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玉希莫勒盖隧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393
颗粒名称: 六、玉希莫勒盖隧道
分类号: F426;D92;F326
页数: 2
页码: 186-187
摘要: 1983年9月,天山独库公路竣工验收后,玉希莫勒盖隧道(简称二号隧道)作为剩余工程继续施工。
关键词: 独库公路 施工难度 天山公路 交通部 立方米

内容

1983年9月,天山独库公路竣工验收后,玉希莫勒盖隧道(简称二号隧道)作为剩余工程继续施工。
  玉希莫勒盖隧道位于新源县和尼勒克县的分界处,中天山阿布拉勒山系北部,通过玉希莫勒盖达坂,横穿阿苏萨和科勒克两沟分水岭,洞顶最高海拔高程3452.98米,全部工程处于高寒地区。隧道全长1115米,净宽7.5米,净高6.69米,两洞口高差7.81米,洞内呈“人”字形坡,洞内纵坡为1%~2%,隧道设洞门2座,大避车洞1个,小避车洞20个,仰拱32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215米,中心排水沟1230米。
  隧道由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武警交通第六支队施工。1979年3月隧道开工,由于水文地质条件较差,施工中发生了较大塌方,鉴于隧道处地质条件差,施工中易出现塌方,隧道旁明线公路可供车辆通行,1979年11月交通部通知暂缓修建天山公路二号隧道,当年11月底停工。1981年自治区、乌鲁木齐军区转发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独库公路二号隧道继续修建,三年完工”的指示,1982年3月武警交通第六支队恢复施工,1987年10月完工。
  隧道地质为石英岩,由于岩层软硬极不一致,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除北段长250米左右为块状外,其余均为粒状和碎屑状。隧道地区年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隧道开挖后其水流不断,流量达15~20立方米/小时,丰富的地下水促使岩层不断软化,造成隧道围岩极不稳定,增大了围岩压力,加大了施工难度。隧道海拔高,风雪大,气候严寒,环境艰苦,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中发生了大量的塌方。隧道连续施工期达6年5个月,投入工日1065329个,各种机械台班24345个;消耗钢材951吨,木材8614立方米,水泥13033吨。
  1987年11月,天山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对独库公路二号隧道进行初验。武警交通指挥部、自治区军区国防公路办公室、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西安公路学院、伊犁公路总段、独山子公路段等8个单位参加。
  1988年5~9月,天山公路建设指挥部根据初验提出的隧道渗水问题进行了整治。确定了“大水引、小水堵,以引为主、以堵为辅、堵引结合”的治水原则。制订了具体的处治方案,具体做法是对于拱部点滴渗水及散水采用检查压浆,封堵毛细孔,改变水的流向,达到封堵、汇聚的效果;水头压力较小及片状的散水,采用四层抹面堵水;缝隙水及汇聚后的集中水,采用开凿排水暗槽和引水渠;拱圈破坏较重并有渗水的部位,加设套拱予以整治。最后完成压浆357米,套拱47米,四层抹面207平方米,排水暗槽50道,引水槽8米。整治工程完工。
  1988年9月21日,自治区交通厅竣工验收委员会验收。隧道工程主要完成石方掘进70832立方米,洞门工程1077立方米,200号混凝土衬砌16416立方米,引道公路2.32千米。经检查隧道净空、净宽、路面厚度、轴线精度等几何尺寸符合设计,主体结构稳定,外观合格。隧道工程实际总支出4607.7元,每延米4.133万元。
  验收评价认为建成的隧道结构稳定,其净宽、净空、衬砌、混凝土路面厚度、标高、轴线精度等几何尺寸均达到规范和设计要求,初验中提出的渗漏水等得到初步的治理,外观检查合格,工程质量综合评定为合格工程。隧道所处的地理环境、水文地质,所遇到的施工难度实为罕见。武警交通第六支队的官兵在气候和地质情况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艰苦奋战8年,21名指战员牺牲。为我国在高寒地区和工程地质复杂的条件下修建公路隧道提供了有益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鉴于隧道系高山长隧道,水、冻胀病害严重,建议交通部列为科研课题,组织攻关。
  1988年冬季,隧道洞内结冰,11根冰柱,粗的直径达2米。之后洞内年年结冰,以至于隧道完全被冰封堵,不能通行公路改走便道。

知识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5

全书以翔实的史料、正确的观点、流畅的文笔全面记述了新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历程。新疆公路交通20年沧桑巨变,记载着新疆交通人20年的艰辛和开拓,见证了新疆交通行业“发展交通、服务社会、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使命,体现了“大道为公、畅通天下、共享文明”的核心价值,传递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险阻、团结奉献”的交通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