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民族长期共存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200
颗粒名称: 一、多民族长期共存发展
页数: 3
页码: 517-519

内容

新疆是远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今天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距今六七千年左右的石器时代,新疆天山南北许多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新疆一直都是不同种族、众多部族或民族聚居杂处、长期共存、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重要地区。
  我国汉文史籍对古代新疆人类活动的情况,早在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穆天子传》和《山海经》中就有记载。穆天子率众人驾车西巡,在西域瑶池与西王母相会的传说至今几乎家喻户晓。在我国先秦文献里,中原地区的人们通常把活动在今新疆、青海、甘肃等中国西部地区的部落或部族叫作“戎”或“西戎”。稍后,特别是公元前2世纪汉朝使者张骞到今新疆等广大地区考察后,内地的人们知道了这些“西戎”是分成许多相互独立的集团的,并各自有自己的名称和政权组织,其生产、生活方式和体形外貌也不全部相同,因此在汉文史籍中,便分别称他们为“塞”、“月氏”、“乌孙”、“羌”、“车师”、“疏勒”、“于阗”、“龟兹”、“楼兰”等。当然,这时内地汉人往往是把各民族的名称与他们生活的地区名称混为一谈的(古代民族和近代民族有所不同。对古代民族,不少人称为部族。这里为叙述方便,后面一律称民族)。
  今天,通过考古发现和现代科学方法对新疆远古人类头盖骨的测试,已基本可以认定,公元前后在新疆生活的居民,如果按种族划分,主要是亚洲型的具有“蒙古人种成分”的蒙古利亚人种,与欧洲型的具有“西方高加索人成分”和具有“地中海东支类型”的雅利安人种。前者如羌人、汉人、匈奴人等,后者如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等。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划分,新疆的这些古代居民又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如羌人、汉人等)、印欧语系(如塞人、龟兹人、焉耆人等)和阿尔泰语系(如匈奴人、乌孙人等)。
  由此可见,新疆自远古时期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杂处、共同生活的地区。这种状况,在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以后的2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改变。
  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在天山以南的乌垒(今轮台附近)设置“西域都护”,在新疆设官置守,驻军屯田。在这以后的天山以北地区,除原有的乌孙、匈奴、丁零、坚昆等仍在这里活动外,又有原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大漠南北活动的鲜卑、柔然、 哒、高车、铁勒、突厥等部进入活动。在天山以南地区,除原有各“城郭之国”的各族居民仍在这里生活外,又有内地更多的汉人到这里开发生产,同时也有不少吐蕃人(今藏族祖先)进入这一地区活动。另外,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和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畅通,还有一些中亚或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商人、僧人、使者在这里活动。
  隋、唐及其以后,在新疆曾强盛一时的上述一些民族,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更为强盛的一些民族却在新疆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回鹘、契丹、蒙古等都曾是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立了辉煌业绩的民族,都于公元7世纪以后在新疆天山南北的广阔舞台上演出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更为宏大的历史活剧。这些众多民族在新疆的活动,不仅创建过显赫一时的地方政权,而且对新疆近代众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今天新疆人数较多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上述民族在新疆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18世纪中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开始治理新疆。清朝政府为了开发新疆和保卫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从内地调满、汉、回、锡伯、索伦(包括达斡尔)、察哈尔蒙古等各族官兵数万人携带家眷到天山南北驻防屯田。随后,清朝政府又组织、鼓励内地大批汉、回等农民群众到新疆种地生产。这样,除新疆原有的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清时称布鲁特)、塔吉克等族外,在新疆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又增加了新的成员,新疆仍然是多民族聚居杂处的重要地区。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以后,由于对外交往的增多,新疆又先后增加了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到1949年,在新疆生活的主要是维吾尔、汉、回、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满、塔吉克、锡伯、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一直是多民族聚居杂处、长期共存的重要地区。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