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用与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157
颗粒名称: 三、作用与问题
分类号: F323;F326;F127
页数: 5
页码: 409-413
摘要: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前后,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不但基本满足了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而且还能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剩余。因此在清朝灭亡前的一二十年全国政局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新疆却能保持了较长一个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 北疆地区 单位面积产量 同治朝 伊犁地区 农业生产

内容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前后,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不但基本满足了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而且还能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剩余。因此在清朝灭亡前的一二十年全国政局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新疆却能保持了较长一个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新疆经济的发展,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到国内外、省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其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但直接影响着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间接地影响着当时新疆整个经济的发展。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的发展各地区间不平衡,特别是北疆地区发展比较缓慢。
  如前所述,在同治、光绪朝年间的战乱和外敌入侵中,北疆地区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破坏的程度大大超过南疆地区。清朝收复新疆后,为了恢复北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一些效果,但由于财政困难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同期南疆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相比,显得比较落后。
  首先,人口和耕地面积的绝对数增加比较慢。据有关资料估算,同治朝新疆动乱之前,北疆地区军民人口总数已达50万左右。①经同治朝初年至光绪朝初年10余年的战乱和外敌入侵,人口大量死亡流散,到清军收复新疆时,乌鲁木齐地区“通境合计尚不足十分之一”,②人口总数不足3万。俄国归还伊犁时,把约近10万之众的各族群众胁迫迁入俄境,伊犁地区仅剩“3000余户,半系老弱贫瘠之民”,③也不到原人口的1/10。新疆建省前后,虽经当局努力招徕人口,恢复生产,但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夕,北疆地区的人口也没能恢复到同治朝以前的水平。据《新疆图志》所载统计,到宣统年间,镇迪道共有人口198492人,伊塔道共有人口40759人,北疆地区共有人口近24万。这个人口数字,比同治朝以前北疆地区人口数字还减少了约一半左右。在生产力没有大的变化之前,按人口与土地的一定比例估算,这时的耕地面积也比同治朝以前减少一半左右。如前所述,同一时期的南疆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却有大幅度的增加。一个在原有基础上减少,另一个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必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越拉越大。④
  其次,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不多。据前述可知,在同治朝战乱以前,北疆地区由于土地、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比南疆地区优越,粮食生产中的单位面积产量,长期高于南疆地区粮食生产中的单位面积产量。例如伊犁地区的兵屯,按播种量与收获量折算(以小麦为主),为15倍左右,塔城地区的兵屯为12倍左右。一般民户,生产条件略差,但也不会低于这个水平太多。①100多年后,到清朝灭亡前夕的光绪、宣统年间,关于伊犁、塔城两地粮食生产中的单位面积产量,据鲍戈亚夫连斯基说:“我有1904年伊犁地区一些农产量的材料,那年的收成是中等的。情况如下:春麦的收获量是种子的十五倍,燕麦和大麦的产量和春麦一样。胡麻的产量接近这个数字,黍的产量是十七倍,水稻二十倍,豌豆九倍,芥子十五倍。”②塔城地区“小麦的收成是种籽的九—十二倍”。③可见,北疆地区的单位面积产量,从乾隆朝中期到光绪、宣统朝年间的100多年中,以种植最广的小麦为例,并无什么提高。清朝后期,南疆地区由于玉米的大面积种植推广而使整个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的时候,北疆地区却几乎没人种植玉米,各地种植的仍是“小麦、大麦、燕麦、两种黍类、荞麦和高粱”,“小麦、水稻、大麦、豌豆、黍、胡麻、芥子”。④如前所述,这些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都比同期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一半以上。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影响了北疆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2.整体上生产技术仍比较落后。
  鲍戈亚夫连斯基在叙述伊犁地区农民种地生产时说:“无论汉人还是塔兰奇人(指维吾尔人——引者)都使用原始工具,用原始的方法耕地播种。……工具是原始的木犁,它由一块尖形木块钉在驾着马或牛的辕杆上。这样,伊犁式木犁便做成了。这种木犁不能深耕,只能扒开土地的表面,而且不深。在耕地之后,还留下好多没有犁到的地方。”⑤在塔城地区也同样如此,“土地耕作十分粗放,当我谈到伊犁地区农业时,描述过那里耕地所用的农具,在这里也是同样的农具”。①显然,前面提到的、经过改进的、由省当局发放的、较新式的犁在伊、塔两地并没推广使用。土地犁耕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见,北疆地区,至少伊、塔两地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水平,与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前期相比,基本没有什么改进。
  至于清朝后期北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为什么没有多大改进的原因,鲍戈亚夫连斯基有一段说明:“汉人原先在缺乏耕地的内地家乡时本以讲究耕作技术著称,但他们来到地广水多的伊犁地区后,就放弃了靠双手精耕细作的种田办法,而采用了当地原始的粗放的耕作方式。土地如此之多,产量如此之高,他们便觉得不必再像家乡那样牛马般、矻矻不息地耕种土地了。”②应该说,鲍氏的分析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不仅在伊犁一地如此,整个北疆地区都基本如此。我们知道,北疆地区的许多农业区,土地、水利灌溉等条件都比较好,而这一地区地广人稀、可耕地甚多的状况一直保持着。如前所述,一直到清朝末年,这一地区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同治朝以前减少了一半以上,更有充足的土地可以开垦种植。因此,一直到清朝灭亡,北疆的农民群众一直没有缺少耕地的压力,因此也就没必要花大力气去精耕细作。这种状况,后来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3.广大农民群众的负担仍然比较重。
  新疆建省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新疆当局曾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群众负担的措施。但是,到光绪朝后期和宣统年间,由于协饷不足、财政困难,俄、英等国经济侵略的加深等,新疆当局便不断向农民群众加征赋税,加上清朝灭亡之前吏治的逐渐腐败,使各族农民群众的负担越来越重(这一时期赋税征收情况在后面“财政收入”部分详谈)。
  4.银两短缺造成物价上涨,粮贱伤农。
  我们知道,清代货币是以银为主,银、钱并用。官府财政的收支,主要用白银进行结算支付。清朝末年,新疆由于协饷不足,财政困难,再加上俄、英的经济侵略,白银外流,使新疆可供流通的白银数量严重不足,最终导致物价不断上涨。广大农民群众缴纳的赋税中,部分要把实物折为银两,这样便大大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负担。同时,新疆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粮食无处售卖,更使粮价下跌。新疆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决定了粮食生产的特殊性,无粮固然不行,粮多了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清代新疆一再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不过,到了清朝末年,由于白银缺少,物价高昂,这一现象又突出表现出来了。新疆巡抚陶模在奏折中说:南疆“各城富于粮食,艰于转运,百物昂贵,米麦独贱,发饷时兵、勇均求全领现银,不愿领粮扣饷,良由年岁丰稔,市价贱于例价之故”。①“百物昂贵,米麦独贱”、“市价贱于例价”,必然使生产粮食的广大农民吃亏受损,影响到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后面“财政和金融”部分也将涉及这个问题)。

附注

 乌鲁木齐地区30万左右,伊犁地区20万左右,再加上塔城等地总数应超过50万人。; 奕诉等:《平定陕西甘肃新疆回匪方略》卷三〇五。; 王彦威等:《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卷三十二。; 在同治朝以前,如前所述,由于清朝政府大力发展北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南北疆之间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其绝对差距并不太大(包括耕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技术等)。; 参见齐清顺:《清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载《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0、140页。;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0、140页。;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9、129页。;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0页。;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0页。;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0页。; 陶模:《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二。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