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巴里坤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044
颗粒名称: (二)巴里坤地区
分类号: C55;I267;F426
页数: 2
页码: 161-162
摘要: 巴里坤位于天山东段的北部,海拔较高,地势平坦,水草丰美,自古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地方。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便在这里设立牧场,恢复当地的牧业生产。这一时期巴里坤地区设立的牧场,按牲畜种类分,有“马厂”、“羊厂”和“驼厂”。
关键词: 乌鲁木齐都统 清朝政府 增加到 乌鲁木齐 巴里坤

内容

巴里坤位于天山东段的北部,海拔较高,地势平坦,水草丰美,自古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地方。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便在这里设立牧场,恢复当地的牧业生产。这一时期巴里坤地区设立的牧场,按牲畜种类分,有“马厂”、“羊厂”和“驼厂”。
  1.巴里坤马厂。巴里坤马厂又分为“东厂”、“西厂”和“木垒厂”三个牧场。
  “东厂”,又称“巴里坤马厂”,乾隆二十六年(1761),来自甘肃的安西、凉州、肃州等地驻军剩余的马1518匹,交由巴里坤绿营官兵牧养,始建“马厂”。后来,马匹数量不断增多,牧场规范也逐渐扩大。到三十三年(1768),牧场马增加到6460匹。
  “西厂”,又称“古城马厂”。乾隆三十三年(1768),巴里坤马厂牧养的马增加到6000余匹,牧场难以容纳。次年,经巴里坤总兵奏请,在巴里坤以西的古城(今奇台县境)新设立牧场,把巴里坤牧场的一部分马迁到古城马厂牧养。
  “木垒厂”。乾隆四十年(1775),“巴里坤马厂”和“古城马厂”经过数年的发展,马匹数量进一步增多,于是清朝政府决定在巴里坤与古城之间的木垒再新设一个牧场,从以上两个牧场中拨出一部分马匹到木垒马厂牧养。
  以上三个“马厂”,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时,共牧养马匹15000余匹。到嘉庆十年(1805)时,三个牧场牧养的马匹更进一步增加到31000余匹。①
  2.巴里坤驼厂。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朝政府把原在甘肃的甘州、凉州、西宁等地绿营官兵牧养的骆驼193只送往巴里坤牧养。四十一年(1776),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凌与陕甘总督勒保商议,又把驮运粮食的238只骆驼送往巴里坤牧养。随后,清朝政府把以上骆驼集中起来设置一个牧场,专门派人牧养孳生。到五十六年(1791)时,该“驼厂”牧养的骆驼已经增加到749只。
  3.巴里坤羊厂。乾隆二十五年(1760),乌鲁木齐地区把购买得到的14000余只羊放在巴里坤牧养,设立“羊厂”,用以繁殖孳生,解决当地驻军官兵的食肉问题。
  在巴里坤设置的以上各牧场,均由乌鲁木齐都统和乌鲁木齐提督属下的巴里坤总兵管理。各个牧场的牲畜,亦有巴里坤总兵所属的绿营官兵负责牧放。对以上各牧场的监督考核,则由乌鲁木齐都统、乌鲁木齐提督以及陕甘总督等共同进行。

附注

 和瑛:《三州辑略》卷五,“马政门”。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