢。消耗钢材615吨,水泥28940吨,木材1128立方米,沥青3397吨,炸药1117吨,汽、柴油2176吨。编制预算7396.46万元。批准概算为7509万元,实际造价13776.41万元(主要为执行1992年新的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预算定额和一部分变更设计而增加较大费用)。工程投资包括国家交通投资公司投资4300万元,自治区公路建设基金等投资7202万元。
  314国道赛马段卧虎不拉沟新线的建成通车,改变了南北疆几十年行车沿干沟沟底急弯陡坡顺地爬,旱季尘土弥漫,雨季水毁泥泞,条件恶劣、交通事故频繁的状况。新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公路的通行条件和运输能力,比原公路里程缩短了8千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知识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5

全书以翔实的史料、正确的观点、流畅的文笔全面记述了新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历程。新疆公路交通20年沧桑巨变,记载着新疆交通人20年的艰辛和开拓,见证了新疆交通行业“发展交通、服务社会、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使命,体现了“大道为公、畅通天下、共享文明”的核心价值,传递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险阻、团结奉献”的交通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