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222
颗粒名称: (八)其他
页数: 5
页码: 567-571

内容

有清一代,新疆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有其他多种。其中清代文献资料有明确记载的诸如:风灾、鼠灾、疫灾、雷灾等。
  1.风灾。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新疆成为我国多风灾的省区之一。尤其是每年的春、秋季节,某些地方8级以上的大风往往可以连刮数天,对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⑨新疆塔城地区的阿拉山口、乌鲁木齐地区的达坂城、吐鲁番地区的“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都是全国闻名的风区。对因大风造成的灾害,清代文献资料中亦有记载。
  光绪十二年(1886),新疆巡抚刘锦棠奏称,当年吐鲁番种植的棉花、高粱等,“被狂风吹折”,①损失严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吐鲁番地区“被风”,当地的“园地”,即种植的果树遭灾。②关于这次风灾,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新疆巡抚潘效苏的一次奏报中还有更详细的记载:“新疆吐鲁番厅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七、八两日狂风大作,至二十九日夜寒冷异常,园地葡萄多被吹残冻伤,计沙河子等五处园地八千一百四十余亩冻坏者二千三百七十余亩。”③
  另外,新疆大风造成的灾害,往往又是与沙尘灾害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天山南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各个绿洲地带,风灾往往就是风沙灾害。对此,刘星等:《新疆灾荒史》第25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根据清代有关文献资料的记载,记述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阅。例如,该书记载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哈密大风,昼昏,降黄沙,人多病。”
  2.鼠灾。
  这里的鼠灾,主要指由于大批田鼠啃食庄稼而使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减产的灾害。鼠灾是人类在从事农、牧业生产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灾害,因此人类与鼠害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我国不少民族用以纪年的动物中,都有鼠,可见鼠与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我国关于鼠的记载及与其有关的各种传说多不胜数。关于清代新疆鼠灾的情况,文献资料中也有不少记载。
  在清朝政府于新疆开办屯田之初,陕甘总督杨应琚等人在奏报巴里坤地区农业生产中的灾害时,就曾提到鼠灾一事。乾隆二十七年(1762),杨应琚说:“巴里坤招有商民六十七名,认垦近水易辟荒地三千七百九十余亩。……今年又试种小麦等项细粮。……虽今年偶值天旱、鼠耗,而此时刈获登场,约计收成尚有五分以上。”④同时,巴里坤办事大臣永宁在另一奏报中说:“巴里坤、奎素等处屯田,原派兵丁,加以挑选遣犯,共六百五十名,每名计种地二十二亩,共种地一万四千三百亩。……究因天旱、鼠伤,未免收成稍减。……当此初次试种,兼值天旱、鼠耗之年,而每亩尚收小麦四斗六升五合,核计收成将及五分。”①两人这里所说的“鼠耗”或“鼠伤”等,应该就是今天一般说的鼠灾。
  光绪十三年(1887),新疆巡抚刘锦棠在奏报中称,“镇西厅入秋以来,田鼠为害”。②关于这次鼠灾的详细情况,刘锦棠说:“据镇西厅同知甘承谟详称,……该厅于十九、二十至二十四、五等日,亲往各处履勘,查东路大泉,东、西渠,大黑沟,小黑沟,石人子,拱北尔,松树塘,北乡,坂坊沟,红旗沟等处,遍地鼠穴,早种之小麦、青稞、莞豆、油菜,均被啮断,苗脚仅存,并无收获。……东北沙山子、柳沟,早粮被鼠,迟粮被冻,较各处尤甚。”③从刘锦棠的话中可以看出,镇西厅即今巴里坤地区的这次鼠灾还是比较严重的。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在清代新疆的农业生产中,鼠灾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灾害之一。
  3.疫灾。
  疫灾,指由烈性传染性疾病而引起的人员众多死亡的灾害,主要有天花、麻疹、霍乱、鼠疫等。④
  在目前所见到的清代文献资料中,已经发现有关于新疆疫灾的记载。例如,在《清仁宗实录》卷255,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甲午条中载:“赏伊犁屯田疫灾回民麦石”。此处的“回民”,指当时在伊犁地区屯田种地的维吾尔人。虽然根据这条记载,我们还很难断定在当时的维吾尔人中到底是何种疾病流行。但是,这条记载可以告诉我们,当时在他们中间确实发生过疫情,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早在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清朝政府统一新疆过程中,在天山北部的卫拉特蒙古中就发生过一次比较大的疫灾。对此,魏源在《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中载:经过数年战乱,卫拉特蒙古各部“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这里的“痘”,今天一般指水痘或天花,都是比较厉害的传染病。魏源这里所说的“痘”,应当是指天花。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难预防的烈性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中一旦此病流行,就会造成人员大批死亡。魏源的话虽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在卫拉特蒙古中发生的这次疫情,造成蒙古族群众大批死亡则没有疑问,死亡人数至少应该超过10万。①
  乾隆三十一年(1766),即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从内地大规模迁移各族军民到新疆驻守屯田不久,伊犁将军明瑞奏称:“伊犁去岁,索伦官兵染疫患病者多”。②在这期间,伊犁地区也曾发生过多次比较大的疫灾。嘉庆二年(1797),伊犁索伦营“闲散幼丁,因出痘伤损,挑甲不得壮丁”。③可见,索伦营一再发生的疫灾,已经严重地影响到该营人口的增长。后来的清代文献资料也记载说:索伦营“壮丁甚少,数年来遇有甲缺挑选之际,竟不得年壮之人”。④“伊犁索伦部落,长成闲散余丁甚少,不敷挑取马甲之用”。⑤为此,当局两次从伊犁地区的锡伯营中抽调260户、1279人进行补充。
  另外,清代文献资料中还有关于在牲畜中发生“疫灾”的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伊犁将军明瑞奏称:“伊犁去岁,索伦官兵染疫患病”的同时,还提到“人、畜俱遭灾疫”。⑥道光十八年(1838),伊犁将军奕山奏称:“伊犁察哈尔部落官私牲畜,被雪被瘟。”⑦从上述记载中,虽然还看不出当时在牲畜中流行的是何种疾病,但是这些疾病造成的牲畜死亡,必然会给当地的牧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清代有关文献资料中,还有一些其他灾害的记载:嘉庆九年(1804),伊犁将军松筠奏称:“伊犁旗屯收获情况。……惟麦子今年春雨过多,致有黄疸,收成较歉。”①这里的“黄疸”,即麦子在结籽成熟时因雨水过多而发生的一种黄疸病。
  咸丰六年(1856),阿克苏办事大臣海朴奏称:“阿克苏城外药库,于七月初十日被雷火轰燃火药,震倒城垛房屋”,千总杨青越、巴总马秀和九名士兵被倒塌的房屋压死。②这里的“雷火”,即是雷电,可以称为雷灾。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