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牧为主并逐渐向农牧并举转变的北疆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201
颗粒名称: 二、以牧为主并逐渐向农牧并举转变的北疆经济
页数: 3
页码: 519-521

内容

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不但为古代人类在这里活动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使经济发展带有自己的明显特点。
  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在距今3000年左右,北疆地区的畜牧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而收入不稳定的狩猎活动已退居次要地位。经过人工驯养的牛、羊、马、驼等牲畜,不但可以常年为人们提供奶、肉等食物,而且皮毛可以为人们提供遮体避寒的衣服,同时还可以利用马、牛、驼为人们提供奔驰远徙的动力。因此,由狩猎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的过渡是人类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一大飞跃。
  公元前1世纪,汉朝中央政府治理新疆前后,北疆地区的畜牧业已经获得更大发展。据汉文史料记载,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都是“随畜逐水草”,以游牧为主的部族,饲养有大量的牛、羊、马、驼等各类牲畜。《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一户占有如此多的马匹,加上其他牲畜,可见畜牧业之发达。后来。有人据有关史料进行推算,当时平均每人拥有各类牲畜18头(只)左右,而这时天山以北地区人口约有56万(其中乌孙约44万、匈奴约10万,其他约2万),那么这一时期北疆地区应有各类牲畜1000万头(只)左右。如此众多的牲畜,即使在畜牧业获得大发展的今天,都是令人注目的可观数字。可以想见,在天山以北各个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蓝天白云下,牧人骑马奔驰、扬鞭放歌、牛羊遍野的动人景象,是何等令人神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漠北草原风光,在新疆天山以北各地也同样存在。汉朝公主细君远嫁乌孙后,过的就是这种游牧人的生活。“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各类畜产品如奶、肉、毛、皮为人们的吃、穿、住提供了必不可缺的东西。今天考古也从乌孙古墓中发现了割肉的刀和盛水煮食的陶器,证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
  如前所述,在汉朝以后,原在我国东北和大漠南北活动的鲜卑、丁零、柔然、哒、突厥等部族先后进入北疆地区。唐朝以后,又有原在大漠南北活动的回鹘、契丹、蒙古等许多部族迁进北疆地区。这些部族,在东北和大漠南北时,就是以畜牧生产为主,进入北疆地区后,良好而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不但使他们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保留,而且还获得较大的发展,例如西突厥强盛占据北疆地区时,牲畜“遍满山谷”,“地过万里,士马亿数”,富有者据有马匹6000匹以上,牲畜数万头(只)。特别是突厥人牧养的马,经过改良,继承了乌孙马、大宛马的遗风,驰骋疆场,更是雄风超过当年。为此,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房兵曹胡马》中写道:“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奔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突厥马成为大唐将士人人向往得到的优良坐骑。畜牧业的发展,也为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各族群众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北史·突厥传》)。一直到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前,占据天山以北地区的卫拉特蒙古,以及哈萨克、布鲁特(今柯尔克孜)等族还是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不建城郭富室,居无定向,唯顺天时,逐水草,牧牛马,以度岁月。故所居随处设帐房,铺毡厨,不避寒暑,坐卧于地”(陈诚:《使西域记》)。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治理新疆以后,由于在天山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这一地区长期以牧为主的生产格局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同时发展的新的经济模式。
  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以前,天山以北地区虽然畜牧业生产长期占主导地位,但在一些河谷、山间盆地中,农业生产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据史料载,早在汉朝时,就有少数汉族军民在伊犁河流域屯田种地。唐朝时,中央政府在乌鲁木齐地区组织过大规模的屯田,内地许多军民在这里种地生产。同时,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各游牧民族中,也有少数穷苦的下层牧民种植小麦、青稞等以补贴生活。卫拉持蒙古占据天山以北地区时,在伊犁河谷,在额尔齐斯河流域,都曾使用掳掠来的汉人、维吾尔人等数万人种地生产,为统治者提供所需粮食,农业生产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时,由于长期战乱,天山以北地区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原游牧在这一带的卫拉特蒙古各部人畜死亡流失几乎殆尽。进入这一地区的清朝军队为了解决口粮,不得不自己屯田生产。随后,为了开发新疆,清朝政府从内地组织迁移大批汉、回族农民群众到这一地区垦荒种地,使大片万古荒原开垦成肥沃良田。同时。清朝政府又从天山以南地区迁移6000余户维吾尔农民到伊犁种地。到19世纪初(嘉庆、道光时期),天山以北地区的总耕地面积已有300万亩以上,各族农民群众总人口超过40万,农业生产获得空前的大发展。
  在大力发展天山以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同时,清朝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一地区传统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都开设了牧场,牧养了数量可观的马、牛、羊、驼等牲畜。同时,原来因战乱逃离这一地区的蒙古、哈萨克等族牧民,也陆续回到天山以北各牧场,重新进行牧业生产。特别是在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以及天山山区,畜牧业生产很快又成为这些地方的主要生产活动。因此,在天山以北地区的经济活动中,牧业生产与新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一样,成为这一地区两大生产活动之一。
  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时期,天山以北地区经济模式从以牧为主向农牧并举的这种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不但使这一地区的生产形式和居民成分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且为今后新疆整个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直到今天,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仍然是北疆地区两大主要支柱产业。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