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政府统一天山南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030
颗粒名称: 一、清朝政府统一天山南北
分类号: C55;I267;F426
页数: 6
页码: 37-42
摘要: 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变动的时期。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统治中国277年的明朝被推翻。四月,兴起于我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以满族为主的八旗军队进入山海关,赶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入主北京,开始了中国历史上267年的清朝统治时期。
关键词: 准噶尔汗国 阿睦尔撒纳 清朝政府 准噶尔部 叶尔羌

内容

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变动的时期。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统治中国277年的明朝被推翻。四月,兴起于我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以满族为主的八旗军队进入山海关,赶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入主北京,开始了中国历史上267年的清朝统治时期。以后,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的时间,清朝不但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明朝的残余势力,而且也清除了内部以吴三桂为首的反叛势力,采取了一系列缓解民族矛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到乾隆初年,清朝已巩固了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成为这一时期代表中国统一和团结象征的中央政府。
  在这一时期,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东西的卫拉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在巴图尔珲台吉的带领下,准噶尔部不但取代了原卫拉特蒙古中的和硕特部而成为卫拉特各部的首领,而且先后打败了周围的哈萨克、柯尔克孜(清代称为“布鲁特”)等部,控制着北从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中游、南至天山,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一个重要地方政权。康熙四年(1665),巴图尔珲台吉死,经过其后裔僧格、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等人的统治,准噶尔汗国的势力和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经济军事实力也进一步增强。在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率领大军进攻已经臣属于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开始,到乾隆三年(1738)“以阿尔台山为界”,①划分准噶尔汗国与喀尔喀蒙古的游牧分界线为止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准噶尔汗国与清朝为了争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控制权,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小规模的军事冲突更是不断。
  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汗国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汗位不断发生内讧。十一年(1746),噶尔丹策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继承汗位。由于其荒淫残暴,被部下捉获放逐,由噶尔丹策零长子喇嘛达尔扎继任汗位。十七年(1752),准噶尔部贵族大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支持下攻杀喇嘛达尔扎而成为准噶尔汗国首领。达瓦齐昏庸无能,上台后不得人心,阿睦尔撒纳便又起兵攻击达瓦齐,妄图取而代之。十九年(1754),阿睦尔撒纳被达瓦齐击败,被迫投奔清朝,受到清朝的欢迎。准噶尔汗国境内近十年的内讧攻杀,人畜大量死亡,力量大为削弱,再加上达瓦齐残暴腐败的统治,大批准噶尔部众逃归清朝。②准噶尔汗国内部的广大部众希望能早日摆脱达瓦齐等人的统治。
  这时的清朝,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前期百余年的经营,已进入鼎盛时期,不但确立和巩固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且经济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时的财政充裕、军力强盛的局面。乾隆十九年(1754),清朝政府决定利用准噶尔部因内乱而力量大为削弱的时机,决定出兵消灭准噶尔汗国,统一我国西北广大地区。
  乾隆二十年(1755)初,清朝发兵5万,分两路向准噶尔汗国发动进攻。北路清朝军队2.5万人,带马7万匹出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境内)西进;西路清朝军队2.5万人,也带马7万匹从巴里坤西进,定于两月后会师博罗塔拉(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在清朝军队的强大攻势下,早已厌战、盼望和平安定的准噶尔部众纷纷投诚。清朝军队所到之处,“台吉、宰桑,或数百户,数千余户,携酮酪,献羊马,绎络道左,师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而行者”。①两路清朝军队会师博罗塔拉后,渡伊犁河,在格登山(今伊犁昭苏县境)包围达瓦齐所率准噶尔军万余人。五月二十三日夜,清朝军队阿玉锡等20余人闯入敌营,往来冲击。准噶尔军队“惊溃,自相蹂躏”,②死伤严重,7000余人向清朝军队投诚。达瓦齐率2000余人越天山逃亡南疆,在乌什被维吾尔伯克霍集斯擒获,押送清朝军队,准噶尔汗国灭亡。定北将军班第率500名清朝军队留守伊犁,其他清朝军队陆续撤退。
  但是,就在清朝大军撤退的当年(乾隆二十年〔1755〕)八月,阿睦尔撒纳发动了叛乱。阿睦尔撒纳原为厄鲁特蒙古辉特部台吉,乾隆十九年(1754),反对达瓦齐失败向清朝投诚后,被清朝政府封为亲王。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征讨达瓦齐时,任定边左副将军,随定北将军班第负责北路军事。事竣,论功行赏,阿睦尔撒纳晋封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阿睦尔撒纳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原在厄鲁特各部众中的影响,在征讨达瓦齐中收纳了大批原准噶尔部众,实力大增,使其原有的妄图成为厄鲁特蒙古各部首领的野心更为膨胀。乾隆皇帝鉴于过去准噶尔部贵族屡次叛乱的教训,决定在平定准噶尔部后“将四卫拉特及各鄂拓克人众,编为旗分佐领”,③采取“众建而分其势”的办法,使厄鲁特各部互不统属,无力反叛,保持清朝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清朝政府的这一决定,彻底打破了阿睦尔撒纳总统厄鲁特蒙古各部、割据一地的企图。于是,阿睦尔撒纳趁清朝军队撤退,伊犁空虚之际发动叛乱。叛军攻击留驻伊犁的清朝军队,将军班第、参赞大臣鄂容安所带500名军队寡不敌众,在撤退途中被围,全部战死。
  清朝政府得知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消息,立即向全国发布阿睦尔撒纳叛乱的罪行和平叛的决心。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朝军队兵分两路平叛。三月,清朝军队抵达伊犁,阿睦尔撒纳已闻讯逃窜。随后,清朝军队四处追捕,皆无结果。十月,天气转冷,清朝军队俱行暂时撤退。阿睦尔撒纳从哈萨克控制的地区返回,又煽动一些厄鲁特部落加入叛乱。阿睦尔撒纳在博罗塔拉自立为厄鲁特各部总台吉,决心与清朝为敌到底。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政府任命成衮扎布为定边将军,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车布登扎布代理定边左副将军,并对平叛军队进行了调整补充。清朝政府吸取上年平叛行动的教训,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令随军的绿旗士兵屯垦,并着手从天山南路迁徙部分维吾尔农民到伊犁种地,就近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同时,清朝政府又派人到哈萨克处联络,使叛乱头目无处躲藏。四月,成衮扎布、兆惠所率两路清朝军队会师伊犁,叛军被击败后四处逃散。七月,阿睦尔撒纳在参赞大臣富德追击下,身边只剩20余人逃亡到哈萨克境内。哈萨克汗阿布赉这时已得到清朝的谕令,派人捉拿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觉察后,乘夜逃奔俄国境内。九月,阿睦尔撒纳在俄国病死,尸体后由俄国“送至恰克图”,①交给中国。清朝政府派人验看尸体后属实。阿睦尔撒纳发动的叛乱被平定。
  乾隆二十年(1755),当清朝军队征讨达瓦齐到达伊犁时,被准噶尔贵族强行从天山南路掳掠来种地的许多维吾尔群众也被解救出来。这些维吾尔群众在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带领下表示臣属清朝。②
  为此,清朝政府命小和卓霍集占仍留伊犁率领维吾尔群众种地,命大和卓波罗尼都“前往阿克苏城,招服叶尔羌、喀什噶尔人众”。③波罗尼都在清军支持下,打败了反对自己的势力,把天山南路的主要地区置于统治之下,成为清朝管辖的一部分。
  乾隆二十一年(1756),当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时,留驻伊犁的小和卓因不满清朝政府对自己的安置,曾支持并参与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活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睦尔撒纳叛乱,小和卓趁乱逃往天山南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大小和卓在库车杀害清朝政府派往天山南路招抚他们的使臣阿敏道及其随从100多人,同时还杀害了反对他们叛乱的库车、拜城、阿克苏等地的伯克鄂对等人的家属,公开打起了叛乱的旗帜。小和卓自称“巴图尔汗”,①妄图在天山南路建立一个巴图尔汗国,恢复白山派宗教贵族的封建统治。
  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二月,阿睦尔撒纳叛乱平定,清朝政府决定进兵天山南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遂向全国公布大小和卓叛乱的罪行:“布拉呢敦、霍集占兄弟,在噶尔丹策凌时,获罪拘禁。大兵平定准噶尔,始行释放。因系回部头目,令其仍归故土,安集所属,以承恩泽。伊等自应感激图报,永矢恭顺之忱。乃敢戕害使臣,称兵抗拒,情罪难逭。”②清朝政府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命维吾尔族首领额敏和卓、玉素普、鄂对等参赞军务,率军万余平叛。
  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清朝军队从吐鲁番西进,进攻叛军据守的库车城。库车叛军头目阿不都克哷木率众迎战,被清朝军队杀败,退回城中坚守。小和卓闻库车被围,率兵5000余人救援,被清朝军队截杀,本人负伤后率余众也逃入库车城。雅尔哈善不听鄂对劝告,毫无防备,让小和卓率数百人突围逃跑。八月,阿不都克哷木又率人突围逃走,城中剩余军民开城向清朝军队投降。清朝军队虽攻占库车,但指挥失误,让被围小和卓及叛军头目一再逃脱。为此,清朝政府“诛雅尔哈善、顺德纳、马得胜”等有关将领,③命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兵继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小和卓从库车逃跑后,经阿克苏、乌什两地,遭当地群众反对,无法入城,只得逃往白山派势力较强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以大小和卓为首的白山派宗教贵族重新掌权后,引起世俗封建统治者的不满,他们并不支持大小和卓的叛乱活动,因此当小和卓与清朝军队作战失败逃跑时,两地群众便不许他们入城。在喀什噶尔,大小和卓商定,大和卓守喀什噶尔,小和卓守叶尔羌。遂后,二人在两地抓夫抽人、挖壕修城,作抵抗清军进攻的准备。
  八月下旬,兆惠率军队进驻已归属清朝的阿克苏和乌什。兆惠派鄂对往和阗(今和田)招服,当地维吾尔军民表示归属清朝。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经过充分准备后,兆惠率军队1.5万人从乌什出发,经柯尔克孜牧地由北向南进攻喀什噶尔;同时,事先到达和阗的富德也率军队1.5万人从东向西进攻叶尔羌,对大小和卓的叛军形成两面夹击的形势。大和卓闻清朝大军将至,自知不敌,在喀什噶尔抢掠后向叶尔羌逃跑。小和卓闻清朝军队进攻,也无心守城,弃叶尔羌城逃跑。大小和卓会合后,率众数万向帕米尔方向逃窜。“叶尔羌、喀什噶尔两城回众,俱输忱归顺”。①清朝军队顺利地进驻叶尔羌、喀什噶尔两地。
  富德、明瑞抵叶尔羌后,立即率部分清朝军队追击逃跑的大小和卓。经霍斯库鲁克山(意为双耳山)、阿尔楚尔山、伊西洱库尔淖尔(即“叶什勒库勒诺尔”或“叶什勒池”,今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库里湖)之战,清军三战三捷,彻底平定了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二人发动的叛乱,完全统一了天山南北。从此,新疆在清朝政府的治理之下,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附注

 《清高宗实录》卷83,乾隆三年十二月戊戌。“阿尔台山”即今阿尔泰山。; 详情参见《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8—190页。; 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清高宗实录》卷490,乾隆二十年六月丙午。; 《清高宗实录》卷502,乾隆二十年十二月戊申。; 《清高宗实录》卷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甲辰。; “和卓”,亦译为“和加”、“贺加”、“火者”等,原意为圣裔,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代。但是,在历史上往往有人冒称“和卓”,借以抬高自己在穆斯林群众中的声威和地位。天山南路各地区自称和卓的人说自己是来自中亚的玛赫杜姆·艾扎木的后裔,但是他们世代相传,早已成为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了。; 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十四,乾隆二十年六月戊辰。; 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九,乾隆二十三年正月癸丑。; 《清高宗实录》卷553,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癸未。; 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戡定回疆记”。; 《清高宗实录》卷592,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丁巳。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