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报的开通和电报业务的开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194
颗粒名称: 二、电报的开通和电报业务的开展
分类号: F426;G633;K256
页数: 5
页码: 510-514
摘要: 如前所述,在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治理新疆之后,新疆的对外、对内交通通讯工作主要由设在各个交通道路沿线的军台承担。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以后,交通通讯体制发生变化,新疆的对外、对内交通通讯主要改由设在各个交通道路沿线的驿站承担。这种比较落后的交通通讯方式,依然是以人、畜为动力的传统交通通讯模式。新疆距北京遥远,道路沿途又多是戈壁沙漠,交通通讯极不方便。
关键词: 电报业务 交通通讯 清朝政府 李鸿章 电报线

内容

如前所述,在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治理新疆之后,新疆的对外、对内交通通讯工作主要由设在各个交通道路沿线的军台承担。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以后,交通通讯体制发生变化,新疆的对外、对内交通通讯主要改由设在各个交通道路沿线的驿站承担。这种比较落后的交通通讯方式,依然是以人、畜为动力的传统交通通讯模式。新疆距北京遥远,道路沿途又多是戈壁沙漠,交通通讯极不方便。在清朝末年新疆举办的“新政”中,这时西方已经使用的汽车、火车等陆地近代交通工具,对于新疆人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种不知为何物的“怪物”,都还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使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新疆巡抚联魁为了改变新疆交通通讯的落后状况,曾仿效俄国的“驿车制”,从迪化至兰州试办驿车,即在每一个大的驿站设10辆马车,“由地方官负责,传驿投递,更换运输,运输车价按站定价”。②这应该是近代新疆客运的开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仅仅运行了不到3年,便因经济上亏损过大而停办了。因此,在这一时期新疆交通通讯方面比较有成就的主要是近代电报的建设和使用。
  中国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电报,进行电报业务,最早是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后经艰难发展,约到19世纪80年代末,电报已经在内地各主要省份使用,逐渐取代传统的由驿站传递信息。光绪十五年(1889),李鸿章说:这时中国架设的电报线“已东至东三省;南至山东、河南、江苏、浙闽、两广;缘江而上,至皖、鄂入川,以达云南之极边,东与桂边相接;腹地旁推交通,几乎无省不有;即隔海之台湾,属国之朝鲜,亦皆遍设。其造线、修线等费,官商互筹,酌量调剂,久称利便”。①这年,李鸿章与时任陕甘总督的杨昌浚共同奏准,在陕西、甘肃两省架设电报线。次年冬,这条穿越陕、甘两省的电报线贯通,向西直达河西走廊西部的嘉峪关,为电报线进一步延伸到新疆创造了条件。
  其实,早在俄国于同治十年(1871)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时,就已经在伊犁地区境内架设过电报线,开展电报业务,主要是用于俄国伊犁殖民当局与国内的联系。后来在交还伊犁过程中,俄国军队撤除了在伊犁地区境内的电报线,新疆境内便不再有电报业务的活动。光绪十五年(1889),随着陕、甘两省电报的开通,新疆建设电报之事也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年,李鸿章与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共同上奏的一分奏折中就提出:“将来更可由嘉峪关接至新疆,则东西万里,一律灵通,于地方要务、边防大局均有裨益。”②光绪十七年(1891)即将赴新疆巡抚之任的陶模在上任之前,还专门到天津会晤李鸿章,商量新疆电报的建设一事。在陶模赴新疆途中,在西安还与时任陕西巡抚的杨昌浚讨论了此事。
  在光绪十七年(1891)以后的几年期间,由于俄、英两国对中国帕米尔地区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再度出现危机。为了阻止俄、英两国对帕米尔地区的侵略,清朝政府的代表在北京、莫斯科、伦敦等地与之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外交谈判。在这个过程中,俄、英两国在中亚、阿富汗等所占领地区采用电报通讯,信息快捷及时,而中国在新疆仍然靠落后的驿站传递信息,造成军事、外交上的被动局面。为此,清朝政府便催促李鸿章等人,加快新疆的电报建设。
  光绪十八年(1892),清朝政府开始组织人力、财力,筹办新疆电报的建设,并由国外购买电线、电报器材等,运抵上海。次年,清朝政府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勘察线路,动工建设,线路很快从嘉峪关通到当时新疆的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电报第一次进入新疆。
  乌鲁木齐电报的开通,虽然大大便利了新疆与内地的通讯联系,但新疆本身地域辽阔,边界线漫长,要想保卫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还必须进一步把电报业务扩展到新疆的沿边地区。在电报通到迪化后,清朝政府决定立即建设通往南疆地区边疆重镇喀什的电报,并筹款白银28万两支持这项工程。为此、李鸿章、杨昌浚、陶模等各方面有关清朝官员特上奏《拟设新疆电线折》,特别提出在当前中、俄、英三国因帕米尔问题交涉谈判紧张之际,立即建设通往南疆地区电报的重要性。由于清朝政府上下全力支持配合,工程进展顺利,到光绪二十年(1894)春,由吐鲁番到喀什的电线即架设完成竣工。
  在这同时,李鸿章、杨昌浚、陶模等人于光绪十九年(1893)还联名上《展设新疆北路电线折》,提出要架设由乌鲁木齐至中国西北边疆另一重镇伊犁的电报线路。不久,伊犁将军长庚进一步提出从乌苏架设通往塔城的电报线路,也很快得到清朝政府的批准。至此,新疆各主要中心城市和边疆重镇都通了电报。对此,《新疆图志》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新疆)“南北电线一律蒇功。是役也,综计线路延袤八千余里,凡设总局一,子局十六。自创议以迄告成,为时仅历两载,而全省贯通,环球消息,迩若庭户”。①新疆电报建设速度之快,线路之长,在全国都不多见。
  新疆电报开办以后,经过中、俄两国多次谈判交涉,双方同意在北疆的塔城与南疆的喀什分别与俄国的电报线相连。对此,《新疆图志》说:“俄国电线环我北边,迳达于恰克图。是年,伊、塔电局成立。五月,驻京俄使牒告总署,以俄国巴克图电局,距离塔城三十四华里,乞将两国交界之线,互相连通,以昭睦谊。总署允之。先是,中、俄电线条款内载明,日后边界电线毗邻之处,两国视为有益,得以更相连接。故俄使以为请。其伊、喀边界,亦与俄线衔贯联,属援塔例也。”②可见,后来在塔城、伊犁、喀什三地的电报线,都与境外相邻的俄国电报线相接,成了国际性的电报。
  后来,在光绪三十年(1904),从当时新疆首府迪化出发,电报线还进一步延伸到当时新疆商业贸易中心之一的古城(今奇台县境);在宣统二年(1910),电报线又从绥来(今玛纳斯县)延伸到当时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地处我国西北边疆重镇的承化寺(今阿勒泰市)。这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时,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报网络。
  新疆电报的普及使用,是近代新疆在通讯建设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从此结束了新疆两千余年对外联系依靠人、畜传递的时代(古代的烽火台也是古代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方式),标志着新疆的通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疆电报网络的基本形成,对于新疆后来通讯事业的发展,我国西北边防的巩固和新疆其他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疆建设电报的过程中,新疆各地官府“檄令沿途州、县,豫储杆木,计里分屯,故经过地方,取材不匮,工程无阻”。①除了电线和一些电报器材从国外购买外,架设电线的大批电线杆皆由新疆自备,各种劳动也基本由新疆各地的各族群众承担,各地的电报房屋等基本建设也由新疆承担。因此,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果没有新疆当局和各种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新疆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重要工程是不可能的。
  当然,也应该看到,这时新疆近代通讯事业才刚刚起步,电报的开通时间不久,其中问题也不少。由于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域辽阔和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因此新疆电报的建设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其用途也主要是在军政方面,用于商业和民间活动的业务很少,这点是与内地一些省份有很大不同的。正因为如此,也决定了新疆电报使用发展中的问题比较多。其中主要是两点:一是电报的运营长期处于经济亏损状态。对此,《新疆图志》说:“新省(电报)系属官线,官公印电例不纳费,而土著缠民(指维吾尔人——引者)不知通电,其侨居汉人用亦少,故报费甚微”;“各局输入之费常不敷所出,岁由公家筹款补助”。②二是通报效果不太好。由于新疆线路较长,自然条件又较差,再加上经费不足,因此平时的电报线路损坏严重,维护较差,通报效果自然不好,有时还出现延误的情况。当时有人在记载甘肃电报情况时说:“甘肃地处西陲,边远寥阔,官电之设,极为艰阻,线路偶断,恒累月不能通报,地方风气未开,往往因天时亢旱,籍端坼毁,已成惯例。”①当时新疆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条件比甘肃还要差一些,可见电报通报的效果也不会比甘肃好。

附注

 宋岭等:《新疆近代经济技术开发》,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年,第180页。;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卷十七。此处所叙述的内容,主要参考了吴福环:《清末新疆电报的创设》一文,载吴福环等主编:《新疆近现代经济研究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卷六十六。; 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卷八十六,“道路八”。; 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卷八十六,“道路八”。; 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卷八十六,“道路八”。; 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卷八十六,“道路八”。;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七三,“邮传十四”。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