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大事年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235
颗粒名称: 附录二:大事年表
页数: 16
页码: 590-605

内容

顺治元年(1644)
  清军入主北京。清朝成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中央王朝。
  顺治三年(1646)
  西藏达赖喇嘛、卫拉特蒙古顾实汗等遣使到北京向清朝朝贡,巴图尔珲台吉等“附名以达”。吐鲁番、阿克苏等地也遣使朝贡于清朝。
  顺治五年(1648)
  咱雅班第达根据卫拉特方言特征,创制了托忒文字。
  顺治七年(1650)
  巴图尔珲台吉遣使赴北京向清朝入贡。
  顺治九年(1652)
  巴图尔珲台吉率军与哈萨克军作战,打败杨吉尔汗。
  顺治十年(1653)
  清朝封固实汗为“遵文行义敏慧固实汗”,赐金册、金印。巴图尔珲台吉卒,
  其第五子僧格继位。
  顺治十二年(1655)
  叶尔羌之阿布都拉哈汗遣使朝贡。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实汗卒。
  顺治十四年(1657)
  土尔扈特部首领书库尔岱青卒,子朋楚克继位。
  康熙三年(1664)
  僧格正式掌握准噶尔部的执政权。俄国使臣赴卫拉特各部活动进一步加剧。
  康熙五年(1666)
  僧格遣使赴北京向清朝入贡。
  康熙八年(1669)
  僧格遣使赴北京向清朝入贡。
  康熙九年(1670)
  僧格为异母兄车臣及卓特巴巴图尔所杀。
  康熙十年(1671)
  巴图尔珲台吉之第六子、僧格之弟噶尔丹从西藏赶回准噶尔部,杀车臣,卓特巴巴图尔等逃往青海。
  康熙十一年(1672)
  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遣使入贡。土尔扈特部首领朋楚克死,子阿玉奇继位。
  康熙十五年(1676)
  噶尔丹进攻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俘楚琥尔乌巴什及其第五子罗卜藏额林沁,杀其长子巴噶班第。
  康熙十六年(1677)至十七年(1678)
  噶尔丹颁布第一、第二项补充敕令,禁止准噶尔部各爱玛克牧民自由迁徙。
  康熙十八年(1679)
  噶尔丹受西藏达赖喇嘛之封,称博硕克图汗。噶尔丹率兵征伐四周哈萨克、布鲁特等部。
  康熙十九年(1680)
  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出兵天山南部,灭叶尔羌汗国,控制“回部”。
  康熙二十一年(1682)
  为庆祝平定“三藩之乱”,清朝派内大臣祁塔特至噶尔丹驻地赏赐。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噶尔丹派使臣赴俄国伊尔库茨克,商谈所谓“合作事宜”。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噶尔丹率大军进攻东蒙古,大败喀尔喀部,喀尔喀蒙古向清朝求援。噶尔丹杀死僧格之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并企图加害僧格长子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率兵5000逃往额琳哈必尔噶。
  康熙二十八年(1689)
  俄国派使臣到噶尔丹军营活动。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清军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军队,噶尔丹率少数人逃跑。策妄阿拉布坦率军袭击噶尔丹军队大本营科布多。
  康熙三十年(1691)
  多伦诺尔会盟,喀尔喀蒙古开始处于清朝政府直接治理之下。这时已占据伊犁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遣使入贡。
  康熙三十四年(1695)
  噶尔丹率领重新集结的军队沿克鲁伦河而下,进抵巴严乌兰,向清军发动进攻。
  康熙三十五年(1696)
  康熙皇帝再次亲征准噶尔,噶尔丹军队在昭莫多又被清军打得大败,噶尔丹落荒而逃。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杜拉遣使入贡,归属于清。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康熙皇帝第三次亲征准噶尔。噶尔丹病死于阿察阿穆塔台。
  康熙三十七年(1698)
  策妄阿拉布坦与哈萨克头克汗发生战争,哈萨克战败。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之子三济扎布率部众15000户送策妄阿拉布坦之妻至准噶尔汗国。清朝
  在哈密实行札萨克制度,对当地维吾尔人编旗设官治理。
  康熙三十九年(1700)
  准噶尔汗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天山南部,重新控制“回部”地区。
  康熙四十三年(1704)
  阿玉奇之嫂携子阿拉布珠尔进藏礼佛,返回时为策妄阿拉布坦所阻,被清朝封为固山贝子,游牧于色尔腾。
  康熙四十八年(1709)
  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从额济勒河(伏尔加河)流域驻地遣使赴北京,向清朝朝觐。
  康熙四十九年(1710)
  俄国军队侵入准噶尔汗国牧地,在哈屯河与毕雅河之间建立要塞,遭到准噶尔军民袭击。
  康熙五十一年(1712)
  土尔扈特使团抵北京。清朝派图理琛等人为使臣赴土尔扈特牧地慰问。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图理琛等人抵达伏尔加河土尔扈特部牧地,受到阿玉奇等人热烈欢迎。
  康熙五十四年(1715)
  清军进驻哈密、巴里坤,并随后屯田。图理琛等人从额济勒河(伏尔加河)土尔扈特牧地返抵京师。俄国军队在布赫戈利茨率领下侵入准噶尔汗国牧地亚梅什湖地区,建立据点。
  康熙五十五年(1716)
  大策凌敦多布率领准噶尔军民近万人围攻俄国军队在亚梅什湖地区建立的据点,大败布赫戈利茨率领下的俄国侵略军。大策凌敦多布率领准噶尔军民在亚梅什湖地区大败俄军后撤回,准备进军西藏。布赫戈利茨率领少数败兵逃离亚梅什湖地区后,又在鄂木河河口建立鄂木斯克要塞。
  康熙五十六年(1717)
  俄国趁准噶尔汗国北部空虚之际,派军在鄂木斯克与亚梅什湖之间建立热列金斯克堡。大策凌敦多布率领准噶尔军队攻占西藏的拉萨,杀拉藏汗。
  康熙五十七年(1718)
  俄国军队在原准噶尔部牧地森博罗特,建立谢米巴拉金斯克要塞。准噶尔军队与哈萨克军队在阿亚古斯河一带发生战争,哈萨克战败。
  康熙五十九年(1720)
  俄国军队在原准噶尔部牧地锵格尔图拉,建立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要塞。清朝政府派兵进入吐鲁番驻扎屯田,吐鲁番地区归属清朝。清朝驱逐进入西藏的准噶尔军队,大策凌敦多布率少数残军逃回伊犁。
  雍正元年(1723)
  策妄阿拉布坦遣使臣垂木喀赴京入贡。准噶尔汗国军队进攻哈萨克,夺取中亚的塔什干、赛里木等城市。
  雍正二年(1724)
  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去世,子策伦敦罗卜继位。
  雍正五年(1727)
  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子噶尔丹策零继位。
  雍正七年(1729)
  准噶尔军队在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遭哈萨克军队袭击,兵败退回。
  雍正八年(1730)
  清朝派使臣赴伏尔加河流域之土尔扈特部,后因俄国阻挠半途返回。
  雍正九年(1731)
  大、小策凌敦多布率领准噶尔汗国军队3万人与清军在和通淖尔会战,大败由傅尔丹率领的清军。
  雍正十年(1732)
  小策凌敦多布率领准噶尔汗国军队3万人侵入喀尔喀蒙古,与清军在额尔德尼昭相遇,被蒙古亲王额驸策凌打得大败。额敏和卓率吐鲁番维吾尔民众东迁至甘肃之瓜州一代居住。
  雍正十二年(1734)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开始进行划分牧地界线的谈判。
  雍正十三年(1735)
  阿玉奇之孙敦罗布旺布继位为土尔扈特部首领。
  乾隆元年(1736)
  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遣使入贡,清朝赐敕书。
  乾隆十年(1745)
  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继位。清朝加封哈密额贝都拉之孙、郭帕之子玉素甫为贝子。
  乾隆十三年(1748)
  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遣使进京入贡,要求每年在肃州贸易一次,贸易人数由100人增至200人。
  乾隆十五年(1750)
  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被废,喇嘛达尔扎继准噶尔汗国汗位。卫拉特蒙古达什达瓦部宰桑萨拉尔率部众1000户归属清朝。
  乾隆十六年(1751)
  喇嘛达尔扎派使臣到俄国,抗议其侵占卫拉特蒙古人牧地。
  乾隆十七年(1752)
  达瓦齐与卫拉特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一起攻杀喇嘛达尔扎。达瓦齐继位为准噶尔汗国之汗。
  乾隆十八年(1753)
  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首领车凌等三台吉率部众5000余户归属清朝,被安置在乌里雅苏台一带游牧。
  乾隆十九年(1754)
  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争夺汗位失败后率5000户归属清朝,被封为亲王。清朝宣布征讨准噶尔汗国之达瓦齐。清朝派人赴瓜州,对吐鲁番迁居之维吾尔人编旗设官,实行札萨克制度治之。
  乾隆二十年(1755)
  清朝进兵伊犁,擒达瓦齐,准噶尔汗国灭亡。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被解救后归属清朝。清朝重封卫拉特四部。时任清朝定边左副将军之阿睦尔撒纳叛,据伊犁,杀清朝驻伊犁之定北将军班弟等500余人。
  乾隆二十一年(1756)
  清军重新进兵伊犁。哈萨克中玉兹首领阿布赉遣使进贡,表示“归附”清朝。清朝派阿敏道赴“回部”招抚。额敏和卓率众返吐鲁番。
  乾隆二十二年(1757)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统一天山北部。大小和卓杀阿敏道及所属人员后叛乱。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等遣使进贡,表示“归附”清朝。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清派靖逆将军雅尔哈善统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派绿营官兵在乌鲁木齐等处屯田。东布鲁特遣使入贡,“归附”清朝。内地遣犯发送新疆安置服役。
  乾隆二十四年(1759)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开始使用“新疆”一词称伊犁将军管辖的地区。西布鲁特表示“归附”清朝。浩罕、巴达克山等派使臣上表,表示“归附”清朝。清朝在喀什噶尔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称喀什噶尔参赞大臣)。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清朝宣称:“准噶尔荡平,凡有旧游牧,皆我版图。”定新疆各地赋税数额。阿桂率首批维吾尔屯田农民到达伊犁。订新疆各军台管理章程。在叶尔羌铸新普尔钱。平定南疆喀什噶尔地区的迈喇木等人之乱。调“回部”维吾尔人重要首领霍集斯及和卓后裔进京安置。命“回部”阿浑不得干预地方政务。派人看守喀什噶尔旧和卓坟。伊犁开始举办由绿营官兵的屯田(史称“兵屯”)。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定“回疆”为三十一城,各设阿奇木伯克统之。迁内地农民赴天山北部屯田。理藩院专设一司办理新疆“回部”事务。按品级赏给伯克土地(养廉地)及供役之人(养廉户)。叶尔羌、库车、乌鲁木齐、哈密等地试种胡麻成功。定新疆钱粮奏销章程,保证新疆协饷供应。土尔扈特部首领敦罗卜喇什去世,子渥巴锡继位。
  乾隆二十七年(1762)
  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驻伊犁惠远城,明瑞首任,总统新疆军政事务。在各地建满、汉等“新城”。定新疆办事官员三年更换。在伊犁格登山建纪功碑,记述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擒获达瓦齐过程。定回部伯克任职回避办法。清朝派兵驱逐越境游牧之哈萨克。内地农民赴乌鲁木齐屯田,首批从甘肃招426户。册封“霍卓氏为容嫔”。
  乾隆二十八年(1763)
  于伊犁设牧场“孳生牲只”。准伊犁、喀什噶尔、叶尔羌、乌鲁木齐等地主要官员携眷任职。伊犁设置厄鲁特营。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凉州、庄浪等处满营官兵移驻伊犁。巴里坤提督移驻乌鲁木齐,改称乌鲁木齐提督,原乌鲁木齐总兵移驻巴里坤,改称巴里坤总兵。命将“西域新疆”增入《大清一统志》,并将哈萨克、布鲁特、巴达克山、爱乌罕等“俱照外藩属国之例”编入。
  乾隆三十年(1765)
  清朝命军队移驻雅尔,驱逐越境游牧之哈萨克,并设置沿边卡伦。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驻雅尔。盛京之锡伯族官兵1010员名携眷属移居伊犁。平定乌什民众暴动,并订《乌什善后章程》(亦称《回部善后事宜》),对维吾尔人中原有伯克统治进行变革。在乌什设“兵屯”。
  乾隆三十一年(1766)
  哈萨克塔塔拜等人“内附”清朝,被安置在塔尔巴哈台地区的雅尔,新疆开始出现“内附”哈萨克。定《木垒安户章程》,屯田民户编里、甲治之。改“回部”男丁12岁以上当差为16岁以上当差。定遣犯携眷往新疆服役者,官办给口粮车辆。
  乾隆三十二年(1767)
  清朝对“越境游牧”之哈萨克不再一律驱逐出境,征收租税后可“暂时”住牧。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移至楚呼楚城(今塔城)。清朝查办甘肃“马得鳌一案”和“徐帽儿庄户一案”,众多回族涉案群众遣徙新疆。伊犁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均“按八旗分派管辖”。伊犁军民“将及二万户”,并有“数千名”遣犯服役。
  乾隆三十三年(1768)
  昌吉遣犯暴动,旋被清军剿灭之。“封容嫔霍卓氏为容妃”。塔尔巴哈台楚呼楚地方屯田“每兵一名收粮至十八石零”。
  乾隆三十五年(1770)
  西安驻防满洲官兵2204员名携眷开始分期移驻伊犁惠宁城。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等率领下离开伏尔加河流域东返祖国。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土尔扈特部远从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东返祖国,到达新疆。凉州、庄浪驻防满洲八旗官兵眷属移住乌鲁木齐。安南(今越南)之黄公缵等携眷内附后安置乌鲁木齐。“安西道移驻巴里坤,改为屯田粮务兵备道,照旧兼辖哈密、辟展、
  乌鲁木齐等处。”
  乾隆三十七年(1772)
  定新疆各地办事限期。
  乾隆三十八年(1773)
  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凌首任,由伊犁将军节制,可专折奏事。“屯田粮务兵备道”由巴里坤移至乌鲁木齐,俗称镇迪道,下辖一府一州六县。
  乾隆三十九年(1774)
  西安驻防满洲八旗官兵1000员名携眷移驻巴里坤。宁夏驻防满洲八旗官兵1000员名携眷移驻古城。
  乾隆四十年(1775)
  清朝分土尔扈特为东、西、南、北四路,分别进行安置。安南(今越南)脱回厂徒900余名发遣伊犁、乌鲁木齐屯田。据《伊江汇览》载,伊犁地区有维吾尔族“六千四百零六户,计大小二万五百五十六名口”。
  乾隆四十二年(1777)
  甘肃受灾,数千户贫民赴乌鲁木齐屯田生产。免库车、沙雅尔二城伯克纳粮,至此,“回部”维吾尔伯克皆免纳粮。
  乾隆四十三年(1778)
  伊犁屯田绿营兵由换防改为携眷长驻,废由陕甘五年换防旧例。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私贩玉石案发,诛杀多人,涉及内地数省。
  乾隆四十五年(1780)
  伊犁兵民达“十余万人”,设抚民同知、理事同知、巡检等员治之。吐鲁番设驻防满洲八旗官兵500员名,由乌鲁木齐驻防八旗壮丁移驻。
  乾隆四十六年(1781)
  乌鲁木齐都统明亮奏称,到当年止,乌鲁木齐地区“安插户民一万九千七百余户”。哈密通判经方贪污侵用库银案发,杀之。
  乾隆四十七年(1782)
  乌鲁木齐采买冒销粮价贪污案发,杀官员多人,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凌自尽。
  乾隆四十九年(1784)
  定遣犯在当地为民及返回原籍年限。
  乾隆五十一年(1786)
  “
  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从乌什复移驻喀什噶尔,仍称喀什噶尔参赞大臣。
  乾隆五十三年(1788)
  清朝命哈密、吐鲁番及回部各王、公等爵位皆为“世袭罔替”。
  乾隆五十四年(1789)
  伊犁、乌鲁木齐两地“废员”达“二百七十余员名”。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伊犁将军保宁奏称,乌鲁木齐、伊犁二处“为奴遣犯”将近2000名。
  乾隆五十七年(1792)
  严禁邪教在回部传播,将私习邪教之迈玛第敏发云南服役。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奏定《回民出卡贸易章程》。设喀什噶尔“回兵五百名”,以四品伯克一人统领。
  乾隆六十年(1795)
  据《总统伊犁事宜》载,锡伯族人口达到“七千三百九十二名口”,索伦营人口达“四千零五十七名口”。
  嘉庆三年(1798)
  抽调部分锡伯营壮丁补充索伦营。
  嘉庆九年(1804)
  伊犁将军松筠奏定《八旗满洲田亩自行耕种永为世业章程》,命伊犁满营闲散余丁屯田。
  嘉庆二十年(1815)
  喀什噶尔发生孜牙墩事件,不少布鲁特、维吾尔人受牵连。
  嘉庆二十五年(1820)
  驳浩罕于喀什噶尔自设呼岱达(阿克萨哈尔)管理本部商务之请。天山北部迁移、招募人口已达20万左右,垦地108万亩以上。
  道光元年(1821)
  驳英国赴叶尔羌等地贸易之请。
  道光五年(1825)
  俄人私入边界,在喀喇塔拉筑城,向当地哈萨克人征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奏《严定回疆敛钱条例》,严禁代大小和卓后裔“寄信敛钱”。
  道光八年(1828)
  清朝平定和卓后裔张格尔之乱。那彦成开始筹办善后事宜,清查出新疆境内“浩罕人”有数千户,把部分“浩罕人”驱逐出新疆。
  道光十年(1830)
  清朝平定和卓后裔、张格尔之兄玉素甫之乱。重申内地民人赴南疆禁令,并在托克逊地方设卡严查。
  道光十一年(1831)
  移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于叶尔羌,俗称叶尔羌参赞大臣。派赴喀什噶尔军营出力之遣犯2000名被释放回内地原籍。
  道光十二年(1832)
  招内地民人500余户到喀什噶尔新城附近之喀喇赫依屯田。
  道光十四年(1834)
  招内地民人360户到巴尔楚克屯垦。再次抽调部分锡伯营壮丁补充索伦营。
  道光十九年(1839)
  回子伯克年班,改为间二年朝觐,仍照旧九班轮流。
  道光二十年(1840)
  清朝订《伊犁禁烟章程》和《新疆南路禁烟章程》(又称《严禁回疆鸦片章程》)。
  道光二十二年(1842)
  新修《钦定回疆则例》颁布,此“则例”为汇集“回疆”地区法规之专集。
  道光二十四年(1844)
  以屯田有功,伊犁将军布彦泰被清廷说其“督率有方、忠诚为国”。
  道光二十五年(1845)
  林则徐与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同赴天山南部各地勘田。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南疆地区发生所谓“七和卓之乱”。俄国军队在新疆沿边境内非法建科帕尔堡垒。
  咸丰元年(1851)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
  咸丰二年(1852)
  俄国在伊犁、塔城设领事馆。俄国军队在新疆沿边境内的托乌别克与雅尔非法建据点。
  咸丰四年(1854)
  俄国军队侵占新疆之古尔班阿里玛图等沿边地区。
  咸丰五年(1855)
  塔城发生当地中国群众火烧俄国设在当地贸易圈事件。
  咸丰七年(1857)
  库车数千名维吾尔农民群众暴动,提出五项要求,斗争矛头指向伯克统治制度。
  咸丰八年(1858)
  《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贴补条约》签订,中国补还俄商货物。俄国恢复塔城领事馆。俄国人瓦里汉诺夫进入新疆南部“考察”。
  同治元年(1862)
  陕甘回民起义爆发,新疆协饷中断,财政全面危机。根据《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中俄代表在塔城开始两国西部边界谈判。
  同治二年(1863)
  伊犁回族军民数百人暴动,攻占塔兰奇城,旋失败。俄国军队对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发动大规模入侵,遭新疆军民抵抗。
  同治三年(1864)
  库车各族群众暴动,攻占库车城,杀死当地清朝官员、伯克,各地群起响应,新疆局势迅速恶化。《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
  同治四年(1865)
  浩罕军官阿古柏率军侵入南疆,占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地区。英属印度官员约翰逊、海沃德等人到南疆地区活动。
  同治五年(1866)
  伊犁暴动群众攻占惠远城,伊犁将军明绪死,清朝在新疆治理机构基本瓦解。阿古柏侵略军攻占叶尔羌、和阗等地区。索伦营军民分批逃亡到俄国境内的库库乌苏、阿拉玛图等地暂住。
  同治六年(1867)
  阿古柏侵略军占领阿克苏、库车等地区。俄国人鲁道夫等到南疆地区活动。
  同治七年(1868)
  英国人沙敖到南疆地区活动。
  同治八年(1869)
  《中俄科布多界约》和《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签订。
  同治九年(1870)
  阿古柏军队侵占吐鲁番、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签订》。俄国军队占领伊犁通南疆要道穆扎尔特达坂。
  同治十年(1871)
  哈萨克阿勒班部首领塔扎别克率1000余户牧民从俄国境内迁移至中国伊犁托古斯塔柳。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同治十一年(1872)
  署伊犁将军荣全赴俄国谈判收回伊犁事宜,未果,在塔城暂时设立行营,筹办有关事宜。俄国代表考尔巴斯赴南疆,与阿古柏签订非法条约。
  同治十二年(1873)
  陕甘回民起义领导人之一的白彦虎率众进入新疆投靠阿古柏。
  同治十三年(1874)
  清朝令景廉自甘肃各州县招募贫民千户,送奇台等地屯田。英国人弗赛斯赴南疆,与阿古柏签订非法条约。
  光绪元年(1875)
  清朝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督办关外兵事饷事及转运事宜,收复新疆。张曜率军进驻哈密屯田。
  光绪二年(1876)
  清军收复天山北部的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区,驱逐这一地区的阿古柏侵略军。
  光绪三年(1877)
  清军收复天山南部地区,把阿古柏侵略军全部驱逐出新疆。白彦虎带残众逃往俄国控制的中亚地区。布鲁特十四部落头目到喀什噶尔见刘锦棠,表示“仍愿归附中国”。左宗棠奏请新疆建省。
  光绪四年(1878)
  刘绵棠在天山北路召民垦田。数千名哈萨克、布鲁特牧民从俄境迁入新疆游牧。因战乱逃亡的土尔扈特牧民群众“七千八百余名口”返回“珠尔都斯地方游牧”。清朝派崇厚赴俄国,谈判交收伊犁事宜。
  光绪五年(1879)
  崇厚在俄擅订《交收伊犁条约》(又称《里瓦机亚条约》),遭全国上下反对。
  光绪六年(1880)
  清朝改派曾纪泽赴俄国,重谈交收伊犁事宜。
  光绪七年(1881)
  《中俄伊犁条约》签订。锡伯、察哈尔、满等营部分官兵在塔城、博尔塔拉等处屯田。俄国在喀什噶尔建领事馆。刘锦棠提新疆建省方案。
  光绪八年(1882)
  伊犁将军金顺率军进驻伊犁。清朝批准新疆建省,但要“从州、县办起”。哈萨克所属黑宰、阿勒班两部3000余户在其首领胡岱们都、萨三带领下“内属”清朝,被安置伊犁地区游牧。《中俄伊犁界约》与《中俄喀什噶尔界约》签订。
  光绪九年(1883)
  伊犁将军奏调锡伯族部分闲散壮丁组建“新满营”。设喀什噶尔道及阿克苏道。《中俄科塔界约》与《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签订。
  光绪十年(1884)
  新疆正式设省,名为“甘肃新疆省”,刘锦棠首任巡抚,驻乌鲁木齐迪化城。裁乌鲁木齐都统及各地参赞、办事、领队大臣。俄国殖民当局胁迫伊犁地区10万多各族群众迁出境外。《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签订。
  光绪十一年(1885)
  乌鲁木齐、巴里坤、吐鲁番等地残余满洲八旗军民归并古城屯田。新疆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三道丈量土地结束,共有耕地1148万亩。
  光绪十二年(1886)
  乌鲁木齐提督移驻喀什噶尔,移喀什噶尔换防总兵于阿克苏。设伊塔道,道员驻伊犁宁远城。
  光绪十三年(1887)
  清朝取消维吾尔族中的伯克统治制度,伯克改充乡约。刘锦棠订立《新疆屯垦章程》,鼓励各族农民群众屯田。
  光绪十六年(1890)
  棍噶札拉参率部分蒙古族牧民迁移到乌苏之八音沟一带游牧。
  光绪十八年(1892)
  设俄文学馆于乌鲁木齐。中俄开始谈判帕米尔划界问题。新疆派使会立西南沿边坎巨提头目。
  光绪十九年(1893)
  清朝收回俄国租借之塔城地区的巴尔鲁克山。
  光绪二十年(1894)
  英、俄两国私分中国帕米尔地区领土,强以萨雷库勒山为中俄两国界线,清朝照会两国抗议。时新疆总人口达412210户,2003931人。斯文·赫定第一次到新疆“探察”。
  光绪二十一年(1895)
  俄、英两国换文,私分中国帕米尔地区领土。俄国驻吐鲁番领事馆迁乌鲁木齐,称总领事馆。伊犁新、旧满营派人赴特古斯塔柳屯田。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华俄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总行,随后在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喀什设立分行。西宁回民刘同春等人暴动失败,数千人迁徙到新疆罗布淖尔一带安置。
  光绪二十三年(1897)
  甘肃河湟暴动失败后,以回族为主的2000余人被押赴罗布淖尔英气盖地方安置。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俄国克来门兹到吐鲁番“考察”。
  光绪二十五年(1899)
  新疆巡抚饶应祺奏称:甘肃回民“每月或三四百人、一二百人”到新疆谋生。斯文·赫定第二次到新疆“探察”。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天津义和团民贾永到伊犁活动。俄国派兵进入伊犁。英国斯坦因第一次到新疆“考察”。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南疆增设伽师、泽普、洛浦、巴楚、轮台、若羌、沙雅尔等县。至此,全疆共设四道、六府、十一厅、三州、二十三县。伊犁设武备速成学堂兼弁目学堂,迪化设法政学堂和巡警学堂。日本大谷光瑞到新疆“考察”。
  光绪二十九年(1903)
  伊犁黑宰、阿勒班两部哈萨克人口已增加到“八千九百余户,丁口至四万五千余名”,在两部中添设千户长三名。伊犁设养正学堂,并派人赴俄国阿拉木图学习。美国亨廷敦到南疆地区“考察”。
  光绪三十年(1904)
  德国勒柯克第一次到新疆“考察”。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改乌鲁木齐书院为学堂,并添外语课。伊犁特古斯塔柳官屯改私屯,给新满营为世守之业。设阿尔泰办事大臣以加强防务。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伊犁设立“新疆茶务公司”。巡抚联魁奏“改练新军”成一混成协,“暂名新疆陆军”。法国伯希和至新疆“考察”。英国斯坦因第二次到新疆“考察”。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哈密扎加甫兄弟率当地农民包围王府,要求摆脱徭役制度。设新疆至阿尔泰驿站,并于阿尔泰办理屯田。迪化设立省立中学,并设立简易师范班。
  光绪三十四年(1908)
  伊犁将军长庚奏“练兵、购械、兴学、牧政、商务、工艺”六事。新疆创办工艺局厂,并订章程大纲12款,55条。新疆巡抚联魁奏“置省、改官、开垦、兴学、练兵”五事。新疆创办伊犁制革厂。
  宣统元年(1909)
  伊犁编练新军,成一协。
  宣统二年(1910)
  迪化王高升起事,乌鲁木齐商民损失严重。
  宣统三年(1911)
  改乌鲁木齐通商局为交涉总局。乌鲁木齐革命党人刘先俊等起义,旋失败被杀。
  民国元年(1912)
  伊犁革命党人起义,杀伊犁将军志锐,建伊犁临时政府。原新疆按察使杨增新任新疆督军,上台执政。和田发生策勒村抗俄事件。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